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瞋痴」的凡夫心,而悟「戒定慧」的正道心;「发」之一字,是指觉知自性是众生,去发心度脱,自性是佛道,去发心成就,以如虚空之心,而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而求证虚空之果,但不着虚空之相,如是发心才是菩提心。
2 菩提心之因缘,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计得十种:A念佛重恩。B念父母恩。C念师长恩。D念施主恩。E念众生恩。F念生死苦,G尊重己灵。H忏悔业障。I求生净土。J思正法久住。
3 究竟宏愿,不外是:A见众生苦而发「众生无边誓愿度」,B见烦恼重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C见应修法门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D见涅槃真理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大悲愿,又名四弘誓愿,这是菩萨行者应有的作为。
四、 四他胜处法
1 瑜伽师地论戒品中之四他胜处法,其目的是告诉菩萨行者,当修持善法不着力,而恶法超胜善法,以至毁损菩提心,阻碍菩提行时,四他胜处法是一种巨大的护持力,也可说是增长摄受菩萨的一份广大资粮,更是菩萨行者一套无上法宝。
2 四他胜处法:A利人心,亦即是说损人利己,誉己毁他之心不可有。B大悲心,菩萨行者要财法两施,更施无畏,也就是说见苦不救之心不可有。C大慈心,舍憎恨、息瞋恚、冤亲平等,才是菩萨的心肠,行者的胜法。D智慧心,谤佛法、邪知见,都非菩萨,破迷立信,拥正黜邪,广弘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推崇古德祖师的微言妙理,不可执「法」以诱人,私创邪见而断他人的菩提道心。
五、 六度四摄
1 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行六度,可观察菩萨行者种性,可分辨菩萨行者的善根,更是步向菩萨果位的法门,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唐译「波罗蜜」曰「到彼岸」,即是从娑婆极苦的此岸,依法修行,可至涅槃最乐的彼岸。
2 六度对菩萨行者的重要性:
A 布施度--通常分为「内外」两种布施,内施是指智慧、身体、生命等,外施是指田园、财产等;菩萨行者如能做到内外兼施,小则广植福田,功德无量,大则可径成佛道。不过,布施法门,须强调说明的是:布施不仅仅是以金钱物质救济众生,应该是牺牲自我,实惠他人的一切行为,如此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布施
B 持戒度--依「尸罗」的含义是「止恶行善」,它包括了消极和积极两种意义,并未局限于「止恶」的压制,应了解尚有菩萨精神的「行善」,是属于广泛接触群众的正勤行为。菩萨行者如果戒德庄严,亦如楼房有稳固基础,欲层层上迭,百般运用,必毫无倒塌之忧。
C 忍辱度--悲悯是忍辱的诀窍,弥勒菩萨偈中有「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这是对「己」的忍辱,是一种「看破」的工夫,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这便是对「他」的忍辱,是一种能「放下」的工夫,菩萨行者,如能「看破」又「放下」,敢说行菩萨道时,一定是「自在」无碍的。
D 精进度--不懈怠、不放逸、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菩萨行者的「精」神,这种继续不断的正行,全在于一个「精」字;因「行恶」也可继续不断的进展,根本谈不上「精」之一字,「精」是属于纯正的,不偏的,光明的,善意的,向上的。认清了这些,菩萨行者才不会走岔了道路。
E 禅定度--禅定对菩萨行者是行道时活力的泉源,禅定工夫可以治疗被环境骚扰,以致散漫纷乱的不安之疾,并不是使其「形」如枯木,「心」如顽石、潜隐孤栖,闭门造车的生涯,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及「繁兴永处那伽定」,才是大乘菩萨所应修持的,活的禅定法门。
F 智慧度--世间法的智慧是指时空上的一切学问知识,而佛陀所说的智慧是追究真理,获得真理,去贯通万法;使其如何能适合众生的病症,而行治疗,而得解脱,使其如何能运行诸缘境,去慎重的分析,而获得可靠无误的结果,较之世间法是超越的、无上的、是真探讨人生问题,从根本上得到结论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的运用与求得的方法,是从「博闻」、「思惟」与「修行」,在「事理圆融」的态度下完成的。
3 四摄法:四种摄取化导众生的方法,A以布施的方法,针对众生的需求而使其起亲近之心,如沐春风,和慈悲救苦,感召诱导下,使其信奉三宝,日长月久而终成佛道。B以爱语的方法化导众生,如父兄般慈悲的善诱,如师友般挚爱的勉励,使其去恶向善,而信奉三宝,终成佛道,C以利行的方法,「利他」的「行为」运用财力智力去援助,拥护,使其生出感慨之心,体会菩萨行者的伟大,进而信奉三宝,而终成佛道。D以同事的方法,于人与人之间,去接近、去度化,虽无观音大士随类而化的能为,但六度中的智慧度,如果发挥出来,观察缘境,把握机会,深入广泛平等的作为,何愁不能达到目的。
六、 菩萨行愿
1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这是大乘佛弟子,所应成办的行为,肯定的讲是一种无可旁贷的职责;无论在家二众,出家二众,都应该认识清楚,身体力行,否则,便是羊头,不是菩萨。
2 在佛陀的金刚座前,愿在家出家的菩萨们,未发心者今发,已发心者增长,已增长者使其相续;大家共修共行,以期凡佛弟子,皆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菩萨一样的愿心与愿力,而共证菩萨摩诃萨的无上道果!
