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無、非、空

  有、無、非、空

  文:白雲老禅師

  今天跟大家談“有、無、非、空”的法義,這四個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沒有辦法了解經典在說什麼。佛法總是教我們怎樣去認識“有”、突破“有”,進而去發現不同于原有的我,最後還要做到連這個“有”也要清淨。

  先談比較容易了解的“有”,經典常提到這樣的句子“一切有爲法”,尤其唯識學,總是離不開“有爲、無爲”的探討。基于“有”的本身是一種肯定的存在,不管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凡是你所接觸到的,從外表都可以瞧見,包括色塵、法塵、色法都是。那什麼是“無爲法”呢?如果你不了解無爲的“無”是什麼,就會變成一種否定;其實“無”不是沒有,它是從“有”進一步去做深入的認識,經過五蘊的調理,因此在佛法中是一種觀法。可見“觀”就是深入的認識,一個問題經過深入的探討,顯現出來的第一個現象叫“非有”,也就是“不同于原有”,但這只是一個過程,當過程完成後才會産生“無”的現象,所以“無”是一種境界。

  舉一個例子來說:煩惱與菩提,大家都知道煩惱是肯定的“有”,那菩提呢?如果菩提不是“有”,難道是“無”嗎?既然是“無”,那菩提究竟是什麼?其實于法而言,煩惱是“有”,菩提還是“有”,關鍵在于怎麼去發現其中的道理,也就是怎麼去做深入的認識。“煩惱”很明顯的是身心不自在,但什麼時候身心會不自在呢?當然是關系到人與事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業與道、因緣與因果的問題。

  首先要確定的是,你是爲自己煩惱還是爲別人煩惱?因爲兩者的差別很大,自己煩惱很容易體會,別人煩惱看到的只是他的表面,至于他的內涵是什麼?還有爲什麼煩惱?我們全然不知。如果從因果來看,一般佛教徒會認爲:煩惱的産生是一種業報,當然以概念來看並沒有錯,可是必須要進一步深入的認識,否則等于只是解釋名相,並不知道它的法義在哪裏。

  我們看,煩惱會令身心不自在,所謂的“煩身、惱心”,“煩”是表面的不自在,還可以看得出來,內在的“惱”呢?最多你只能從概念上去安慰他:“煩惱有什麼用呢?”所以當很多人說:“啊!我的煩惱太多了!”如果你問他:“你煩惱什麼?”他回答:“反正就是煩惱嘛!”那根本連煩惱都談不上,純是妄想雜念而已;真正談煩惱,一定要知道煩惱什麼?是爲了什麼人或什麼事而煩惱?如果不去探討“爲什麼”,而只告訴別人你很煩惱,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怎麼了?

  所以,煩惱肯定是一個“有”,但這個“有”是表面的還是內在的?我們要進一步的去認識它;表面的,人家可以看出那種不自在,內在的人家就看不到,從中可以發現它的關鍵點在哪?就是“因緣”的問題;因爲人有業,遇著不同的時間、空間就會顯現,剛開始顯現的時候還不能稱之爲煩惱,那只是一種“無明”而已,爲什麼?因爲你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我爲什麼而煩惱”,這個時候最多只是無明──因爲無明,所以搞不清楚;那搞不清楚是一種什麼現象?就是迷惑!換句話說,把無明搞清楚了就不會迷惑了;所以有很多人把這幾個名稱混在一起,甚至連佛學辭典都這麼認爲──“無明”、“迷惑”、“煩惱”只是名字相不同,其實意義相同,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爲“無明”、“迷惑”、“煩惱”叁者的“體、用、相、境”是不同的,所以意義也不同。以本體而言,于無明我們只發現了作用;以迷惑來說,我們會知道它的境界;所以真正談煩惱,它一定具備了“本體”、“作用”、“表相”與“境界”這四項。

  在這一堂課,你們一定要用心聽,否則我講完了你們還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以爲只是解釋這四個字而已,如果只是解釋這四個字,你們翻翻佛學辭典也可以知道一點,但對于修行終究還是用不上。因此你們的意念必須跟著我講的而動,如果猛記筆記,那是浪費時間!寫了一大堆結果還是無明、迷惑、煩惱!經典經常提到“無明、迷惑、煩惱”這叁個名相,我們必須從因緣與因果去認識,才不會停留在我剛剛說的概念裏──“無明是一種作用,迷惑是一種境界,那煩惱呢,包含了體用相境.....”以致不能了解我究竟在說什麼?還有談這些跟自己的那個“我”有什麼關系?

  首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正常的時間肚子餓了,如果沒有飯吃,會産生什麼現象?以人的基本心念來看,一般會去想辦法找食物,讓自己不致挨餓,但如果遇到一種人,餓了沒有飯吃,他不會去面對問題,卻在那裏分析:“我爲什麼會餓?”、“不吃可以嗎?”、“是不是吃了就不餓了呢?”、“難道人就只爲了吃飯?”若以無明、迷惑、煩惱來看,那究竟這會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個名詞來形容,我會說這個人是神經病,不是嗎?肚子餓了當然要吃東西,吃了自然就不餓,如果在這節骨眼還在那裏分析、探討,那就不符合現實了。就像很多學佛的人經常自以爲是,最後迷惑了還不知道,甚至還得意洋洋的對人說,自以爲是在修行辦道:“哦!我要把所學的佛法運用出來!”看起來好像沒錯,我也曾經說過要把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裏,但並不是叫你餓了去做一串無意義的分析,須知學佛的人也是人,所以不要把自己當成好像“我不是人”,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餓了當然要去找吃的,不吃就會挨餓,如果你說要修“忍波羅蜜”,那麼餓一天、兩天、叁天....甚至餓個八天、十天,請問你還撐得下去嗎?結果還不是要吃!

