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去察觉、返照,着手去修行的话,就会发觉“众生皆有佛性”,那为什么不能够清净?因为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太多了,把佛性掩盖住了,如果用这一段话来谈“如虚空”的话,就很容易了解,否则会觉得反正一切都空,又何必执着呢?问题是你空得了吗?以吃饭为例,饭与菜是不是吃了还会排泄出去?等排泄出去以后,原来吃的就消失了,如果我们用这种死板的道理去看,既然吃了又拉,那我何必吃呢?但是它告诉你这就像虚空一样,并不表示什么都不存在,因为你已吸收了它的营养,虽然物质消失了,但是它的营养价值被保留下来了,如果说营养价值看不见,那要怎么去形容它?说像虚空一样,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虚空哪里会什么都没有?如果说虚空真的什么都没有,你就看不见虚空了,譬如眼前的“空间”,你看得见吗?你能看见的都是一些物体,对不对?但是如果舍弃了物体,你还能看见什么?那么是不是没有呢?可见还有一个虚空之相,假使我们用这种观照察觉的方式去面对烦恼与无明,就不会受无明烦恼的影响了,因为如果你能够修养到像虚空一样,风云雨电、日月星辰来来去去,一点伤害与损失都没有!观行就是用这种方式去看,所以“如虚空”不是否定它什么都没有,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继续介绍般若的观行,现在谈第五个:“如响”。“响”就是声音、声响。为何说好像响一样呢?譬如说一口钟,如果没有去敲击它,它不会有声音,对不对?鼓也是如此。其实任何一个东西,好比一张桌子,你去敲它也会有声音。事实上,东西本身有没有声音?没有!一定是有外来的东西去撞击它。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现象,像山谷的回音。我们在山里吼一声,山谷里好像有好几个声音在那里回响,是否真有那么多的声音?事实上只有一个声音。山谷本身有没有声音?并没有!是因为有人在那里发出一个声音才产生回响。此中说明什么呢?有一句俗话说: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可见“鼓”要打才会响;“话”要说才会清楚。而我们用这种方式做观行,目的何在呢?譬如有一句话“沉默是金”,“沉默是金”一定是不讲话,那为什么反而像金一样的有价值呢?跟“响”不是违背吗?其实沉默并不表示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面明白。可见这里说响,并不是说于物体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乎人的起心动念,于 “响”上面产生计较执着。

  譬如这么说好了:“你为什么要骂我?”他说:“我没有骂你啊!”“你明明骂我!”这个“骂我”是一个什么?一定是个声音,对不对?举一个例子说明,譬如:“好小子”。“好小子”这三个字 ── 一个声音发出来,可能有可爱的意思、有辱骂的意思、也有一般称呼说法的意思;究竟怎么去认定它?可见要看讲话的人跟那个对象的关系,所表现的就不同。有时候父亲或者是长辈对年轻的男孩子、晚辈会半开玩笑的说:“臭小子”。你说是骂他,还是欢喜?很难理解呢!可见一个声音,我们常常会以自我意识去分别,往好的地方想,它就是好;若往坏的地方想,就是坏的了。这里的“如响”就是这种意思。所以要把握“观行”去察觉、去返照,并非要我们以自我意识去分别。自我意识分别是必然会有的,如何深入的、进一步的去做探讨、认识,那才最要紧。所以,所谓的“在声色中迷惑”,就是说这些现象。

  再看第六个:“如干闼婆城”。为什么“干闼婆”不译成中文呢?因为“干闼婆”有两种意思:一是音乐,一是香味。所以干闼婆城,可以说是香城,也可以说是乐城。为什么不翻译?因为它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干闼婆城是一个经常有香气发散出来的地方,而里面音乐不断,所以它叫香城,也叫乐城。这名词是来自香与乐,那城呢?如果有个城,是用砖头或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是不是那些钢筋水泥有声音,有音乐或者是有香气?不是!这么说好了,电视广告里有一种产品叫做插电香,它有好几种的香味道。为什么一定要插电,香味才会飘散出来?可见其中有某一些成份,是利用热量的关系才能散发出气味,如果说是以水,或者说香水、或者是某一种固体,认为那就是什么的话,就会造成一种执着。再举一个例子来看干闼婆城,这个城是经常有音乐不断的放送出来,是不是人为的?如果是人为的,这些人不累吗?一天到晚在那里奏音乐;如果不是人为的,那音乐又是哪里来的?这个城本身会不会展现?在这中间如果去作观行,就知道怎么去察觉,怎么去观照!它有,你还要知道这种“有”是怎么形成的?

