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P2

  ..續本文上一頁去察覺、返照,著手去修行的話,就會發覺“衆生皆有佛性”,那爲什麼不能夠清淨?因爲無始以來造作的業太多了,把佛性掩蓋住了,如果用這一段話來談“如虛空”的話,就很容易了解,否則會覺得反正一切都空,又何必執著呢?問題是你空得了嗎?以吃飯爲例,飯與菜是不是吃了還會排泄出去?等排泄出去以後,原來吃的就消失了,如果我們用這種死板的道理去看,既然吃了又拉,那我何必吃呢?但是它告訴你這就像虛空一樣,並不表示什麼都不存在,因爲你已吸收了它的營養,雖然物質消失了,但是它的營養價值被保留下來了,如果說營養價值看不見,那要怎麼去形容它?說像虛空一樣,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虛空哪裏會什麼都沒有?如果說虛空真的什麼都沒有,你就看不見虛空了,譬如眼前的“空間”,你看得見嗎?你能看見的都是一些物體,對不對?但是如果舍棄了物體,你還能看見什麼?那麼是不是沒有呢?可見還有一個虛空之相,假使我們用這種觀照察覺的方式去面對煩惱與無明,就不會受無明煩惱的影響了,因爲如果你能夠修養到像虛空一樣,風雲雨電、日月星辰來來去去,一點傷害與損失都沒有!觀行就是用這種方式去看,所以“如虛空”不是否定它什麼都沒有,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繼續介紹般若的觀行,現在談第五個:“如響”。“響”就是聲音、聲響。爲何說好像響一樣呢?譬如說一口鍾,如果沒有去敲擊它,它不會有聲音,對不對?鼓也是如此。其實任何一個東西,好比一張桌子,你去敲它也會有聲音。事實上,東西本身有沒有聲音?沒有!一定是有外來的東西去撞擊它。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現象,像山谷的回音。我們在山裏吼一聲,山谷裏好像有好幾個聲音在那裏回響,是否真有那麼多的聲音?事實上只有一個聲音。山谷本身有沒有聲音?並沒有!是因爲有人在那裏發出一個聲音才産生回響。此中說明什麼呢?有一句俗話說:鼓不打不響,話不說不明。可見“鼓”要打才會響;“話”要說才會清楚。而我們用這種方式做觀行,目的何在呢?譬如有一句話“沈默是金”,“沈默是金”一定是不講話,那爲什麼反而像金一樣的有價值呢?跟“響”不是違背嗎?其實沈默並不表示什麼都不知道,他心裏面明白。可見這裏說響,並不是說于物體上有什麼問題,而是在乎人的起心動念,于 “響”上面産生計較執著。

  譬如這麼說好了:“你爲什麼要罵我?”他說:“我沒有罵你啊!”“你明明罵我!”這個“罵我”是一個什麼?一定是個聲音,對不對?舉一個例子說明,譬如:“好小子”。“好小子”這叁個字 ── 一個聲音發出來,可能有可愛的意思、有辱罵的意思、也有一般稱呼說法的意思;究竟怎麼去認定它?可見要看講話的人跟那個對象的關系,所表現的就不同。有時候父親或者是長輩對年輕的男孩子、晚輩會半開玩笑的說:“臭小子”。你說是罵他,還是歡喜?很難理解呢!可見一個聲音,我們常常會以自我意識去分別,往好的地方想,它就是好;若往壞的地方想,就是壞的了。這裏的“如響”就是這種意思。所以要把握“觀行”去察覺、去返照,並非要我們以自我意識去分別。自我意識分別是必然會有的,如何深入的、進一步的去做探討、認識,那才最要緊。所以,所謂的“在聲色中迷惑”,就是說這些現象。

  再看第六個:“如幹闼婆城”。爲什麼“幹闼婆”不譯成中文呢?因爲“幹闼婆”有兩種意思:一是音樂,一是香味。所以幹闼婆城,可以說是香城,也可以說是樂城。爲什麼不翻譯?因爲它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幹闼婆城是一個經常有香氣發散出來的地方,而裏面音樂不斷,所以它叫香城,也叫樂城。這名詞是來自香與樂,那城呢?如果有個城,是用磚頭或用鋼筋水泥建造的,是不是那些鋼筋水泥有聲音,有音樂或者是有香氣?不是!這麼說好了,電視廣告裏有一種産品叫做插電香,它有好幾種的香味道。爲什麼一定要插電,香味才會飄散出來?可見其中有某一些成份,是利用熱量的關系才能散發出氣味,如果說是以水,或者說香水、或者是某一種固體,認爲那就是什麼的話,就會造成一種執著。再舉一個例子來看幹闼婆城,這個城是經常有音樂不斷的放送出來,是不是人爲的?如果是人爲的,這些人不累嗎?一天到晚在那裏奏音樂;如果不是人爲的,那音樂又是哪裏來的?這個城本身會不會展現?在這中間如果去作觀行,就知道怎麼去察覺,怎麼去觀照!它有,你還要知道這種“有”是怎麼形成的?

