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叫她念三字经都没有用,但千万也不能这样鼓励她:“哦!你不识字,所以这样做也很不错!”怕她会信以为真,真的就这样翻藏经给佛像看了。
但不能否定的是,她至少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做这件同样的事也不容易!所谓“应机说法”,我们千万不要把人摆在同一个水平在线,不是有这么的说法吗?孙中山先生讲平等,是平“足”不平“头”,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够让一排人站在那里,从那个最矮的一把刀就这么削齐,想想,假使这一排有十个人,那就要死掉九个,剩下的就只有那个最矮的了;如果从最高的砍下去,你一个都砍不到,所以常有些人因为看到别人的基础不够,就认为他做的事都是愚蠢的,就去讽刺他、取笑他,这样是不慈悲的。相反的,也不必看到高不可攀的人,就以为他非常了不起,其实他的高不可攀,也是慢慢累积而成的,如果人家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只要肯努力。
谈到“人为什么会烦恼”?其实是因自我分别而来的,再问“自我分别的力量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我”、“无我”的原因?因为人总是会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很重,一辈子就在自我意识里过日子,甚至站在别人面前还可以讲一大堆道理,最后自己还是自我,能说不能行也没用!至于“无明众生”的缘起是什么?还是缘于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基于十二因缘法,不管从理法还是从实法上谈,第一个都是谈“无明”。谈到十二因缘的“理法”大家比较熟悉,那么“实法”是什么?其实它是谈一个生命过程,从“无明”开始,到人怎样成孕、成形、然后出生.....都是在谈实实在在的法。那十二因缘的“理法”是什么呢?就是包含了一切人与事的因与缘,不管论人谈事,几乎都有一个基因在,之后相应于缘,才会产生法,所以不要把这个无明,当成一个恐怖份子看待,然后产生害怕。再说人从无明而来,事从无明而生,如果我说“一切我们都明明了了”了,那肯定这个人不是佛再来就是菩萨再来。
可见,无明不可能直接完成烦恼,一定是迷惑而后产生烦恼的,因此从无明到烦恼的中间,一定有一个迷惑的过程,就好像不懂得道理方法,也不知道怎样实际去修行,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最后还是迷惑。记得以前我常举一个例子:一个人一有了烦恼就跑去找法师,他说:“师父!我大概业障太重,总是有很多烦恼,怎么办才好?”师父就教他一个方法:“你回去念佛!好好的念啊!”真的就有这种无明的人,乖乖的跑回去念佛,刚开始因为专心,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了,当然有效!但念久了还是烦恼,他又回去找这位师父:“师父啊!我现在还是有烦恼!”那位法师就说:“这样好了,我教你一个咒语”,这个人又欢欢喜喜地学了一个咒语回去猛念,结果还是一样,刚开始的确有效,就像我刚说的,因为他要把这个东西学会,他就没有时间去妄想,好像烦恼没有了,甚至还法喜充满呢!但最后念了念,烦恼来了还是无法化解,他又再去找法师,法师再教他一个方法,好比去念一部经或拜一个忏,总之每次一找法师,法师就教他一个方法,到最后这个人还是很烦恼,这下这个师父已没有戏唱了,因为他的法宝已经用完了,最后他的结论是:“唉!我什么都教你了,你还是烦恼,你的业障实在太重了,我也没有办法!”其实烦恼来了,你不问他为什么烦恼,就教他一个方法,让他当作化解烦恼的工具,那就成了我在书里写的:“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生活当作敌人,拿着武器去消灭敌人。”这有可能化解烦恼吗?烦恼一定是要去认识、了解、发现,才有机会突破与化解,如果只是教你一味单方去对付烦恼,学的人无明,教的人更无明,但在台湾的佛教界,这种现象却很普遍。
不可否认无明人人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佛的缘故,不就是希望能明了吗?不单单要明了,还要能够圆觉。虽然无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千万不要在无明中过日子,否则看似在学佛,最后还是随着无明转,而且愈转愈无明。好比:有很多人一出家会发大心、发大愿,那一股道的热诚,以开水来比喻几乎超过一百度,但过不了几天或几个月,业一来承受不了就会想逃避,等到再接触到所谓“道”的问题,又会发起一股热诚,如此起起伏伏,自我意识作祟,所以,即使有机会接触道,最后还是承受不了烦恼;就像我们千佛山的梵密行者,刚开始要接受四十九天的磨练,天天做同样的功课,一成不变,想想在那四十九天中,会有多少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只是勉强承受,算算四十九天过了后“我就会怎样”?其实那是没有用的!修行还是要去究竟认识自己,如果在这四十九天勉强的承受那倒还容易,就像那些吸毒者,那些演艺人员、名主持人,常常因为吸毒而送去勒戒,关个三、四个月,无论如何他还是得去承受,但在承受的过程,究竟能改变什么?对自己有多少认识?发现与了解自己多少?谁知道?
