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的行修——四無量心

  大乘菩薩的行修——四無量心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大乘菩薩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薩法必須要把握的法要。所謂修行菩薩法,我們不能以在家或出家來分別;菩薩這個名詞,梵文叫「菩提薩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有情」。這個詞語很難理解,所以我將它以白話的方式诠釋爲「修行覺悟的人」,也就是學佛的人,佛法的實行者。

  在這個前提下,所謂大乘菩薩,必須要把握兩個最重要的課題,在座各位可能也知道,菩薩法是以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做爲修行的指標,包括道理和方法。

  做一個修行覺悟的人,如果我們只是依于某一些比較偏、窄的知見或方法來實踐,以菩薩而言那是不夠的。菩薩要以覺悟爲前提,通常談覺悟,就會聯想到「佛陀」它的本義,一般只是定位在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這些已經成就的佛陀地位上,亦即是從已經完成果位者的角度,來界定「佛陀」這個名相。事實上,于佛法的理念,應該是以「覺悟爲內涵」的這個定義,去面對「佛陀」這兩個字。

  爲什麼要強調覺悟?因爲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面對人與事,難免在應對的時刻會有很多問題發生,其中少不了利害,相關每個人,于人于己都希望獲得的是利益,而非傷害。

  在利益方面,想要使別人得到,而且自已也能獲致,這不是難事;但是要做到既不傷害別人,也要使自己不受到傷害的話,那就不容易了!提到不傷害別人,還可勉爲其難地做到,倘若想兼顧自己也不受到傷害,實在很難!

  而學佛的人既然是以覺悟爲前提,他的目標就是在,學習如何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于此必須要有道理方法來幫助我們,至于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思想、觀念?該如何去培養、表現它?在佛法中涉及到慈、悲、喜、舍,稱之爲「四無量心」的項目,這也正是今晚首先要介紹的理法。

  一般來說,佛以慈悲爲懷,菩薩也是以慈悲爲懷,其實學佛的人無不以慈悲爲懷。慈悲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要詳細說出其中的含義,就必須要理解「拔苦與樂」:拔除別人的痛苦,給與別人快樂。

  可是,這裏面究竟和佛法所說的慈悲,是不是那麼的貼切?尤其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是不是真能拔除別人的痛苦,給與別人快樂?此點值得深思。剛才我說:不傷害別人,就必須要做到拔除別人的痛苦,給與別人快樂;同樣,要不傷害自己,也必須拔除自己的痛苦,給與自己快樂。

  可能大家會疑惑,慈悲應該都是對別人,怎麼反過來對自己呢?這即是定位的問題,看你本身處在什麼立場,所面對的是什麼人;或是說,你所面對的人,他的立場和你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這個定位如果不能確立的話,就很難理解,怎麼還有對自己這一層?

  事實上,經典講得很清楚,菩薩法是要自利利他。不單單要拔除別人的痛苦,也要拔除自己的痛苦;不僅僅是給別人快樂,同樣也要給與自己快樂,這才是所謂的自利利他,也就是我所說的「不傷害別人,也不使自己受到傷害」的含義。以上是對慈悲兩個字,于概念上的認識。

  其次,要思考的是究竟怎樣才是慈悲的內涵?談到要拔除別人的痛苦,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夠拔除?要給與別人快樂,是否別人所需要的快樂你都能夠給與?依于四無量心,這個「無量」是沒有限製的意思。我們一個人究竟能做到多少?如果不能做到多少,怎麼能無量?又如何達到無限量、無限製的境地?

  所以談慈悲,如果只是看到「拔苦與樂」這樣的诠釋,的確不容易把握。依照世俗的觀念,慈是指仁慈,悲是指悲憫,這是世間法裏面已有的。佛法是以世間法爲基礎,慢慢去提升、增上,這樣才能達到超越,或者說出離世間的境界。

  綜合前述,可知慈悲是從仁慈悲憫上下手。如果我們以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來看,肯定是一份慈悲心,並且是無條件的付出;而佛法所陳述的「慈悲」,即是以這一種基礎爲出發點,慢慢將它擴大,從父母對待子女的心態、情感,漸漸提升、擴展到自己子女以外的他人,這正是佛法中所談的饒益衆生。

  當然,這並不表示以父母一般的高立場、高姿態去面對衆生,而是要像父母一樣的情懷,對子女的那種感情、那份心境,它是沒有條件,不求酬報的,完完整整施舍的精神。尤其我們常說佛菩薩以慈悲爲懷,佛菩薩講究的是衆生平等,譬如六波羅蜜法中的布施波羅蜜,即提出要求:平等普施,這就是增上、提升的一種修養。

  世間法中父母對子女,還是有限的,不管是于情感上和精神上所發揮的力量,都不夠廣大。所以菩薩、佛,肯定的說:是像父母一樣對待衆生,並不是指以父母般的長輩姿態,把衆生當成子女那樣的晚輩姿態,而是在心量上的包容性。

  于此我們不妨從慈悲的本意,來探討有關人與人、人與事之間,一些可能發生的現象。至少大家也能理解,目前的社會形態、政治環境,及國際上的問題,看看這個世界,戰爭、貧窮、混亂的情勢……,處在這個亂象的時代中,除了感覺恐懼害怕,心生煩惱不安之外,我們只要稍微去思考、面對,就會聯想到爲什麼會這樣?

