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予相應之法,之後返回祇陀園。夫婦倆當下發願:“以此供養世尊的善根,願我們從此不再受貧窮之苦,願我們田裏的莊稼變成黃金。”以其清淨心供養之功德力和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田地裏的莊稼立即全部變成了黃金,夫妻二人欣喜若狂,賢慧的妻子對農夫說:“莊稼變成黃金的願望果真實現了,這固然很好,但我們應該先得到薩迦國王的開許,否則不一定能享受這些黃金。您先去宮中禀告國王並獻上一份黃金比較好。”農夫去王宮如實禀告國王,並請國王納受供奉。國王半信半疑:“真有這樣的事
”農夫說:“確實是事實,陛下若不相信,請親自去查看。”國王派專人觀察真假,可所派的使者怎麼也不見黃金,只看到一般的田地莊稼,他如實回禀國王。農夫又祈求:“國王陛下,請您親自去看一下,在我們的眼前莊稼確確實實已變成市上流通的黃金。”對世尊很有信心的薩迦國王問農夫:“你是造了極大的福報,還是遇到了很殊勝的福田
”農夫說:“我遇上了殊勝的福田。”國王方覺可信,隨農夫去田地裏看見果然如此。農夫獻給國王一塊,國王仔細鑒定誠覺稀有,問道:“是何等因緣令你能現前這樣的福報
”農夫如實回答:“中午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並至誠發願而得。”明達的薩迦國王聽後告訴農夫:“這是你供養發願的功德力所得的福報,你自己有權享用,不過,我希望你上供下施。”【譯者:由此大家要知道,對上師叁寶以清淨心供養少少的食物,其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農夫想到國王所說頗有道理,現在的富裕全是世尊加持所致,自己應該上供下施以報佛恩。于是他在叁個月中以飲食供養佛陀及僧衆,並供養其他物品。世尊爲 他傳了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了二十種薩迦耶見,證得預流果位,複于世尊前祈求出家,守持清淨的比丘戒,爾後勇猛精進,摧毀叁界煩惱,證得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祈問:“世尊,以何因緣農夫的莊稼變成黃金,最後他又在佛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惟願爲說,吾等欲聞。”
世尊告曰:“這是他前世和今世的兩種因緣。賢劫人壽兩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是一位婆羅門的兒子,長大後出家,臨終時發願:我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但願我來世在釋迦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證得羅漢果。以此往昔的願力成熟,今在我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位。這是前世的願力。現世的因緣是他做農夫見到我時數數心生歡喜,並以清淨心對我供養,以他清淨心供養的功德力、願力和我的加持力,使其莊稼變成了黃金。”
(44)生天的先父
——先父生天 引子證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婆羅門與妻子共享著美好生活,後生一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他如海蓮般很快地長大,精通許多世間學術。婆羅門對叁寶極具信心,皈依了佛門,受持居士戒,經常供佛及僧,世尊也親自對他宣說法要。不久婆羅門生病,家人想盡辦法終因醫治無效去世,結果轉生到叁十叁天。婆羅門兒子把父親遺體送到靈鹫山附近的大屍陀林准備火化時,萬分悲痛,不停地叫著父親哭喊。極度的悲傷使他精神失常,從此四處流浪,日日悲喚父親,看上去很可憐。
他的父親轉生後按天人的規矩作叁觀察,即從何處來、以後到何處去、以何因緣而來,觀知自己從人道來,因皈依佛門、親聞佛陀之法要而得生叁十叁天。他深感世尊恩德極大,決定在未過夜之前去拜見世尊以報佛恩,于是身著天衣,佩帶項鏈、耳環、臂環、手镯、頭飾等璎珞珠寶,手持青蓮、白蓮、曼陀羅等各種天界鮮花來到佛前供養頂禮,右繞叁匝。世尊觀其根基傳授相應之法,他獲證預流果,繞佛叁匝,准備返回天界。他見前世的兒子到處哭喊,上前勸道:“你何必這麼悲傷
”“您是誰
”“我是你的父親。”“您在哪裏
”“我已轉生叁十叁天。”“您以何善業轉生叁十叁天
”“我在人間皈依佛陀,受居士戒又于佛前聞法,以此善根轉生叁十叁天。希望你不要悲傷,我現在很安樂,你好好皈依叁寶,將對你以後有極大利益。”先父如是教導解除了他心中的煩惱,隨後他去世尊前恭敬頂禮,世尊傳予應機法要,令他摧毀薩迦耶見,獲得預流果位。之後他再叁祈求:欲在如來教法下出家,受比丘戒。世尊開許並以“善來比丘”之方便言詞使他立刻納受了比丘戒體。爾後,他勇猛精進,滅盡叁有諸煩惱證得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啓問佛陀:“世尊,以何因緣婆羅門之子初于佛無信心,後來依其先父之教導生信隨佛出家證得羅漢果
