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她念叁字經都沒有用,但千萬也不能這樣鼓勵她:“哦!你不識字,所以這樣做也很不錯!”怕她會信以爲真,真的就這樣翻藏經給佛像看了。
但不能否定的是,她至少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做這件同樣的事也不容易!所謂“應機說法”,我們千萬不要把人擺在同一個水平在線,不是有這麼的說法嗎?孫中山先生講平等,是平“足”不平“頭”,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夠讓一排人站在那裏,從那個最矮的一把刀就這麼削齊,想想,假使這一排有十個人,那就要死掉九個,剩下的就只有那個最矮的了;如果從最高的砍下去,你一個都砍不到,所以常有些人因爲看到別人的基礎不夠,就認爲他做的事都是愚蠢的,就去諷刺他、取笑他,這樣是不慈悲的。相反的,也不必看到高不可攀的人,就以爲他非常了不起,其實他的高不可攀,也是慢慢累積而成的,如果人家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肯努力。
談到“人爲什麼會煩惱”?其實是因自我分別而來的,再問“自我分別的力量來自哪裏”?當然是來自業。所以這就是爲什麼要說“我”、“無我”的原因?因爲人總是會把自己的那個“我”看得很重,一輩子就在自我意識裏過日子,甚至站在別人面前還可以講一大堆道理,最後自己還是自我,能說不能行也沒用!至于“無明衆生”的緣起是什麼?還是緣于因緣法則與因果關系,基于十二因緣法,不管從理法還是從實法上談,第一個都是談“無明”。談到十二因緣的“理法”大家比較熟悉,那麼“實法”是什麼?其實它是談一個生命過程,從“無明”開始,到人怎樣成孕、成形、然後出生.....都是在談實實在在的法。那十二因緣的“理法”是什麼呢?就是包含了一切人與事的因與緣,不管論人談事,幾乎都有一個基因在,之後相應于緣,才會産生法,所以不要把這個無明,當成一個恐怖份子看待,然後産生害怕。再說人從無明而來,事從無明而生,如果我說“一切我們都明明了了”了,那肯定這個人不是佛再來就是菩薩再來。
可見,無明不可能直接完成煩惱,一定是迷惑而後産生煩惱的,因此從無明到煩惱的中間,一定有一個迷惑的過程,就好像不懂得道理方法,也不知道怎樣實際去修行,人家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最後還是迷惑。記得以前我常舉一個例子:一個人一有了煩惱就跑去找法師,他說:“師父!我大概業障太重,總是有很多煩惱,怎麼辦才好?”師父就教他一個方法:“你回去念佛!好好的念啊!”真的就有這種無明的人,乖乖的跑回去念佛,剛開始因爲專心,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了,當然有效!但念久了還是煩惱,他又回去找這位師父:“師父啊!我現在還是有煩惱!”那位法師就說:“這樣好了,我教你一個咒語”,這個人又歡歡喜喜地學了一個咒語回去猛念,結果還是一樣,剛開始的確有效,就像我剛說的,因爲他要把這個東西學會,他就沒有時間去妄想,好像煩惱沒有了,甚至還法喜充滿呢!但最後念了念,煩惱來了還是無法化解,他又再去找法師,法師再教他一個方法,好比去念一部經或拜一個忏,總之每次一找法師,法師就教他一個方法,到最後這個人還是很煩惱,這下這個師父已沒有戲唱了,因爲他的法寶已經用完了,最後他的結論是:“唉!我什麼都教你了,你還是煩惱,你的業障實在太重了,我也沒有辦法!”其實煩惱來了,你不問他爲什麼煩惱,就教他一個方法,讓他當作化解煩惱的工具,那就成了我在書裏寫的:“把佛法當武器,把現實生活當作敵人,拿著武器去消滅敵人。”這有可能化解煩惱嗎?煩惱一定是要去認識、了解、發現,才有機會突破與化解,如果只是教你一味單方去對付煩惱,學的人無明,教的人更無明,但在臺灣的佛教界,這種現象卻很普遍。
不可否認無明人人都有,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學佛的緣故,不就是希望能明了嗎?不單單要明了,還要能夠圓覺。雖然無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千萬不要在無明中過日子,否則看似在學佛,最後還是隨著無明轉,而且愈轉愈無明。好比:有很多人一出家會發大心、發大願,那一股道的熱誠,以開水來比喻幾乎超過一百度,但過不了幾天或幾個月,業一來承受不了就會想逃避,等到再接觸到所謂“道”的問題,又會發起一股熱誠,如此起起伏伏,自我意識作祟,所以,即使有機會接觸道,最後還是承受不了煩惱;就像我們千佛山的梵密行者,剛開始要接受四十九天的磨練,天天做同樣的功課,一成不變,想想在那四十九天中,會有多少的起心動念?所以我會告訴他們:如果你們只是勉強承受,算算四十九天過了後“我就會怎樣”?其實那是沒有用的!修行還是要去究竟認識自己,如果在這四十九天勉強的承受那倒還容易,就像那些吸毒者,那些演藝人員、名主持人,常常因爲吸毒而送去勒戒,關個叁、四個月,無論如何他還是得去承受,但在承受的過程,究竟能改變什麼?對自己有多少認識?發現與了解自己多少?誰知道?
