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要什麼就有甚麼,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不好,便躺在床上想早點睡個痛快,可是,躺上床,感覺軟綿綿的被褥太暖,于是吩咐下人更換較薄的被褥,心想,這樣該可好好的睡會兒了,結果正欲入睡的時候,翻個身,腰也酸了,背也痛了,原來是被褥太單薄,床鋪太硬,氣的瞌睡也醒了,大呼大叫的把下人喊來,換上厚厚的褥子,不薄不厚的被蓋,然後一個「大」姿勢,閉目享「睡」起來。誰知睡夢欲臨,半夜一陣雞啼,又引起了他的煩惱,睜開眼來,室內燈火通明,還以爲是天色大亮了,仔細一看,原來是燈火未曾熄滅,只好坐起身,把燈火熄了,室內頓然一片黑暗,他想這可以睡個舒服覺了吧!然而,事實上叁折騰,兩起床,瞌睡早已不知去向,躺在床上便翻來覆去,一會兒聽聽壁鍾的聲音,一會兒數數順逆數目字,可是費盡心思,仍然不能入睡,就這樣一夜亂到天亮,客廳裏早坐滿了相約和求見的客人。
另一則是:
從前有個貪睡的人,一生中只要有機會便呼呼大睡,有了睡便什麼也不管了,那怕天打雷劈,也吵不醒他,偶爾有什麼意外的聲音震驚了他,也不過是睜睜朦胧的睡眼,然後一轉側,依舊呼然入睡;直到有一個晚上,他睡得最爲香甜的時候,忽然嗅到了一股焦煙味道,朦胧中瞥了室內一眼,不見有什麼異狀,便泰然入睡,過了一會兒,濃煙漫室,把他從睡夢中喘醒,此時,他還以爲是鄰居生火冒出來的煙霧,極不爽快的罵了兩句,仍然埋頭大睡,待到左鄰右舍叫喊著「失火啦!」「救命啊!」他才極不甘願的坐起來,打算去看看是誰家失火了。然而,此刻煙火熾烈,已經是無有出路了,終于爲了貪睡而活生生地葬身在火窟裏。
以上這兩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暫且擱置一旁不去管它,而故事的含義和結果,卻是我們可以用爲警惕的。
四、輪回--楞伽經說:楞伽王問釋迦牟尼佛:
「世尊,衆生死了以後,還沒有投生以前,這中間,他(它)們的神識在什麼地方?」
「王啊!譬如種子發芽,你說是種子先滅而後發芽呢?還是先生芽而後種子滅?還是種子滅接著就生芽呢?」
「當然是種子滅接著就生芽啊!」
「你知道種子生與滅的情形,應該沒有前後之分,那麼神識的情形也是如此。」
上面這段問答,便是生死輪回的注腳。其次是十二因緣論中所說的:
所謂生死因緣的法則,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不可計,如是成就五陰身,茲說明如後:
無明--不知道苦的因,不知道累世所集而變成的果,不知道如何去滅除這種果,當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修行解脫根本的道理,這樣便叫做無明。
行--是指身行、口言、意念叁種行爲。
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思想)六種神識。
名色--思想所分別的叫做名,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而現出來的體態叫做色,二者各不相同。
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本對外物的認識名叫六處。
觸--識的作用是由于環境的反應和合而生感觸的,所以名叫觸。
受--對環境所感到的痛苦或快樂,便叫做受。
愛--發生欲望,而生有無的愛意,而貪著其身叫做愛。
取--深深地貪戀著不到達目的不舍,即叫做取。
有--由于欲念的境界,色法的境界,以及無色法的境界而生出叫做有。
生--業報的感應而成爲色受想行識五陰之身叫做生。
老--色身起變化,如牙齒脫落,須發變白,精神衰弱,壽命減少,都叫做老。
死--地水火風四大分散,色受想行識五陰斷滅,叫做死。
上面十二因緣法,便是衆生自生而死,死而又生的過程情形,但是怎樣輪回呢?輪回的道路有多少條呢?在什麼樣的情形下,輪回到什麼樣的道路上去呢?
通常輪回就像是個無比大的車輪子,車輪裏共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條軌道,六軌道的中央,便是能發生萬法的心,這顆心並不是車輪的軸心,而是依照心地裏所製造的各種業力,由于業力的感應,便極其自然的走上六條道路中的任何一條,通常具有「十不善業」的行爲,便會墮轉到畜生、餓鬼、地獄的叁種惡劣的道路上去,相反,就會轉生到天或人道上去。
綜上所述,究竟什麼是我?當可得到一個圓滿的結論;在這裏,筆者不揣冒昧,爲「什麼是我?」作個注腳,這一注腳,並不是蓋棺論定的定義,只是一點心得報告罷了。
什麼是我--一具隨時都會發生問題的軀體,包裹著一顆永遠也不能滿足,而長期挨受著苦惱的心。以及蘊藏著一種自以爲是對的,而事實上一直在造作罪業的意念;于是,一會兒上天,一會兒做人,一會兒變成禽獸,一會兒淪爲鬼趣,一會兒墮進地獄,恒久地受著生死死生輪轉不息的哀愁生活。
二、甚麼是佛?