  好,我們再回到──有關修行、道行,從觀行的道的修養上,來看人的問題。我們說人會唱歌,會講話,人也會流汗。可是,有一個問題,唱歌有唱得好聽與不好聽的;講話也有講得好跟不好的。再說流汗,汗究竟是臭的還是香的?通常男人流汗我們都說是臭汗,對女人流汗,說香汗淋漓,她的汗真的是香的嗎?這裏面究竟說明了什麼?就是人的一種執著!我們再看母親對她嬰兒的屎、尿,她不會去計較臭不臭,若是具有醫藥常識的母親,小孩拉出來的大便臭臭的,她還會說:“哎!很健康”,對不對?她絕不會說:“好討厭,好臭!”不都是大便嗎?爲什麼當孩子大便拉出來愈臭,她反而歡喜?因爲那表示孩子健康,此中可以發現還是一個人的分別心。所以,從現實生活人的分別心上面,如何去察覺、去觀照,從中可以達到一種修養,這就是所謂的觀行。幹闼婆城,如同剛才所言,是香或是音樂,還是在乎人的執著認定,但不要只在香跟音樂上打轉,要了解它跟我們人的關系。

  第七個“如夢”,如夢的意思就好像作夢一樣。“夢”是不實在的,譬如說:我們在夢中撿到錢,一醒來,兩手空空的;有時候做惡夢嚇得要死,醒來甚至于一身冷汗,事實上什麼都沒有。我們常常會夢到各式各樣的情境,甚至還有人專門解夢──解釋做什麼夢會怎麼樣、做什麼夢又會怎麼樣……。其實,學佛要學智能,不宜把一些虛假的現象當成真實的,因爲“夢”是虛假的,不要執著爲真實,也就是我剛剛說的,在夢裏你發財了,有很多錢,當你醒來就真的會有很多錢嗎?只是做夢!所以也有人說“人生如夢”──人的一生幾十年,就像做夢一樣的過日子,其實,都是不實在的;可是這種不實在並非要我們以消極的方式去面對。因爲此處講觀行──要察覺、返照,是從這一些現實上面我們如何去把握?譬如說,當你環境好,就是開進口車也無可厚非,但假使你的環境買進口車就會負債,家庭生活就會産生困難,你也去買一部進口車,那就不應該了。如果說環境本來就許可,我用再好的車也不爲過,因爲不會造成負面的傷害,可見我們談所謂如夢,所謂不實在的不要太過于分別,也不要太過于不在意;此中道理在于你如何去察覺它、去觀照它,究竟跟你有什麼關系?所以我常說:一個修行的人必須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跟生死有沒有關系!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好像作夢一樣的,就不切實際了。就好像我們講八相成道,你就想發現八十種好中,自己有多少種好?其實就算八十種都好難道你就是佛嗎?那就是等于說──做夢,甚至還有所謂的做白日夢。其實真正講起來,這都是一些妄想雜念,所謂顛倒,才會夢想,夢想就完成顛倒。

  第八個“如影”,“影”就是影像、影子。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身體並沒有影子,可是當遇著某一些光線的時候,會反射出影子來。那個影子,如果說不是那個身體,也不對;如果說那影子就是那身體,也不對。此中說明什麼?彼此的因緣、因果。所以談“如影”,好象是影像。譬如說:“閉起眼睛回想從小到現在,所産生的影像,好像電影一幕一幕過去了,究竟你能把握多少?可見那些影像的本身還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它不是一個真正可以抓住的東西。好比我們看到一張照片:“咦!這個照片是我。”是你什麼時候的“我”?嬰兒的時候跟你現在就很不一樣;兒童時期又不同于嬰兒。一直要到所謂成熟的階段,你的樣子才定型了,那就有一個“我”的樣子。可是我們看最近在大陸有一位專門演蔣介石的演員,他化妝以後真的太像蔣介石了。你說,那等于就是蔣介石的影子,也可以,可是,他絕不是就等于蔣介石。假使說有一些家庭不幸,譬如太太過世了,女兒或者兒子像他的太太,他就會對那個兒子或女兒特別喜歡或者特別偏愛,爲什麼?他産生另外一種感情,是什麼感情呢?因爲像他太太──就等于那個影子,其實講來講去還是一種分別、執著,所以說它像影子一樣,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分別、執著。

  再看第九個,“如鏡中像”,像鏡子裏所顯現的影像。鏡裏本沒有影像,外面有什麼就顯現什麼;爲什麼要舉這個例?這麼說好了,你如果坐在路邊,看著汽車一輛一輛從你前面過去,你的眼睛就像鏡子,那些汽車在流動,並不會停滯在你的眼裏不會消失。這是舉例,那說明什麼呢?鏡中的像,是不真實的,可是它不離于一個真實的本體。譬如說鏡子裏面有一個麥克風,一定是鏡子前面有一個麥克風,鏡子才會顯現麥克風。可見鏡子裏面是一個影像,這個鏡子的外面有一個實體的麥克風,所以說“鏡中像”的意思,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好像一個鏡框裏擺了張相片,不是這個意思,是像那鏡子返照出來的影像,這跟前面的“影”是不相同的。前面的”影“,它的主題是說如影隨形,就好像我們一個人的業,只要有機緣就會引發出來,這裏的影像就是要有所謂的色塵緣境才會引發,沒有色塵緣境不可能引發,當然下面還會做一個整體的解說。

  再看第十個“如化”。“化”就是變化、遷流變化,不是神通變化。我們可以這麼解釋,就好像蝴蝶很漂亮對不對?那蝴蝶之前的毛毛蟲漂不漂亮?很恐怖!我們人喜歡毛毛蟲還是蝴蝶?一定是喜歡蝴蝶。但如果以化來作觀,你不能否定它。我們再看,蠶變成蛾,蛾生出卵來,再孵成爲蠶,中間都是一些變化,對不對?你如果要執著于某一些,譬如…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