唯願演說前後因緣。”世尊告曰:“婆羅門子今生依先父開導而對佛生信出家,往昔也是如此。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 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羅門的兒子對世間的十八明、八觀察無不通曉。婆羅門對迦葉佛具足極大信心,在佛前皈依受戒。死後轉生天界。兒子喪父悲痛欲絕,每日哭喊,其父見此便顯現于彼前開導:“你不必如此痛苦,我因于迦葉佛前皈依受戒,死後已轉生天界,你也應該皈依迦葉佛,將對你以後有利。”兒子聞言即于迦葉佛前皈依出家,臨終時發願:我在迦葉佛教法下一生出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願我將來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得證羅漢果位。以他當時的願力成熟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當時的父子即現在的父子,當時兒子依靠先父的開導而出家,今生也是依靠先父的開導及前世願力和合得以出家證羅漢果。”
(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謗聖 墮無間獄
一時,佛在王舍城。果嘎勒嘎比丘【提婆達多的眷屬之一】住在薩嘎瑪山,此山環境幽雅,鳥語花香,清靜宜人。附近的施主與婆羅門十分恭敬果嘎勒嘎比丘,經常供養衣物藥食。時舍利子和目犍連一同遊方到了薩嘎瑪山,住在一個寂靜(Santi)的山林中。【師言:舍利子和目犍連生生世世關系甚密,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一對密切的道友,圓寂時也在一起,平時都是形影不離地在一起。】果嘎勒嘎比丘聞知二位尊者駐錫本地,即前往頂禮迎請二位尊者並許諾供養一切資具。二尊者因彼處人多不易修習,希望在附近一寂靜處安住,婉言謝絕果嘎勒嘎比丘的善意。他遵從二位尊者的意見並說:“二位在我們附近森林中修習,我非常隨喜,期間我可以一直供養。”二位尊者答應住下來,要求不要告訴任何人,一旦有許多人來即會不辭而別。果嘎勒嘎比丘滿口答應。二位尊者安住下來後,果嘎勒嘎比丘也應諾一直供養,一晃多年過去了,未遇任何違緣。果嘎勒嘎身邊一個很虔誠的大施主家生下一子,稍大便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信心,跑到果嘎勒嘎那裏皈依受戒並請求出家。果嘎勒嘎問知其父母尚未同意,告訴孩子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必須通過父母同意,否則自己不敢攝受。孩子回去請求父母開許自己在如來教法下出家,父母堅決反對:“除非我們死了不得不離開你,而今我們在世,你別想離開我們。”他只好順從父母暫時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養二位尊者多年,大施主的兒子亦長大成人。一日,果嘎勒嘎比丘准備出遊,臨行前把弟衆全部交給二位尊者並請求爲彼等傳授教言,應機調化。二位尊者觀察他們的根基,覺得堪爲法器,並跟自己很有法緣,于是顯示神變,傳授相應法要。他們勇猛精進,全部獲證阿羅漢果位。時大施主的兒子懇求父母同意後來到經堂准備出家。比丘們告訴他:“果嘎勒嘎比丘外出,舍利子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在此住持,帶我們聞思修,你若在尊者前出家亦非常殊勝。”施主之子聽了歡喜地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尊者傳授相應法要後他即證得預流果,再受比丘戒,更加精進修持,摧毀叁界煩惱,證得羅漢果位。之後他對父母傳法,父母也證得聖果並作廣大布施以酬報叁寶的恩德。
久而久之,薩嘎瑪山的天人爲二尊者德行所感而告訴本地居民:“今薩嘎瑪山上的目犍連和舍利子二位尊者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爲何不去拜見
”之後前來拜見者絡繹不絕,兩位尊者每月受衆人恭敬供養,因恐瑣事虛耗時光,于自修習無益,便決定離開此山。他們告訴已得羅漢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們:“以前在此幽靜森林中安居非常殊勝,我們曾與果嘎勒嘎約定,來人太多將不辭而別,現在衆人來往,我們打算離開此地,你們最好去王舍城,大家好各自辦道。”寺院裏的全部僧衆、施主依言去了王舍城,二位尊者也另去他方。途中遇雨,越下越大,二位尊者見前面有個山洞,想進去避雨,也見先進去一牧女又進去一個男子,不一會兒,那個男子離去。兩位尊者未多觀察便走進山洞避雨。
果嘎勒嘎出遊回到薩嘎瑪山,不見兩位尊者和衆位弟子,心中又急又惱,東打聽西詢問,聞人告知是兩位尊者把自己的弟子、施主等全帶走了。他馬上生起大嗔恨心,到那位大施主家聞施主說兒子跟舍利子出家,現在不知在哪裏,更覺得是火上加油:不但把自己的眷屬帶走,還把施主的兒子也帶走。有些不明事理的人在旁邊添油加醋:“當初你對他倆蠻好,現在反把你的眷屬全帶跑了……”他怒不可遏,一刻也難以平靜,決定無論如何要把弟子眷屬帶回來。打聽兩位尊者的去向後立刻起身追趕,恰在山洞相遇,他強壓心中的怒火,至二位尊者前仍然恭敬頂禮,言說悅耳敬語。
那位先進山洞的牧女在洞深處聞人說話,悄悄溜出來探視。果嘎勒嘎看到一個行爲不軌的女子從洞深處走出,心生懷疑,再仔細觀察女子是剛做完不淨行的眼神,想到洞裏只有他們叁人,【師言:當時,以一般凡夫之見,好像果嘎勒嘎有一個相似的因,後來對二位作誹謗。以後,我們平時在評論判定一個人、一件事時,千萬不要以凡夫之見去洞察斷決,一定一定要謹慎!】心裏生起邪見(Miccha Ditthi)…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