这一堂课我们几乎都在谈“有”,但到底“有”什么呢?于人的问题必定关系到事,如果事不关系到人,那么这件事也就没有什么!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的“有”,就是因为人与事会打交道。唯识学中有谈到“百法”,你看看其中“有为法”就有多少?我讲的都是概念,是平常大家可以体会的。其实真正依于“我”来看,是不能避免一连串的“有”,如果只是空谈道理:“有没有关系?”、“你要去认识、了解、发现,就能突破啊!”真正这么容易吗?关键在于你能认识多少、了解多少?发现多少?以致于突破多少?谈到无明,我这一辈子,从生下来到现在,九十几年都吃素,还是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如果处在无明中过日子,营养再好也无法吸收,身体各部份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无可讳言,人难免会有无明,但只要不迷惑,就不会形成烦恼,如此一来,吃什么营养都能吸收,怎么还会喊营养不够呢?其实我们的消化系统跟心情有密切关系,如果连吃饭都觉得是一件苦差事,那么再好的营养也没用。我们的身体需要充份的营养,吃饭就是用来补充所需的营养,自然的,如果吃饭能好好的吃,睡觉好好的睡,哪会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产生?但是人往往就会忘了一点:面对问题时,只会用自我意识去看、去听、去讲,最后做自我意识的确定,一切离不开分别而后的计较、执着,所以吃什么营养都无法吸收。
如果我每天照三顿吃,可能就会像那些摔角的,以前我不是告诉大家一个数目字吗?每一天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营养,以一百分来计算,百分之七十五是脑吸收,其它身体的各部份只要百分之二十五的营养就够了,这是正常的情形,如果常处在无明、迷惑、烦恼中,可能连百分之一百的营养,都还不够让你的脑消耗,为什么?因为妄想杂念一大堆,所需消耗的营养就更多了,其它部分的器官好比五脏缺乏营养,你说会不会生病?因为营养都让脑给耗光了!
所以,为什么学佛的要讲究清净?清净什么?就是清净那些妄想杂念,清净自我意识,怎样从无明中突破出来;只因一切有为法,关系到人与事的或是理与事的问题都叫做法,这些有行为造作的法,几乎都是让自己处在无明的状况中,不能远离无明而明了缘故,随着无明而迷惑,等到烦恼形成了,想再去寻求菩提,那就太迟了!应该是一开始产生无明时,就要去面对、着手,但什么时候是迷惑呢?就是在无明生起,产生分别的时刻,如果只是去计较、执着就会迷惑;但如果无明生起的刹那,不为无明所左右,反而能依于佛法的道理方法,把无明放在一边,实际的去面对人与事的问题,作认识、了解与发现,那就有突破的机会,不致因迷惑而形成烦恼。
至于烦恼真正已形成了怎么办?如果从无明,一下子就迷惑,马上成为烦恼,那也不是问题;但千万不要去找菩提,应当是去面对烦恼、认识烦恼,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烦恼?我不是说:真正的佛法就是去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然后要化解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如果不从“为什么”着手,只是一个问题去找一个答案,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一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往往答案里面还是问题,为什么?假设烦恼是问题,那菩提是答案,是否烦恼就能得到化解?其实找到的菩提还是问题重重,因为烦恼本来就是问题,你又再找一些问题。所以,当你认识了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如果能这么想:我可不可以不烦恼?单就这点就已不容易了,至于如何去化解问题,那当然更要下功夫。
还有,为什么有的出家一辈子了,自己好像过得很不错,但一看到别人不对,就认为他应该怎样怎样,可是从来不会反过来看看自己?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有很多人喜欢去“度”人,自认为懂得一些佛法,于是热心的想去帮助别人,结果尽挑剔别人的缺点,不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还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优点,掩没自己的缺点。因此,造成自己的烦恼不打紧,却不经意给别人带来许多烦恼,这种人在座的很多,这都因为看别人看得很清楚,就不会反过来看自己,所以才会讲到“为什么要有镜子?”这回事,这都因为眼睛不能够反过来看自己,才必须摆一面镜子照照自己,那谁又是镜子呢?其实,你所接触的人与事都是镜子!只不过当你看到镜子里显现出来的缺点时,要想想自己是怎么样?当一句话要讲出来时,要去思考这句话是利益的?还是伤害的?
可是人就是这样,经常处在是非里,这都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每天跟无明一起过日子,还觉得顶不错呢!何不思考;看别人为什么看得那么清清楚楚,对自己就这么陌生?还有,为什么道业不能进展?缺点为什么不能愈来愈少?就是因为拼命的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即使不小心暴露了,还找一大堆理由来维护自尊,认为这些不是缺点,形成“道”的障碍。尤其讲到别人的缺点好像理所当然,还说:“我是为你好呢!”换成别人讲你的缺点时,那就会像屋顶快要掀掉了似的,拼命保护自己。这完全缘于自我意识,处在无明里,不知道什么是修行?什么是办道?如果不能够从这些有为法中下手修行,只拼命的寻找无为法,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到头来依然是业障鬼一个!
所以,不要只顾看别人的缺点,应当反过来多看看自己,想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其实看别人的优点是最好学习的机会,因为当你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那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立刻作为自己的返照,那么那个有缺点的人,对你而言也是一个善知识。可见,学佛、修行办道必须先从“有”着手,不管正面、负面或相对的,都要去面对,都要去下工夫,千万不要害怕面对“有”,如果那一天“有”的问题都清净了,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唯有从“有”去认识、了解与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办道;若还能进一步的突破,那么你必定已具有一些修养了!
所以,于“有”不要害怕,也不要把“有”视为理所当然,认为那就是老和尚讲的:老和尚不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跟“有”打交道?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总是把我上课说的话断章取义,最后还说是我讲的,就像有些人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会说:“你看看老和尚讲的,你就是这个样子!”这时他就不会反过来瞧瞧自己真有这么好?说不定还比那个人更糟糕呢!为什么?因为你讲别人不好,他如果反过来当面谢谢你,或者认为算了,那他算是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换了一个没修养的,也许看你一眼,掉个头就走。再看,万一别人讲你,如果你就做狮子吼,我说那才是真正的业障鬼!为什么你讲别人可以那么钜细靡遗,清清楚楚的,而别人讲你,你却一点都不能承受?你的修养到哪里去了?那就表示从来都没有修养,因为没有修行嘛!所以,只有不断的修行才能完成某些修养,修养一定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修行是自己踏踏实实去完成。
这一堂课我们大约谈一些“有”的问题,于“有”知道得愈多,理解的愈多,那么面对“无”、“非”、“空”就更容易理解了!(全文完)
《有、无、非、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