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P16

  ..續本文上一頁是您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世尊問曰:“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你們沒有現量見到嗎

  ”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見到了。”然後世尊慈祥告曰:“我們修行要想得成就,不能墮入二邊:一是不能過于耽著世間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蘊過于受苦。欲界衆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師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世間各方面享受過于優越,則不易生起出離心;如果太苦了,無食充腹、無衣蔽體就身不安,身不安則道不隆,所以大乘論典中講不墮兩邊,應行中道。】當遠離二邊,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Majjhimagga)。”五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後態度迥然不同,對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傳法。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從此便開始爲他們大轉*輪。

  

  世尊與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上午兩位比丘留下聽法,叁位比丘去城中化緣,回來與大家共用午齋;下午叁位比丘留下聽法,兩位比丘去城中化緣。世尊爲五比丘傳授四谛法 :苦谛 (Dukkha Sacca)、集谛 (Sam

  u

  daya Sacca)、滅谛 (Nirodha Sacca)、道谛 (Magga Sacca)。告之應知苦而斷集,證滅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廣泛的演說,詳見藏文原版】。不久五大比丘摧毀叁界一切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欲界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聽說佛在鹿野苑初轉四谛*輪,前白佛言:“世尊,五大比丘以何因緣從輪回的大海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菩提之珍寶

  惟願爲說,願樂欲聞。”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我把這五大比丘從輪回的大海中救脫出來,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請問世尊往昔怎樣把他們從大海裏解救出來

  ”

  

  世尊曰:“久遠劫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當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財富圓滿,無爭無災,佛法興盛,國王聲望極高,深受世人敬仰。國中有一名“寶”的大商主,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一個身色金黃、頭如寶傘、鼻形妙高極爲莊嚴的孩子,商主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因父親特別高興,故取名“寶喜”,用牛奶、酸奶、油餅等上好的營養品喂養,他如海蓮般地迅速長大。年少的寶喜對文理以及對衣服、珍寶、如意寶、香、藥、大象、駿馬、兵器等八種觀察法都已精通無礙,且具大慈悲心,常藉父母之力對貧者作廣大布施。一次,父親生病,他就采集根、莖、葉等配製草藥,想方設法爲父治療,但父親終因病重去世。寶喜用黃、紅、白、藍四種布將遺體裹起來供養了很長時間,力盡孝道後方送往屍陀林。

  

  後來,梵施國王爲寶喜加冕封爲大臣,他經常輔助國王處理很多商業貿易、外交等國事。寶喜曾借先父之財作大布施,滿了很多衆生的願,後來想到如果自己想行布施就應該憑自己的能力才對,僅借先父之財富來布施不應理,別人也會譏笑自己沒有一點福報,應該自己積累財富廣作布施。于是他通告下面的人:現在你們當中生活困難、資財匮乏無錢交稅者,誰願意跟我一起去大海裏取各種珍寶。之後約有五百商人牽著牛、駱駝、驢、騾等滿載出海資具,經過大大小小的城、鎮、森林、荒原等抵達海邊。寶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雇一艘大船,安排了五位負責人:負責飲食的生活委員、負責調解人際爭論矛盾的治罰管理員、負責排水清理船艙的衛生員、負責全艙財務的管理員、負責觀察天氣方位和下錨起錨的巡邏員。

  

  五百位商主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時,心驚膽戰退失了信心。寶喜大臣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告訴各位商主。巡邏員揚聲宣告:“南贍部洲的商主們,這次出海遠航能取到珍珠、藍寶石、綠寶石、珊瑚、金銀石藏、冰珠石【帶在身上能製止各種傳染病、瘟疫】、紅寶石、右旋海螺等各種珍寶,你們當中需要這些珍寶,並且想滿足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奴仆、親友之願,希望對比丘、仙人作供養,想得到今生與來世安樂的人,就上船與我們同舟共濟。”聽了這番話,大家爭著往船裏湧。人太多了,寶喜大臣又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將去大海的一些違緣告訴他們。巡邏員又高聲宣告:“南贍部洲的各位商主們,海中取寶誠然很殊勝,但也可能會有很多違緣,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魚,有可怕的黑風會掀翻輪船直沈海底,有專門吃人的鯨魚、嘎巴和西西瑪等大鼈魚【梵語:摩羯】,還有穿藍黑色衣服的海盜會搶走財産。你們當中願舍棄自己的父母、妻兒、奴仆、親友,自己也能舍身忘死的人,我們可以共同出海。”聽了這番話,一些膽小的都下了船,這樣,正合這艘船的載重量。准備正式啓錨遠航前照例解繩叁次警告叁次:“今天要遠航,海中有種種危險,是否真要去

  ”這樣依次解下第叁根系索後,剩下的一部分人穩坐船艙,大船揚起風帆,如行雲般駛向寶洲。

  

