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之道▪P3

  ..续本文上一页样,要什么就有甚么,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不好,便躺在床上想早点睡个痛快,可是,躺上床,感觉软绵绵的被褥太暖,于是吩咐下人更换较薄的被褥,心想,这样该可好好的睡会儿了,结果正欲入睡的时候,翻个身,腰也酸了,背也痛了,原来是被褥太单薄,床铺太硬,气的瞌睡也醒了,大呼大叫的把下人喊来,换上厚厚的褥子,不薄不厚的被盖,然后一个「大」姿势,闭目享「睡」起来。谁知睡梦欲临,半夜一阵鸡啼,又引起了他的烦恼,睁开眼来,室内灯火通明,还以为是天色大亮了,仔细一看,原来是灯火未曾熄灭,只好坐起身,把灯火熄了,室内顿然一片黑暗,他想这可以睡个舒服觉了吧!然而,事实上三折腾,两起床,瞌睡早已不知去向,躺在床上便翻来覆去,一会儿听听壁钟的声音,一会儿数数顺逆数目字,可是费尽心思,仍然不能入睡,就这样一夜乱到天亮,客厅里早坐满了相约和求见的客人。

  另一则是:

  从前有个贪睡的人,一生中只要有机会便呼呼大睡,有了睡便什么也不管了,那怕天打雷劈,也吵不醒他,偶尔有什么意外的声音震惊了他,也不过是睁睁朦胧的睡眼,然后一转侧,依旧呼然入睡;直到有一个晚上,他睡得最为香甜的时候,忽然嗅到了一股焦烟味道,朦胧中瞥了室内一眼,不见有什么异状,便泰然入睡,过了一会儿,浓烟漫室,把他从睡梦中喘醒,此时,他还以为是邻居生火冒出来的烟雾,极不爽快的骂了两句,仍然埋头大睡,待到左邻右舍叫喊着「失火啦!」「救命啊!」他才极不甘愿的坐起来,打算去看看是谁家失火了。然而,此刻烟火炽烈,已经是无有出路了,终于为了贪睡而活生生地葬身在火窟里。

  以上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搁置一旁不去管它,而故事的含义和结果,却是我们可以用为警惕的。

  四、轮回--楞伽经说:楞伽王问释迦牟尼佛:

  「世尊,众生死了以后,还没有投生以前,这中间,他(它)们的神识在什么地方?」

  「王啊!譬如种子发芽,你说是种子先灭而后发芽呢?还是先生芽而后种子灭?还是种子灭接着就生芽呢?」

  「当然是种子灭接着就生芽啊!」

  「你知道种子生与灭的情形,应该没有前后之分,那么神识的情形也是如此。」

  上面这段问答,便是生死轮回的注脚。其次是十二因缘论中所说的:

  所谓生死因缘的法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不可计,如是成就五阴身,兹说明如后:

  无明--不知道苦的因,不知道累世所集而变成的果,不知道如何去灭除这种果,当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修行解脱根本的道理,这样便叫做无明。

  行--是指身行、口言、意念三种行为。

  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思想)六种神识。

  名色--思想所分别的叫做名,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而现出来的体态叫做色,二者各不相同。

  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本对外物的认识名叫六处。

  触--识的作用是由于环境的反应和合而生感触的,所以名叫触。

  受--对环境所感到的痛苦或快乐,便叫做受。

  爱--发生欲望,而生有无的爱意,而贪着其身叫做爱。

  取--深深地贪恋着不到达目的不舍,即叫做取。

  有--由于欲念的境界,色法的境界,以及无色法的境界而生出叫做有。

  生--业报的感应而成为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叫做生。

  老--色身起变化,如牙齿脱落,须发变白,精神衰弱,寿命减少,都叫做老。

  死--地水火风四大分散,色受想行识五阴断灭,叫做死。

  上面十二因缘法,便是众生自生而死,死而又生的过程情形,但是怎样轮回呢?轮回的道路有多少条呢?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轮回到什么样的道路上去呢?

  通常轮回就像是个无比大的车轮子,车轮里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条轨道,六轨道的中央,便是能发生万法的心,这颗心并不是车轮的轴心,而是依照心地里所制造的各种业力,由于业力的感应,便极其自然的走上六条道路中的任何一条,通常具有「十不善业」的行为,便会堕转到畜生、饿鬼、地狱的三种恶劣的道路上去,相反,就会转生到天或人道上去。

  综上所述,究竟什么是我?当可得到一个圆满的结论;在这里,笔者不揣冒昧,为「什么是我?」作个注脚,这一注脚,并不是盖棺论定的定义,只是一点心得报告罢了。

  什么是我--一具随时都会发生问题的躯体,包裹着一颗永远也不能满足,而长期挨受着苦恼的心。以及蕴藏着一种自以为是对的,而事实上一直在造作罪业的意念;于是,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做人,一会儿变成禽兽,一会儿沦为鬼趣,一会儿堕进地狱,恒久地受着生死死生轮转不息的哀愁生活。

  

  二、甚么是佛?