  以前我曾向各位提過,佛法是探討一連串的爲什麼,可以化解一連串的爲什麼;當我們面對人與事,如果不去探討爲什麼,只是直覺依自我意識去看、去聽而立即肯定的話,可能永遠落在一個自我意識裏而已。

  事實上,國際間或國家區域的問題,如果先從一個家庭去著手,每個家庭份子都能有慈悲之心,再去慢慢影響到所有的家庭,甚至到所有的國家,最後到整個地球上的人類,你就會發現,所謂多數跟少數,它不是一個比例的問題,因爲少數是包含在多數之內,這些少數能做好,影響所及,多數的也就好了。

  我們看貧窮的問題,目前在臺灣可說經濟條件非常優越,生活十分富裕,幾乎想要什麼都能得到。可是有一個疑問,不曉得大家是否曾經思考過:我們究竟缺少了什麼?好像大家都過得很好,事實上真的過得那麼自在快樂嗎?

  當你在夜闌人靜獨處的時候,可能也會想到:我真的過得那麼好嗎?似乎缺少一些什麼?!可是究竟缺少了什麼?還真的很難把握!不在于我們對衣、食、住、行物質的需要上有何欠缺,而是在精神上擁有多少?

  今天這個社會、甚至全世界普遍皆然,不只是我們這個地區精神上貧乏;這不是出版一些書或錄音帶,有媒體、電視、廣播,就表示人有了精神食糧。我們所要知道的是:這些流布的媒體裏面說些什麼?所表現的內容對人的影響又是一些什麼?現在的電影有分限製級、輔導級、普遍級等,爲什麼要分這麼多級?問題發生在那裏?一個國家立下那麼多的法令規章,爲什麼還是有許多問題存在?

  看看他山之石,以新加坡來講,它的環境、街道非常整潔,人民很守規矩,可是如果把新加坡的模式搬到臺灣來實行,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願意接受這樣的體製?舉個例子,新加坡以重罰聞名,頗收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當地如果有人隨便扔張紙屑或者丟個煙蒂在地上,政府會施以重罰,在這種行政效率下,民衆自然養成守法習慣。

  過去媒體曾報導一則新聞:有個美國孩子在新加坡犯法,他應該受的處分中,有一項是以皮鞭抽打的刑罰。美國人認爲這是不人道的,甚至發動了許多人力想予以免除,而新加坡人認爲這是我們的國法,不管你是什麼人,只要在這個地區違反了法令,就要遵從法律的製裁,接受責罰。如果以新加坡這種作法來看,大家認爲它是慈悲或是不慈悲。

  在此要提醒各位:人往往希望別人對自己慈悲,因此有人不斷地爲自己製造痛苦,希望別人來幫他拔除痛苦。就像佛教界所流行的想法:衆生都有煩惱,希望佛菩薩能幫我們解除煩惱一樣。很少會去想,這個煩惱是誰造成的?如同新加坡那些違反法律的人,之所以要接受懲罰,是因爲那是自己造成的。

  佛法談慈悲,絕不是以婦人之仁覺得「不忍心」、「過意不去」去看待,關鍵點在于:這一個本身做錯的人,如果不去做不好的事,就不會受到責罰,也就不需要事後講忍、不忍心;只要自己事先能在意,就無所謂事後了。

  不過人經常都是只照著自己的看法、思想去表現各自的行爲,也因爲這樣,很可能造成不是傷害了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所以我們談慈悲,說拔苦與樂,事實上應該探討的是:苦怎麼形成的?爲什麼只期盼別人拔除自己的痛苦,給與自己快樂?

  如果自己不去製造痛苦,還需要別人爲你拔除痛苦嗎?假如你已經把一切本份做得很好,本來就很快樂,還需要別人給與自己快樂嗎?可是我們人往往不這麼想,譬如當我們做錯事情,或是引起別人煩惱時,常會歉疚的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有沒有想過?本來這兩句話不需要從自己的嘴裏說出來,只要當初謹慎一點,也就沒有必要向人道歉而說出這樣的話來。

  通常我們人,都以一種依賴的天性來面對人與事,因此不免懷有一些對他人的寄望。試看小孩的成長經曆:從小依附在母親的懷裏,肚子餓了以哭表示,仰賴母親來喂食,尿片濕了也是借著哭聲,希望母親幫他換片幹爽的。等到慢慢大了,開頭是媽媽喂著吃飯,喂飯時,還要跟在屁股後面,追著去一口口喂,直到飽爲止,好像吃飯都不是自己的事。

  平常我們會說:小孩子不懂事嘛!本來這樣沒有錯!可是這正是養成依賴的一些過程。以後自己會吃了,就開始偏食選擇愛吃、不愛吃的食物,父母就順著他的喜好而滿足他。即使成年了,無論是在念書,或是工作,那一個時刻沒有依賴?人總是離不開依賴。

  這種依賴其實並沒有對與錯,而是其中有些問題存在;當我們從小已經在依賴的慣性中熏習,成長之後,反過來別人可能會來依賴我們,彼此不斷的在依賴中發展,即使此種互相依賴是必然的現象,仍需藉由佛法的理念認清它,主要在于如何做一些調整。

  人,不歡喜時會憂愁;摔倒、碰疼了就會痛哭;假使受到了什麼刺激傷害,所有的煩憂都會爆發出來,這都是人性必然的反應。處在這些不順當、超過…

《大乘菩薩的行修——四無量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