七、念佛意义
一、 为何念佛
念佛和银行存钱一样,银行存钱是活着时的财富,念佛是死后的财富。如果您打算死了以后,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话,您就念「南无阿弥陀佛」;那末,您的「念佛」财富就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财富不但可以做为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旅费,而且,也是在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二、 念佛的可靠性?
念佛是不是可靠?可靠的成份有多少?这是一个未学佛,初学佛,已学佛的人所困扰的问题,其实问题很简单;前面说过念佛和银行存钱一样,而念佛比国家银行存钱更可靠,其可靠的成份是百分之一百。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是谁说出来的呢?其根据是「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这些法典是佛教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出来的!
三、 可以念别的佛号吗?
任何佛菩萨的名号都可以念,不过,通常是这样的情形:
1 念阿弥陀佛--依据佛陀所最为推许与赞颂的是:四方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念此佛名号;可以带业往生,永不退堕。
2 念观世音菩萨--此菩萨的宏愿是:救苦救难,普遍示现,寻声济助,不分彼此,的确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3 念地藏王菩萨--业障太重,是由于前世或多世造下的恶因太多,所以,今生发生的苦难不断,正是恶果的报应:念此菩萨名号,可以减轻业障,化重业为轻报,化轻业而为微报,业报完了,成道的日子也就到了。
八、念佛法要
一、 一行三昧:
1 意念--意就是思想,排除一切善的、恶的妄想分别,于思想中保持正念;也就是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萦回意念之中。
2 口念--有时间谈论是非,有时间乐道晦淫,有时间造诸口业;何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称念。
3 身念--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念念正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永远与我同在。
二、 声声弥陀:
1 默念--不出声,微微的开闭两眼,在心里默默而能清晰地念佛名号。
2 轻声--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念佛声,一字一句,不快也不慢,显得安详愉悦。
3 朗诵--精神勃勃,快乐朗声,像读一篇抒情文,像念一首爽心悦意的诗歌。
三、 算术弥陀:
1 数珠--念佛一声,数珠一粒,六字如珠,我声如线;慢慢地,把一句句的「南无阿弥陀佛」串起来。
2 工作--一锄一弥陀,一剪一弥陀,一步一弥陀,一划一弥陀,无论甚么工作,只要不是需要思想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与佛号连成一气。
3 病时--失眠时一心念佛,疼痛时一心念佛,哀苦时一心念佛,忧愁时一心念佛,怒恨时一心念佛;如是,即是心境平安,思绪宁静。
四、 随缘称念:
1 善境--行善前,行善时,行善后,一句弥陀;善声善意念,善行为,功德更加圆满。
2 恶境--行恶前,行恶时,行恶后,一句弥陀;恶意念,恶行为,恶境当像日出冰消。
3 净不净境--净境可以念出声,随心所欲,不受拘束;不净境不可以念出声,在心底里提出此念。
五、 无分时地:
1 无时限--何时念佛?念多少?这些都不是问题,时刻都可以念佛,念一句比不念好,念百句千万句自有其功德,不要执着,不要计较,发自内心,将来聚积起来就是财富。
2 无地界--只要是您所行止的地方,便可以佛在嘴上,佛在心里,与佛名号共存亡。
《学佛之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