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去汙穢的惡業,修持定學,能夠解脫煩惱的纏縛,修持慧學,能夠澄清迷惑的思想。
其他修持十二因緣生滅觀方便法,也是進入解脫道路的門徑,其內容是這樣的;當春天到來,大地的草木青翠欲滴,鳥語花香,蜂忙蝶舞等,見到這外界欣欣向榮的景物,應當發生「物生」的觀察,當行進市鎮,見到男歡女豔,歌舞嬉笑,應該發生「人生」的觀察,可是待到秋天時,但見草木枯黃,鳥絕花謝,蜂蝶也失去了蹤迹,這時應該發生「物滅」的觀察,當行進市鎮,但見男女死亡的啼哭,一片淒切哀苦的情景,應該發生「人滅」的觀察,修行的人,依據這些生滅的事實,想想自己的色身,無常空幻,自會追求解脫痛苦的方法,而步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
通常淨修上品十善,不曾聆受他人的教導,而自己得到覺悟;但是大悲方便的菩薩行爲沒有具備,由于只了解深奧的因緣法,所以只能進入「緣覺」的境地。如果淨修上品十善,心量廣大,意念慈悲,以方便的大願力,不舍棄衆生,追求佛陀的大智精神,經過菩薩的十種階次,而修行各種波羅蜜的方法,方算是成就了菩薩的行爲,而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至高境地。
綜上所述,究竟什麼是佛?應該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接著,筆者仍然像前章一樣,爲「什麼是佛?」作個注腳,同樣,這一注腳只是個人的心得報告,並不是絕對的定義,尚請高明不吝指教。
什麼是佛--坦露著一顆仁慈悲憫的心,運用至高無上的智慧,去行道于救人濟世的神聖工作,其目的在使有情衆生了解人天福報是暫短的,畜生鬼趣是可悲複可憫的,地獄裏的痛苦,更是不可嘗試的;深深地希望有情衆生脫離生死死生輪轉不息的痛苦生涯,而達到永恒不墮,常樂我淨的涅槃境地,共享與佛陀相同的歲月。
叁、利益所在
學佛的目的是在追求菩提道果,度化衆生覺悟,所謂利益的所在,並不是現世空幻的名位和虛假的利祿,而是智慧的選擇,與慈悲的作爲,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佛陀思想;爲了說明方便起見,茲分別條述于後:
一、自利--就是追求菩提道果,什麼是菩提道果呢?
1清淨正意--不毀損他人,不參與是非,一切惡事不做,一切善事多行。
2觀察自己--錯誤不正確的言語,盲從放縱的行爲,隨時觀察,隨時檢討,並隨時改正。
3慚愧自處--大般涅槃經裏說:有慚心就不會去犯罪,有愧意就不會教別人去犯罪,慚心是發自內在的羞恥,愧意是由內向外的表露;通常有慚心的人是不願爲「人」所羞恥,有愧意的人,是不願爲「天」所羞恥。
4克製自己--罪惡的行爲,是最容易危害身命的,要避免這種行爲,最好的方法是「當感情沖動時,用理智去克製自己」。
5攝持六根--貪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引誘,最容易喪失一個人的氣質和品德,要不爲這些外物所誘惑,必須攝持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6八風不動--世俗的空假,莫過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種障道邪法;爲了見道修道,不依止于利衰等事,對毀譽的境域不生欣感之心,不爲稱譏的語言而生憂喜,生活的苦樂,不分高下,不貪不厭;這樣稱譏的語言而生憂喜,生活的苦樂,不分高下,不貪不厭;這樣便可以成就道果。
7節製欲念--少欲的人苦惱也少,而且能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一個修道的人,如何才能做到少欲呢?根本的方法是不貪于淫欲,舍棄瞋怒之心,不行愚癡的作爲。
8奉持皈戒--皈依叁寶,奉持五戒,是追求菩提道果的捷徑。
二、利他--就是度化衆生覺悟,怎麼樣去度化衆生覺悟呢?
1慈悲喜舍--爲造惡的衆生,起憐憫心,成就仁慈的因緣。爲受苦的衆生,予以救助,成就悲憫的因緣。爲師長父母和有德行的人,心生愉悅,成就歡喜的因緣。爲仇惡的衆生,從不生起憤怒的意念,成就舍怨的因緣。
2布施供養--以財物濟助貧困、病苦,災禍的人,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叁寶。
3教化衆生--教化衆生的方法很多,譬如看見有人作惡就去谏阻他,告訴他作惡的害處,將來會遭受苦痛的後果。譬如有人無一技之長,就去幫助他學習一門專長,以得衣食的溫飽。總之,以慈悲的心意,運用我們的智慧,去教化人們去惡向善,正知正見,由作人的基本,而至學佛;因此而獲得救度的,都稱之爲教化衆生的功德。
4勸發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分事理二種,屬于事方面的,是以四弘誓願爲體,所謂四弘誓願即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屬于理的方面,是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完成上求下化的願行,就是至高無上的菩提心;依照這樣的內容,宣說其中的利益,使其發心行道。這種作爲,不但對人類如此,以至對牛馬豬羊一切畜牲,也應該心念口言:
「汝是畜牲,應發菩提心,使得來生爲人,而學佛成道,不再遭受如此痛苦的果報!」
四、結論
當大家看完上面的內容,想必對「爲什麼要學佛?」會有一個明確的觀念。
在這個茫茫的人海裏,人命不過是滄海中的一絲浮漚;由于因緣的撮合,顯出一丁點形態,忽然因離緣散,那一渺小得可憐的「丁點」就是用科學昌明的今天,所發明的無量倍數的顯微鏡,也無從去尋覓它的影子了。
.佛弟子應有的認識
一、導言
皈依叁寶,棄發染衣,承當出世法事業,行自度以度人,是爲佛陀兒孫,瞿昙子弟;不是一般小根小智所能成辦的。故古德說是爲大丈夫事業,非將相所能爲!