這一堂課我們幾乎都在談“有”,但到底“有”什麼呢?于人的問題必定關系到事,如果事不關系到人,那麼這件事也就沒有什麼!之所以會産生這麼多的“有”,就是因爲人與事會打交道。唯識學中有談到“百法”,你看看其中“有爲法”就有多少?我講的都是概念,是平常大家可以體會的。其實真正依于“我”來看,是不能避免一連串的“有”,如果只是空談道理:“有沒有關系?”、“你要去認識、了解、發現,就能突破啊!”真正這麼容易嗎?關鍵在于你能認識多少、了解多少?發現多少?以致于突破多少?談到無明,我這一輩子,從生下來到現在,九十幾年都吃素,還是活得好好的,爲什麼?因爲一個人如果處在無明中過日子,營養再好也無法吸收,身體各部份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無可諱言,人難免會有無明,但只要不迷惑,就不會形成煩惱,如此一來,吃什麼營養都能吸收,怎麼還會喊營養不夠呢?其實我們的消化系統跟心情有密切關系,如果連吃飯都覺得是一件苦差事,那麼再好的營養也沒用。我們的身體需要充份的營養,吃飯就是用來補充所需的營養,自然的,如果吃飯能好好的吃,睡覺好好的睡,哪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産生?但是人往往就會忘了一點:面對問題時,只會用自我意識去看、去聽、去講,最後做自我意識的確定,一切離不開分別而後的計較、執著,所以吃什麼營養都無法吸收。
如果我每天照叁頓吃,可能就會像那些摔角的,以前我不是告訴大家一個數目字嗎?每一天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營養,以一百分來計算,百分之七十五是腦吸收,其它身體的各部份只要百分之二十五的營養就夠了,這是正常的情形,如果常處在無明、迷惑、煩惱中,可能連百分之一百的營養,都還不夠讓你的腦消耗,爲什麼?因爲妄想雜念一大堆,所需消耗的營養就更多了,其它部分的器官好比五髒缺乏營養,你說會不會生病?因爲營養都讓腦給耗光了!