  他們一帆風順地來到寶洲,巡邏員在取寶前告誡大家:“各位!來到寶洲有以下須知:一是此中珍寶有真有假,要仔細鑒別以免後悔;二是此地有很多魔女會千方百計地引誘你們,請大家千萬不要上當;叁是有一種水果不能吃,若是吃了七天中將昏迷不醒;四是這裏有非人引誘,七天內可以與它共住,過了七天後它會有些要求,如果不能滿足,它馬上造違緣把船毀在大海裏。請大家千萬注意!”在巡邏員的引導下,商主們小心翼翼地行事,圓滿地得到珍寶滿載而歸,回印度後以各種金銀財寶廣行布施滿足衆願。如此寶喜大臣六次航海取寶都順利返回。寶喜大臣也以自己擁有的財富作廣大布施,滿足了無數衆生的願望,遠近聞名。

  

  “寶喜居處附近五大城中有五大商主,他們曾屢次去大海中取寶,卻總是失敗而歸,認爲自己的福報不夠,應該請一位具足福報者同去方可成功。他們得知寶喜大臣六次海中取寶都圓滿順利地歸來,便共同商量:若能令寶喜生歡喜心同去,則每人都能發財。他們商定後便到寶喜大臣那裏請求:“我們久仰您的大名,六次都能順利取回珍寶,而我們每次都遭違緣,空手而返,今天特意來拜訪您,請求您能與我們一同去海中取寶。”寶喜大臣告訴他們說:“古往今來去海中取寶的規律是:前六次取寶可以順利返回,但第七次能順利回來的史無前例。雖然我擔心自己回不來,但爲了滿你們的願,無論如何我發心與你們同去。”五位商主非常高興,同往寶洲取寶後返航。

  

  寶喜大臣心想:這次順利回去是不可能的,途中肯定會遇上違緣,爲了滿他們的願,我應把所有珍寶裝進口袋系在腰上。然後,他告訴五大商主:“倘若我們遇到違緣,請不要擔心,你們只要抱著我的身體不放就能度過違緣難關。”話音剛落,船就撞到一座小山上翻沈了。五位商主緊緊地抱著寶喜大臣。這時,寶喜大臣知道六個人都從大海裏解脫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自殺,他們才能于一夜之間回到岸邊……他一邊想一邊安慰他們:“你們不要擔心,不要著急,我有辦法把你們從違緣中救出來,但你們沒到岸邊前,千萬不要放開我的身體,到岸後解下我腰上的口袋,將裏面全部的寶貝分了,你們的子孫七代可因此過上幸福日子。”寶喜大臣同時發無上的菩提心:願我以此舍身之善根,將來獲得如來、善逝、人天導師、無上正等覺果位。之後他用寶劍砍掉自己的頭。因爲大海裏的龍王喜歡潔淨,絕不跟屍體共住,馬上會把屍體推到岸邊,所以他們很快被巨浪推到岸邊。五大商主每人如願分得一份珍寶,又將寶喜大臣的屍體造塔供養。當時的五位商主就是現在的五比丘,寶喜大臣就是現前正等覺果位的我。過去我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令他們得到世間珍寶;現在我用自己修證的四谛法,使他們從輪回的大海中解脫出來,得到出世間無上菩提珍寶,功德圓滿,獲得涅槃。”世尊如是演說,諸衆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29)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 遭彼殺害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次佛陀率衆比丘前往嘎雅山【據印度史及根登群佩的記載,世尊在嘎雅山居住了七年】,途中佛陀示現感冒,請了當時最著名的耆婆醫生(Bhisakka)用酥油、草藥等調製成湯藥供世尊服用,病愈後剩下許多藥物。耆婆醫生請問世尊如何處理,【譯者:現在有些邪見:某某上師可能不是高僧大德吧,否則怎麼還會生病呢

  殊不知世尊在成正等覺後,仍然顯現生病,其目的是使衆生知曉因果無欺的道理。同樣,現在的大德高僧所顯現的病痛及許多凡夫不能理解的行爲,都有其密意與調化方便。所以,切不可以凡夫之心測度大德高僧之腹,更不能信口評論、妄加言說,以免徒增自己的口業。若有不明白之處,應以誠心祈禱叁寶加持,自己能明了其究竟之義。】佛告耆婆供養僧衆即可。耆婆醫生遵佛所教,均分給每位僧人,可誰也不敢接受。【譯者:不敢接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佛有不共的功德,佛的藥一般人不敢同佛一樣享用;二是佛的法身與自己的肉身在體質上不同,恐怕自己吃了消化不了,難以吸收故不敢接納。平時,我們對待上師的所給,也不要隨便接受,要按《事師五十頌》的教言去做才比較如法。】

  

  提婆達多見狀即追問原因,耆婆醫生說:“這是世尊服後剩下的藥,令我均供每位僧人,但誰也不敢接受。”提婆達多不以爲然:“這有什麼

  他們不敢我敢。沙門果達瑪【世尊】的藥有什麼,他服多少我照樣能服多少。”耆婆醫生勸誡他:“可能不行,世尊的功德非常人能比。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可能消化不了。”提婆達多不聽勸告,把剩下的藥照世尊的服用量吃下去,果然因未能消化而生病。耆婆醫生給世尊熬了粥,提婆達多知道了也要喝。醫生說:“還要喝世尊的粥

  你昨天吃的湯藥還沒消化呢!”提婆達多蠻橫地說:“什麼沒有消化

  沙門果達瑪能消化,我也能消化,我就要喝!”他強行喝…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