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非、空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大家谈“有、无、非、空”的法义,这四个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没有办法了解经典在说什么。佛法总是教我们怎样去认识“有”、突破“有”,进而去发现不同于原有的我,最后还要做到连这个“有”也要清净。
先谈比较容易了解的“有”,经典常提到这样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尤其唯识学,总是离不开“有为、无为”的探讨。基于“有”的本身是一种肯定的存在,不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凡是你所接触到的,从外表都可以瞧见,包括色尘、法尘、色法都是。那什么是“无为法”呢?如果你不了解无为的“无”是什么,就会变成一种否定;其实“无”不是没有,它是从“有”进一步去做深入的认识,经过五蕴的调理,因此在佛法中是一种观法。可见“观”就是深入的认识,一个问题经过深入的探讨,显现出来的第一个现象叫“非有”,也就是“不同于原有”,但这只是一个过程,当过程完成后才会产生“无”的现象,所以“无”是一种境界。
举一个例子来说:烦恼与菩提,大家都知道烦恼是肯定的“有”,那菩提呢?如果菩提不是“有”,难道是“无”吗?既然是“无”,那菩提究竟是什么?其实于法而言,烦恼是“有”,菩提还是“有”,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其中的道理,也就是怎么去做深入的认识。“烦恼”很明显的是身心不自在,但什么时候身心会不自在呢?当然是关系到人与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业与道、因缘与因果的问题。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是为自己烦恼还是为别人烦恼?因为两者的差别很大,自己烦恼很容易体会,别人烦恼看到的只是他的表面,至于他的内涵是什么?还有为什么烦恼?我们全然不知。如果从因果来看,一般佛教徒会认为:烦恼的产生是一种业报,当然以概念来看并没有错,可是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否则等于只是解释名相,并不知道它的法义在哪里。
我们看,烦恼会令身心不自在,所谓的“烦身、恼心”,“烦”是表面的不自在,还可以看得出来,内在的“恼”呢?最多你只能从概念上去安慰他:“烦恼有什么用呢?”所以当很多人说:“啊!我的烦恼太多了!”如果你问他:“你烦恼什么?”他回答:“反正就是烦恼嘛!”那根本连烦恼都谈不上,纯是妄想杂念而已;真正谈烦恼,一定要知道烦恼什么?是为了什么人或什么事而烦恼?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而只告诉别人你很烦恼,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究竟是怎么了?
所以,烦恼肯定是一个“有”,但这个“有”是表面的还是内在的?我们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它;表面的,人家可以看出那种不自在,内在的人家就看不到,从中可以发现它的关键点在哪?就是“因缘”的问题;因为人有业,遇着不同的时间、空间就会显现,刚开始显现的时候还不能称之为烦恼,那只是一种“无明”而已,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肯定“我为什么而烦恼”,这个时候最多只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搞不清楚;那搞不清楚是一种什么现象?就是迷惑!换句话说,把无明搞清楚了就不会迷惑了;所以有很多人把这几个名称混在一起,甚至连佛学辞典都这么认为──“无明”、“迷惑”、“烦恼”只是名字相不同,其实意义相同,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无明”、“迷惑”、“烦恼”三者的“体、用、相、境”是不同的,所以意义也不同。以本体而言,于无明我们只发现了作用;以迷惑来说,我们会知道它的境界;所以真正谈烦恼,它一定具备了“本体”、“作用”、“表相”与“境界”这四项。
在这一堂课,你们一定要用心听,否则我讲完了你们还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以为只是解释这四个字而已,如果只是解释这四个字,你们翻翻佛学辞典也可以知道一点,但对于修行终究还是用不上。因此你们的意念必须跟着我讲的而动,如果猛记笔记,那是浪费时间!写了一大堆结果还是无明、迷惑、烦恼!经典经常提到“无明、迷惑、烦恼”这三个名相,我们必须从因缘与因果去认识,才不会停留在我刚刚说的概念里──“无明是一种作用,迷惑是一种境界,那烦恼呢,包含了体用相境.....”以致不能了解我究竟在说什么?还有谈这些跟自己的那个“我”有什么关系?
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正常的时间肚子饿了,如果没有饭吃,会产生什么现象?以人的基本心念来看,一般会去想办法找食物,让自己不致挨饿,但如果遇到一种人,饿了没有饭吃,他不会去面对问题,却在那里分析:“我为什么会饿?”、“不吃可以吗?”、“是不是吃了就不饿了呢?”、“难道人就只为了吃饭?”若以无明、迷惑、烦恼来看,那究竟这会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我会说这个人是神经病,不是吗?肚子饿了当然要吃东西,吃了自然就不饿,如果在这节骨眼还在那里分析、探讨,那就不符合现实了。就像很多学佛的人经常自以为是,最后迷惑了还不知道,甚至还得意洋洋的对人说,自以为是在修行办道:“哦!我要把所学的佛法运用出来!”看起来好像没错,我也曾经说过要把佛法融合在现实生活里,但并不是叫你饿了去做一串无意义的分析,须知学佛的人也是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当成好像“我不是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饿了当然要去找吃的,不吃就会挨饿,如果你说要修“忍波罗蜜”,那么饿一天、两天、三天....甚至饿个八天、十天,请问你还撑得下去吗?结果还不是要吃!