  好,我们再回到──有关修行、道行,从观行的道的修养上,来看人的问题。我们说人会唱歌,会讲话,人也会流汗。可是,有一个问题,唱歌有唱得好听与不好听的;讲话也有讲得好跟不好的。再说流汗,汗究竟是臭的还是香的?通常男人流汗我们都说是臭汗,对女人流汗,说香汗淋漓,她的汗真的是香的吗?这里面究竟说明了什么?就是人的一种执着!我们再看母亲对她婴儿的屎、尿,她不会去计较臭不臭,若是具有医药常识的母亲,小孩拉出来的大便臭臭的,她还会说:“哎!很健康”,对不对?她绝不会说:“好讨厌,好臭!”不都是大便吗?为什么当孩子大便拉出来愈臭,她反而欢喜?因为那表示孩子健康,此中可以发现还是一个人的分别心。所以,从现实生活人的分别心上面,如何去察觉、去观照,从中可以达到一种修养,这就是所谓的观行。干闼婆城,如同刚才所言,是香或是音乐,还是在乎人的执着认定,但不要只在香跟音乐上打转,要了解它跟我们人的关系。

  第七个“如梦”,如梦的意思就好像作梦一样。“梦”是不实在的,譬如说:我们在梦中捡到钱,一醒来,两手空空的;有时候做恶梦吓得要死,醒来甚至于一身冷汗,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我们常常会梦到各式各样的情境,甚至还有人专门解梦──解释做什么梦会怎么样、做什么梦又会怎么样……。其实,学佛要学智能,不宜把一些虚假的现象当成真实的,因为“梦”是虚假的,不要执着为真实,也就是我刚刚说的,在梦里你发财了,有很多钱,当你醒来就真的会有很多钱吗?只是做梦!所以也有人说“人生如梦”──人的一生几十年,就像做梦一样的过日子,其实,都是不实在的;可是这种不实在并非要我们以消极的方式去面对。因为此处讲观行──要察觉、返照,是从这一些现实上面我们如何去把握?譬如说,当你环境好,就是开进口车也无可厚非,但假使你的环境买进口车就会负债,家庭生活就会产生困难,你也去买一部进口车,那就不应该了。如果说环境本来就许可,我用再好的车也不为过,因为不会造成负面的伤害,可见我们谈所谓如梦,所谓不实在的不要太过于分别,也不要太过于不在意;此中道理在于你如何去察觉它、去观照它,究竟跟你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常说:一个修行的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跟生死有没有关系!否则的话,一天到晚好像作梦一样的,就不切实际了。就好像我们讲八相成道,你就想发现八十种好中,自己有多少种好?其实就算八十种都好难道你就是佛吗?那就是等于说──做梦,甚至还有所谓的做白日梦。其实真正讲起来,这都是一些妄想杂念,所谓颠倒,才会梦想,梦想就完成颠倒。

  第八个“如影”,“影”就是影像、影子。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体并没有影子,可是当遇着某一些光线的时候,会反射出影子来。那个影子,如果说不是那个身体,也不对;如果说那影子就是那身体,也不对。此中说明什么?彼此的因缘、因果。所以谈“如影”,好象是影像。譬如说:“闭起眼睛回想从小到现在,所产生的影像,好像电影一幕一幕过去了,究竟你能把握多少?可见那些影像的本身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不是一个真正可以抓住的东西。好比我们看到一张照片:“咦!这个照片是我。”是你什么时候的“我”?婴儿的时候跟你现在就很不一样;儿童时期又不同于婴儿。一直要到所谓成熟的阶段,你的样子才定型了,那就有一个“我”的样子。可是我们看最近在大陆有一位专门演蒋介石的演员,他化妆以后真的太像蒋介石了。你说,那等于就是蒋介石的影子,也可以,可是,他绝不是就等于蒋介石。假使说有一些家庭不幸,譬如太太过世了,女儿或者儿子像他的太太,他就会对那个儿子或女儿特别喜欢或者特别偏爱,为什么?他产生另外一种感情,是什么感情呢?因为像他太太──就等于那个影子,其实讲来讲去还是一种分别、执着,所以说它像影子一样,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分别、执着。

  再看第九个,“如镜中像”,像镜子里所显现的影像。镜里本没有影像,外面有什么就显现什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这么说好了,你如果坐在路边,看着汽车一辆一辆从你前面过去,你的眼睛就像镜子,那些汽车在流动,并不会停滞在你的眼里不会消失。这是举例,那说明什么呢?镜中的像,是不真实的,可是它不离于一个真实的本体。譬如说镜子里面有一个麦克风,一定是镜子前面有一个麦克风,镜子才会显现麦克风。可见镜子里面是一个影像,这个镜子的外面有一个实体的麦克风,所以说“镜中像”的意思,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好像一个镜框里摆了张相片,不是这个意思,是像那镜子返照出来的影像,这跟前面的“影”是不相同的。前面的”影“,它的主题是说如影随形,就好像我们一个人的业,只要有机缘就会引发出来,这里的影像就是要有所谓的色尘缘境才会引发,没有色尘缘境不可能引发,当然下面还会做一个整体的解说。

  再看第十个“如化”。“化”就是变化、迁流变化,不是神通变化。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就好像蝴蝶很漂亮对不对?那蝴蝶之前的毛毛虫漂不漂亮?很恐怖!我们人喜欢毛毛虫还是蝴蝶?一定是喜欢蝴蝶。但如果以化来作观,你不能否定它。我们再看,蚕变成蛾,蛾生出卵来,再孵成为蚕,中间都是一些变化,对不对?你如果要执着于某一些,譬如…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