然而,身爲佛子,行出世法,有甚麼標准?有什麼規範?應如何行道?
誠然,時下佛子其量不少,其質也佳,卻不承當出世法事業;既不自度,也不度人者,敢說大有人在!
爲甚麼?
沒有立場!
沒有觀念!
沒有……。
一個佛弟子應有的認識,也就是一個傳道者必備的條件;因佛弟子具有傳道的必然使命,任誰也不能否認!否則,非是佛子!
二、立場
甚麼是佛弟子的立場?
身爲佛子,認佛爲教,認佛爲教主,認佛爲教義,認佛爲教法,認佛爲師範,認佛爲依皈,認佛爲事業,認佛爲境界。
佛教--佛者佛陀的簡稱,梵語釋義爲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爲害,如世人覺知賊害,是爲一切智。覺悟者,覺悟諸法之事理,了了分明,如夢寐得醒,是爲一切種智,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名爲佛。教,就是宗教(專指),所謂佛教,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之教;身爲教下弟子,毋容疑議的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行者。
教主--開教之本主,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是也!
教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爲義理!
教法--佛陀住世,四十九年間所宣說的大小二乘,叁藏十二部教法也!
師範--佛陀的心意是大慈大悲的,言語是大慈大悲的,行爲是大慈大悲的。
依皈--以佛、法、僧叁寶爲依皈。
事業--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境界--如因果報應,知大覺聖境,時刻處于如此的境界。
如是便是佛弟子的立場,舍此,便是邪魔外道。上座大德!你的時刻,你的心意識,你的行爲,你的言語,是否全然如此
!有沒有違背于一分一秒?有沒有一心一意而堅定自己的立場
!
叁、觀念
身爲佛子,必具正確的觀念,其麼是正確的觀念呢?佛陀恩重,父母恩重,施主恩重,以及生死最苦,衆生最苦,業障最苦等不可或忘的觀念。茲分別概述于後:
佛陀恩重--釋迦牟尼佛爲「我」等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曆經祇劫,受無量苦;終于發明吾人「生死」之一大因緣,覺悟多門解脫道路,爲娑婆衆生,廣事宣說,以種種方便,應病與藥,拔苦與樂,深深希望能得超脫叁界火宅,出離苦海,同登淨樂彼岸。
父母恩重--慈父悲母,生我育我劬勞,心地觀經雲:「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誠然,父母的恩育慈撫,如天之護被萬物,如地之扶養萬物,如水之滋潤萬物,如火之緣助萬物;然而,爲人子者,供奉了多少?孝養了多少?所以身爲佛弟子,必須以出世的實益,修行辦道,普度衆生,不僅爲當生父母與樂拔苦,更應爲多生父母,廣供法益,以成就佛陀所宣說的大孝事業。
施主恩重--專指出家佛子而言,因出家佛子,日用所需,二時粥飯,冬夏衣具,醫藥等物,無不是來自施主;試想,四事不缺,優悠環境,皆爲施主們省吃節用所供養者,倘若愚閑卒歲,將來何以償還?故古德雲:「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辦道,披毛戴角還!」吾輩同參道友!能不如坐針氈,心驚肉顫麼?所以,惟兢兢業業,如救頭燃,才是佛弟子不可或忘的觀念。
生死最苦--(請參閱拙著爲甚麼要學佛)
衆生最苦--我乃衆生之一,知我之生死苦惱;人間天上,鬼畜輪回,呼號掙紮,宛轉呻吟。有的饑渴,有的病瘟,有的遭受兵災水火等橫禍,有的承受坎坷厄運等煎熬;想想!其中有一個是你,你將會有怎麼樣的感覺?更何況那其中必然有你多生前的父母兄弟在內!所以,自度並不足以爲道,惟度人濟世,才是佛弟子的正確觀念。
業障最苦--生死之苦來自業因,不能了生脫死,是業因蔽障了「我」的靈明妙智;所謂業因,就是「貪瞋癡慢疑」所造就的業感因緣。倘使要避免這些因緣的造作,惟有勤修「戒定慧」和「正知正見」;以及常行忏悔,祈求叁寶的慈力,以消減深重的罪業,獲得聖智功德,力掃諸般障道因緣。
一個佛弟子如具備了如上資糧,時刻充實于思想之中;然後化思想爲行爲;則凡事沒有不能成辦的,…
《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