就是有太多学佛的人,找一些佛教的名相摆在现实生活中,自认为已与佛法融合,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往往他们会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只要是人就要用人的方法解决问题,除非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萨了。暂且不说成佛成菩萨,只要一般还在“欲界”的众生,饿了都要吃,如果你说:那“色界”的众生呢?他们饿了也不一定真正要吃,闻一闻就能满足;甚至还有“无色界”的众生,连闻都不需闻,只要想一想就可以得到满足;但除非你真正已到达了超出欲界的修养,可以不用吃了,但可别忘了“色界”、“无色界”还是在天道,只是层次高低不同而已,唯有真正成佛成菩萨了,吃与饿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有很多学佛的人,学佛了十几、二十几年,自认为修得不错,最后还是迷惑、烦恼,就像饿了不会去找饭吃,只在那里挨饿,最后饿死了成为鬼道众生。由此可见,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法是对人说的,不是对佛说的?还有,为什么对色界、无色界的天道众生还要谈佛法呢?因为他们还是有业习在,既然有那么多缺陷,当然需要用佛法化解,以到达最后的圆满。不是有一句话──“出离三界”吗?但是要出离三界,肯定的是业已完全清净,如果还有业,必然得去面对与承受。所以大家要多思考我刚才所讲的:问题发生了,不要像一些人只会用佛法或者佛教里的名词、名相,自认为很有修养,已到达了某一种境界;须知学佛修行,如果只知道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起而行,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体验与发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让我们再回到“烦恼”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道理,也知道“烦恼即菩提”这个名相,但却不能深解法义,那么在没有正式修行的实际体验下,烦恼怎么能“即”菩提呢?以禅宗的语言说:“你能发现、就能得到好处;不能发现,即使懂得一大堆,对你来说是一无是处!”现在大家不妨作个思考:“烦恼”既然是身心不自在,而且对这个问题也经过了认识、了解与发现,如果真正烦恼显现的时刻,你是否还能保持镇定,会冷静的去认识问题、去做了解与发现一些甚么?有一些佛教徒是这样的,每次烦恼来了,就把一切归之于业,感叹道:“唉!这些都是业报,是过去所做的,我现在应该要承受它。”但真正学佛的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不否定业是过去所造作的,也知道要承受它,但他明白如果问题不能化解,烦恼最终还是烦恼!所以,唯有能转烦恼显现菩提,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问题就在乎烦恼显现的时候,你做得了主吗?能心平气和的去认识、了解与发现吗?这当中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个是真正的修行人,懂得运用佛法的知见,去面对、认识、了解与发现,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人,也知道用人的方法去解决;另一种则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个人,面对现实时表现的是自我意识,所以稍不谨慎就会走上偏离的路。其中的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在哪?就是如果只知运用佛教里的名词、名相,甚或佛法的道理与方法,但把人的角色与立场放一边,忘了自己还是个人,全以自我意识去面对,结果一定会出问题。可见,以佛法来说,不管你学什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意识;总是把自我摆在前面,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教界会那么乱的原因。
通常不管出家、在家学佛的,三皈依里不是有提到“深入经藏,智能如海”吗?大家早晚做三皈依,天天都念着这一句,难道真能深入经藏吗?所谓的“深入经藏,智能如海”,绝不是一天到晚翻阅大藏经,研究大藏经就能达成的。多年以前,我有一个出家弟子,是个比丘尼,如果现在她还在的话也已经八十岁了,以前,我的房间里有一个书柜子,里面放着藏经,藏经的柜子中间有一格,供奉着一尊佛像,她每天都会按时间到我房间去,把那个大藏经打开,可是她打开藏经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佛像看,而且还一页一页的翻着。我问她:“是谁告诉你这样做的?”她说:“师父!我不识字,人家说这么翻可以种善根。”你们知道最后我是怎么处理的?我不称赞她,也不否定她,随她去做。你们想想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学佛的人,不要把每一个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每个人的根基与智能都不一样,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跟你一样。我们要了解,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相应每一个人不同的根基。你想,她不识字,都还知道要种善根,希望来生得以识字。而今生她一字不识,不要说深入经藏…
《有、无、非、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