所以,爲什麼學佛的要講究清淨?清淨什麼?就是清淨那些妄想雜念,清淨自我意識,怎樣從無明中突破出來;只因一切有爲法,關系到人與事的或是理與事的問題都叫做法,這些有行爲造作的法,幾乎都是讓自己處在無明的狀況中,不能遠離無明而明了緣故,隨著無明而迷惑,等到煩惱形成了,想再去尋求菩提,那就太遲了!應該是一開始産生無明時,就要去面對、著手,但什麼時候是迷惑呢?就是在無明生起,産生分別的時刻,如果只是去計較、執著就會迷惑;但如果無明生起的刹那,不爲無明所左右,反而能依于佛法的道理方法,把無明放在一邊,實際的去面對人與事的問題,作認識、了解與發現,那就有突破的機會,不致因迷惑而形成煩惱。
至于煩惱真正已形成了怎麼辦?如果從無明,一下子就迷惑,馬上成爲煩惱,那也不是問題;但千萬不要去找菩提,應當是去面對煩惱、認識煩惱,了解自己爲什麼會煩惱?我不是說:真正的佛法就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爲什麼,然後要化解這一連串的爲什麼?如果不從“爲什麼”著手,只是一個問題去找一個答案,那是沒有用的,因爲一個問題找到一個答案,往往答案裏面還是問題,爲什麼?假設煩惱是問題,那菩提是答案,是否煩惱就能得到化解?其實找到的菩提還是問題重重,因爲煩惱本來就是問題,你又再找一些問題。所以,當你認識了一些什麼,了解一些什麼,如果能這麼想:我可不可以不煩惱?單就這點就已不容易了,至于如何去化解問題,那當然更要下功夫。
還有,爲什麼有的出家一輩子了,自己好像過得很不錯,但一看到別人不對,就認爲他應該怎樣怎樣,可是從來不會反過來看看自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尤其有很多人喜歡去“度”人,自認爲懂得一些佛法,于是熱心的想去幫助別人,結果盡挑剔別人的缺點,不會去發現別人的優點,還一味的強調自己的優點,掩沒自己的缺點。因此,造成自己的煩惱不打緊,卻不經意給別人帶來許多煩惱,這種人在座的很多,這都因爲看別人看得很清楚,就不會反過來看自己,所以才會講到“爲什麼要有鏡子?”這回事,這都因爲眼睛不能夠反過來看自己,才必須擺一面鏡子照照自己,那誰又是鏡子呢?其實,你所接觸的人與事都是鏡子!只不過當你看到鏡子裏顯現出來的缺點時,要想想自己是怎麼樣?當一句話要講出來時,要去思考這句話是利益的?還是傷害的?
可是人就是這樣,經常處在是非裏,這都是因爲無明的緣故,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每天跟無明一起過日子,還覺得頂不錯呢!何不思考;看別人爲什麼看得那麼清清楚楚,對自己就這麼陌生?還有,爲什麼道業不能進展?缺點爲什麼不能愈來愈少?就是因爲拼命的想掩蓋自己的缺點,即使不小心暴露了,還找一大堆理由來維護自尊,認爲這些不是缺點,形成“道”的障礙。尤其講到別人的缺點好像理所當然,還說:“我是爲你好呢!”換成別人講你的缺點時,那就會像屋頂快要掀掉了似的,拼命保護自己。這完全緣于自我意識,處在無明裏,不知道什麼是修行?什麼是辦道?如果不能夠從這些有爲法中下手修行,只拼命的尋找無爲法,甚至還以爲自己是個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到頭來依然是業障鬼一個!
所以,不要只顧看別人的缺點,應當反過來多看看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會怎麼樣?其實看別人的優點是最好學習的機會,因爲當你能發現別人的優點,那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如果也能發現別人的缺點,立刻作爲自己的返照,那麼那個有缺點的人,對你而言也是一個善知識。可見,學佛、修行辦道必須先從“有”著手,不管正面、負面或相對的,都要去面對,都要去下工夫,千萬不要害怕面對“有”,如果那一天“有”的問題都清淨了,所有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唯有從“有”去認識、了解與發現,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辦道;若還能進一步的突破,那麼你必定已具有一些修養了!
所以,于“有”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有”視爲理所當然,認爲那就是老和尚講的:老和尚不是說我們每一天都在跟“有”打交道?所以經常會看到一些人,總是把我上課說的話斷章取義,最後還說是我講的,就像有些人看到了別人的缺點會說:“你看看老和尚講的,你就是這個樣子!”這時他就不會反過來瞧瞧自己真有這麼好?說不定還比那個人更糟糕呢!爲什麼?因爲你講別人不好,他如果反過來當面謝謝你,或者認爲算了,那他算是個有修養的人。如果換了一個沒修養的,也許看你一眼,掉個頭就走。再看,萬一別人講你,如果你就做獅子吼,我說那才是真正的業障鬼!爲什麼你講別人可以那麼钜細靡遺,清清楚楚的,而別人講你,你卻一點都不能承受?你的修養到哪裏去了?那就表示從來都沒有修養,因爲沒有修行嘛!所以,只有不斷的修行才能完成某些修養,修養一定是可以表現出來的,修行是自己踏踏實實去完成。
這一堂課我們大約談一些“有”的問題,于“有”知道得愈多,理解的愈多,那麼面對“無”、“非”、“空”就更容易理解了!(全文完)
《有、無、非、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