多少人不能了解甚麼是佛,往往迷信將一種近乎玄妙的「神祇」成爲佛的替代者;其實,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觀念,依照佛經裏的解釋,所謂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但是,究竟自覺些什麼?又如何去覺他?怎樣算是覺行圓滿呢?茲分述于後:
一、慈悲--觀無量壽經說:佛陀的心意與願力,是大慈大悲的,經常以不分善惡因緣的慈悲心,而去從事救度衆生的工作;然而,佛陀爲了什麼而生起這樣的慈悲心呢?
1爲了衆生迷失在邪惡的道路上,卻沒有去指示和引導的慈悲者。
2爲了衆生貪戀財色名食睡的五種欲念,不但不能舍離,相反地樂此不疲。
3爲了衆生的身、口、意叁者不斷地在造著惡業,不知將來會遭受苦果的報應。
4爲了衆生迷信邪惡的人,而不知去求教大善知識。
5爲了衆生沈淪于根塵的空假愛戀中,而不知人生苦惱憂愁的真象;所以偉大的佛陀,以大慈大悲,濟世濟人的心意,而拔度其出離茫茫的苦海。
二、智慧--佛陀的心意識像虛空一樣,是所有衆生所依止的蔭庇;其絕世的智慧,是清淨法界裏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們修持解脫的依皈。佛陀所成就了的,無量法界的智慧之輪,經常放射出無礙的智慧光明,依其皈投的遠近,先從菩薩,而後緣覺,而後聲聞而後具有決定性的善根衆生(不一定是行善者),隨著不同的心性和根基,示現出廣大的智慧,然後普照一切衆生,甚至一般邪惡的,沒有不普及到的。
佛陀的智慧光明,像太陽普照世間,縱然天生是個瞎眼的盲者,看不見陽光的明亮,但是,仍然可得到陽光普照的利益;往往那些不信任佛陀的,不了解佛陀的,毀犯戒律的,邪知邪見的衆生,佛陀都會毫不吝惜,沒有分別的心意,以智慧的光明,去普遍的照耀著,使所有的衆生,現今遭受苦痛的煩惱,以及未來可能造作的苦因,都能得到消滅,而培植善良的根基。
叁、濟世--佛陀的濟世精神,一直是幫助他人以覺悟除去迷茫;就像從事修定而得到定的情形,同樣也幫助人獲得,而且,佛陀自從成道以後,直到進入涅槃的境界,從來就沒有忘記悲哀苦惱的衆生,一直是竭盡智慧,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在爲衆生得到解脫而同樣進入涅槃的境界。
佛陀濟世的方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廣很大,當佛陀在世普度衆生的時候,一貫是隨機說法,應境攝衆,從來不使用同一個方法,去教化各種根器不相同的衆生;不過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變更的,茲以法句譬喻經的一段經文引證一下:
有一天佛問象師調伏象的方法有幾種?象師回答說有叁種:一種是以鋼鈎控製象的口鼻。一種是減少象的食物,使其饑餓。一種是杖或鞭捶打;這叁種方法的目的控製象的龐大的身體和頑強的口鼻,以及調伏狂野的心情。佛陀聽了這些話以後,當即告訴象師說:我也有叁種方法調伏一切衆生,同時也用這叁種方法調伏自己,是那叁種方法呢?一種是以「至誠」的方法,調伏人們的口患,一種是以「慈悲與貞潔」的方法,調伏人們身體的頑強,一種是以「智慧」的方法,調伏人們的愚癡;因爲修持了這叁種方法,便可以濟助世人,擺脫墮落叁惡道的危險,而走上「無爲」的聖智境地。
其次是佛陀一生說法的方法,大致有如下的五種,爲了容易明白起見,茲分條說明:
1言說--以言語說明過去、現世、未來,以及世間和出世間的情形。並且說明有罪和無罪,有漏和無漏,有爲和無爲等相對的事實。
2隨宜--如果說明清淨便例舉汙垢的事,如說明汙垢便例舉清淨的事,如說明虛妄就例舉誠實的事,如說明顛倒煩惱,便說明有涅槃,如說明諸法不生,無相亦無滅相,便說無涅槃;對世俗的法門言說有衆生,對第一義谛出世法門,言說無有衆生。
3方便--言說布施的人可以得到大福,持戒的人可以生天,忍辱的人可以得到端正的果報,精進的人能獲得功德,禅定的人常享受法喜,有智慧的人才能舍棄煩惱,多聞的人可以增長智慧,行十善的即得人天福報,慈悲喜舍的可以升上梵天等,從來沒有一切定相說法,這主要的原因,便是爲衆生方便說法。
4法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都是可以得到解脫的法門;其實根境都是空幻的,甚至我、我所、想、作、生滅、來去等都是沒有的,因爲法性一直是清淨的哩!
5大悲--佛陀以叁十二種大悲救護衆生,這叁十二種大悲的內容,因爲文字太多,不便抄錄下來,請參閱:梵天思益所問經,便可以得到全部內容。
總之,佛陀濟世的大慈悲精神,像太陽懸挂在天上,天空無絲絲雲翳,光明普照十方,使哀愁苦惱的衆生,都能獲得所需要的好處。
四、解脫--解脫道論裏說:戒定慧叁學,即獲得解脫的道路,爲什麼?因爲戒是「威儀」成就的方法,定是「不亂」成就的方法,慧是「知覺」成就的方法;同時,修持戒學,能夠…
《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