  就是有太多學佛的人,找一些佛教的名相擺在現實生活中,自認爲已與佛法融合,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往往他們會忘了自己還是個人,只要是人就要用人的方法解決問題,除非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薩了。暫且不說成佛成菩薩,只要一般還在“欲界”的衆生,餓了都要吃,如果你說:那“色界”的衆生呢?他們餓了也不一定真正要吃,聞一聞就能滿足;甚至還有“無色界”的衆生,連聞都不需聞,只要想一想就可以得到滿足;但除非你真正已到達了超出欲界的修養,可以不用吃了,但可別忘了“色界”、“無色界”還是在天道,只是層次高低不同而已,唯有真正成佛成菩薩了,吃與餓就不是問題了。

  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學佛了十幾、二十幾年,自認爲修得不錯,最後還是迷惑、煩惱,就像餓了不會去找飯吃,只在那裏挨餓,最後餓死了成爲鬼道衆生。由此可見,爲什麼我一直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不是對佛說的?還有,爲什麼對色界、無色界的天道衆生還要談佛法呢?因爲他們還是有業習在,既然有那麼多缺陷,當然需要用佛法化解,以到達最後的圓滿。不是有一句話──“出離叁界”嗎?但是要出離叁界,肯定的是業已完全清淨,如果還有業,必然得去面對與承受。所以大家要多思考我剛才所講的:問題發生了,不要像一些人只會用佛法或者佛教裏的名詞、名相,自認爲很有修養,已到達了某一種境界;須知學佛修行,如果只知道道理是不夠的,還要起而行,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的體驗與發現,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讓我們再回到“煩惱”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懂得一些道理,也知道“煩惱即菩提”這個名相,但卻不能深解法義,那麼在沒有正式修行的實際體驗下,煩惱怎麼能“即”菩提呢?以禅宗的語言說:“你能發現、就能得到好處;不能發現,即使懂得一大堆,對你來說是一無是處!”現在大家不妨作個思考:“煩惱”既然是身心不自在,而且對這個問題也經過了認識、了解與發現,如果真正煩惱顯現的時刻,你是否還能保持鎮定,會冷靜的去認識問題、去做了解與發現一些甚麼?有一些佛教徒是這樣的,每次煩惱來了,就把一切歸之于業,感歎道:“唉!這些都是業報,是過去所做的,我現在應該要承受它。”但真正學佛的人就不一樣了,雖然他不否定業是過去所造作的,也知道要承受它,但他明白如果問題不能化解,煩惱最終還是煩惱!所以,唯有能轉煩惱顯現菩提,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問題就在乎煩惱顯現的時候,你做得了主嗎?能心平氣和的去認識、了解與發現嗎?這當中就有兩種處理方式:一個是真正的修行人,懂得運用佛法的知見,去面對、認識、了解與發現,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人,也知道用人的方法去解決;另一種則完全忘了自己還是個人,面對現實時表現的是自我意識,所以稍不謹慎就會走上偏離的路。其中的因果關系與因緣法則在哪?就是如果只知運用佛教裏的名詞、名相,甚或佛法的道理與方法,但把人的角色與立場放一邊,忘了自己還是個人,全以自我意識去面對,結果一定會出問題。可見,以佛法來說,不管你學什麼,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意識;總是把自我擺在前面,這也是爲什麼目前教界會那麼亂的原因。

  通常不管出家、在家學佛的,叁皈依裏不是有提到“深入經藏,智能如海”嗎?大家早晚做叁皈依,天天都念著這一句,難道真能深入經藏嗎?所謂的“深入經藏,智能如海”,絕不是一天到晚翻閱大藏經,研究大藏經就能達成的。多年以前,我有一個出家弟子,是個比丘尼,如果現在她還在的話也已經八十歲了,以前,我的房間裏有一個書櫃子,裏面放著藏經,藏經的櫃子中間有一格,供奉著一尊佛像,她每天都會按時間到我房間去,把那個大藏經打開,可是她打開藏經不是給自己看,而是給佛像看,而且還一頁一頁的翻著。我問她:“是誰告訴你這樣做的?”她說:“師父!我不識字,人家說這麼翻可以種善根。”你們知道最後我是怎麼處理的?我不稱贊她,也不否定她,隨她去做。你們想想看,我爲什麼要這麼做?因爲學佛的人,不要把每一個人擺在同一個水平在線,每個人的根基與智能都不一樣,你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跟你一樣。我們要了解,佛法爲什麼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相應每一個人不同的根基。你想,她不識字,都還知道要種善根,希望來生得以識字。而今生她一字不識,不要說深入經藏…

《有、無、非、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