  多少人不能了解甚么是佛,往往迷信将一种近乎玄妙的「神祇」成为佛的替代者;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依照佛经里的解释,所谓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但是,究竟自觉些什么?又如何去觉他?怎样算是觉行圆满呢?兹分述于后:

  一、慈悲--观无量寿经说:佛陀的心意与愿力,是大慈大悲的,经常以不分善恶因缘的慈悲心,而去从事救度众生的工作;然而,佛陀为了什么而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呢?

  1为了众生迷失在邪恶的道路上,却没有去指示和引导的慈悲者。

  2为了众生贪恋财色名食睡的五种欲念,不但不能舍离,相反地乐此不疲。

  3为了众生的身、口、意三者不断地在造着恶业,不知将来会遭受苦果的报应。

  4为了众生迷信邪恶的人,而不知去求教大善知识。

  5为了众生沉沦于根尘的空假爱恋中,而不知人生苦恼忧愁的真象;所以伟大的佛陀,以大慈大悲,济世济人的心意,而拔度其出离茫茫的苦海。

  二、智慧--佛陀的心意识像虚空一样,是所有众生所依止的荫庇;其绝世的智慧,是清净法界里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们修持解脱的依皈。佛陀所成就了的,无量法界的智慧之轮,经常放射出无碍的智慧光明,依其皈投的远近,先从菩萨,而后缘觉,而后声闻而后具有决定性的善根众生(不一定是行善者),随着不同的心性和根基,示现出广大的智慧,然后普照一切众生,甚至一般邪恶的,没有不普及到的。

  佛陀的智慧光明,像太阳普照世间,纵然天生是个瞎眼的盲者,看不见阳光的明亮,但是,仍然可得到阳光普照的利益;往往那些不信任佛陀的,不了解佛陀的,毁犯戒律的,邪知邪见的众生,佛陀都会毫不吝惜,没有分别的心意,以智慧的光明,去普遍的照耀着,使所有的众生,现今遭受苦痛的烦恼,以及未来可能造作的苦因,都能得到消灭,而培植善良的根基。

  三、济世--佛陀的济世精神,一直是帮助他人以觉悟除去迷茫;就像从事修定而得到定的情形,同样也帮助人获得,而且,佛陀自从成道以后,直到进入涅槃的境界,从来就没有忘记悲哀苦恼的众生,一直是竭尽智慧,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在为众生得到解脱而同样进入涅槃的境界。

  佛陀济世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广很大,当佛陀在世普度众生的时候,一贯是随机说法,应境摄众,从来不使用同一个方法,去教化各种根器不相同的众生;不过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更的,兹以法句譬喻经的一段经文引证一下:

  有一天佛问象师调伏象的方法有几种?象师回答说有三种:一种是以钢钩控制象的口鼻。一种是减少象的食物,使其饥饿。一种是杖或鞭捶打;这三种方法的目的控制象的庞大的身体和顽强的口鼻,以及调伏狂野的心情。佛陀听了这些话以后,当即告诉象师说:我也有三种方法调伏一切众生,同时也用这三种方法调伏自己,是那三种方法呢?一种是以「至诚」的方法,调伏人们的口患,一种是以「慈悲与贞洁」的方法,调伏人们身体的顽强,一种是以「智慧」的方法,调伏人们的愚痴;因为修持了这三种方法,便可以济助世人,摆脱堕落三恶道的危险,而走上「无为」的圣智境地。

  其次是佛陀一生说法的方法,大致有如下的五种,为了容易明白起见,兹分条说明:

  1言说--以言语说明过去、现世、未来,以及世间和出世间的情形。并且说明有罪和无罪,有漏和无漏,有为和无为等相对的事实。

  2随宜--如果说明清净便例举污垢的事,如说明污垢便例举清净的事,如说明虚妄就例举诚实的事,如说明颠倒烦恼,便说明有涅槃,如说明诸法不生,无相亦无灭相,便说无涅槃;对世俗的法门言说有众生,对第一义谛出世法门,言说无有众生。

  3方便--言说布施的人可以得到大福,持戒的人可以生天,忍辱的人可以得到端正的果报,精进的人能获得功德,禅定的人常享受法喜,有智慧的人才能舍弃烦恼,多闻的人可以增长智慧,行十善的即得人天福报,慈悲喜舍的可以升上梵天等,从来没有一切定相说法,这主要的原因,便是为众生方便说法。

  4法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都是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其实根境都是空幻的,甚至我、我所、想、作、生灭、来去等都是没有的,因为法性一直是清净的哩!

  5大悲--佛陀以三十二种大悲救护众生,这三十二种大悲的内容,因为文字太多,不便抄录下来,请参阅:梵天思益所问经,便可以得到全部内容。

  总之,佛陀济世的大慈悲精神,像太阳悬挂在天上,天空无丝丝云翳,光明普照十方,使哀愁苦恼的众生,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好处。

  四、解脱--解脱道论里说:戒定慧三学,即获得解脱的道路,为什么?因为戒是「威仪」成就的方法,定是「不乱」成就的方法,慧是「知觉」成就的方法;同时,修持戒学,能够…

《学佛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的探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