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返回森林,之後苦行者的供養又恢複如初。當時的兩位苦行者即今之舍利子和目犍連,因說別人的過失死後墮入地獄千百萬劫,從地獄出,生生世世都遭人誹謗,以至得羅漢果位,仍受果嘎勒嘎的誹謗。”
諸比丘啓問:“世尊,果嘎勒嘎在地獄中受種種痛苦,被鐵嘴烏鴉、獅子等啄食,此因從何而來
”“此是他親口誹謗舍利子和目犍連的果報。”
(46)叁藏法師
——無因誹謗 墮無間獄
一時,佛在舍衛城。目犍連常到地獄、餓鬼、旁生、人間、天界,見到地獄衆生寒熱殺戮之苦,餓鬼衆生饑渴燃燒之苦,旁生互相啖食役使之苦,人道有情的求不得、怨憎會、生老病死之苦,天界天人下墮之苦,返回人間後把現量見聞的痛苦如實對衆人宣說,凡聞者皆對輪回生起厭離心。
一日他以神通去地獄,見一衆生身長幾由旬在無間地獄中受苦。以其業力顯現,有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燃燒得通紅的鋼板大地上釘住,許多農夫驅牛耕犁,有時火焰熾燃,整個舌頭與身體被一團火燃燒燼盡,一會兒又複活;又有許多農夫在舌頭上耕地,耕牛與農夫的腳踏下去擡起來每步都有一個兵器出來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它痛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喊叫。目犍連目睹此罪苦衆生,用聲聞智慧入定觀察它前世究竟造了何等惡業以致于今天在無間地獄受苦,觀至自己的聲聞智慧無法觀察到的生生世世,此衆生一直都在無間地獄受苦,且此獄壞盡時轉生他獄,無有出期。目犍連思忖只有遍知智者釋迦牟尼佛才能徹見究竟,于是刹那間回到舍衛城,見世尊正爲衆眷屬傳法,即上前恭敬頂禮啓問:“世尊,我常到地獄、餓鬼、旁生、人間、天界觀察各道不共的痛苦,回來如實告訴人們,使他們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今我于地獄見一衆生身長幾由旬,以其業力所現,有很多獄卒把它的舌頭拉出來鋪在燃燒的鋼板大地上釘住,許多農夫在舌頭上驅牛耕犁,農夫與耕牛的腳每踏一處便立刻顯出寶劍,把它的舌頭一塊塊地割下來,此衆生非常痛苦,輾轉反側大聲喊叫,不知它是因何惡業而遭受此報
唯祈世尊爲我等演說前後因緣。”
世尊告曰:“此衆生曾造極大惡業。往昔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無失心如來出世,王宮裏一位叁藏法師爲王宮上下及內外城民恭敬供養承侍,衣食藥物非常富足。後一位是羅漢比丘的叁藏法師帶五百個眷屬先在王宮小住後安住于宮外。此羅漢法師相貌莊嚴具聖者之德行,很多人對他漸生極大信心,恭敬供養承侍,皇宮裏的叁藏法師失去昔日的名聞利養心生苦惱欲作損害。于是他在很多人面前對叁藏法師作無因誹謗:“那位叁藏法師已破了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邪知邪見,你們千萬別依止,恭敬供養也沒有什麼實際利益……”聽到這些誹謗的人居然毫無理由地信以爲真。【師言:有智慧的人會通過長時間的仔細觀察而取舍,絕不會輕易地隨行和妄言。我們要常以佛及聖者的教言熏習自己,用聞思的智慧去據教據理地判斷一個人、一件事,不要以俗人凡夫之見,輕隨他人,他人說:“某某犯戒了。”你就馬上信口隨和:“是,是,某某犯戒了。”等等類似生活中大小事情都不要這樣隨便,希望你們以後:第一身心要穩重,第二口要穩重,不要妄加評論好壞。】之後很多人不再恭敬供養羅漢叁藏法師。那位叁藏法師也明白原因所在,決定離開此地返回以前的地方以免他繼續無因誹謗造更多惡業。皇宮裏的叁藏法師自然很高興,【譯者:現在有些地方是這樣的,若一位戒律清淨的法師來了,當地的人馬上生個嫉妒心,誹謗排擠別人。所以,在聽誹謗時自己一定要用頭腦,一般來說,如果不是一個成就者,說別人過失本身就是一個過失。以前藏地寺院有一位嚴持淨戒、相貌非凡的比丘尼,有個男人追不上她,就造謠言:“我與她有什麼什麼關系……”後來,寺院裏也沒觀察就把她開除了,她只好悄悄去了一個山洞裏修,這樣造惡業的人將來肯定會受果報的。所以,大家要善于觀察。】名聞利養也恢複如前,死後卻墮入無間地獄。諸比丘,當時的那位叁藏法師即今在地獄裏正受無間痛苦的衆生。因它無因誹謗羅漢比丘,自無失心如來至現在我的教法下仍沒得到解脫。”【譯者:大家想一想,自己曾經無因誹謗他人的人,以後受果報時有沒有出期
】
目犍連複又啓問:“世尊,這個衆生到何時方得解脫
”世尊曰:“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時它才能得到人身,在其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位。得到羅漢果位時也是受很多人誹謗。以他無因謗叁藏法師故,以後的生生世世會受很多人誹謗。”【譯者:有些被誹謗者,也自己常存忏悔,現在之所以被謗,肯定是自己前世的業還沒消盡。】
衆眷屬谛聽世尊如是演說此衆生的前後因緣,都對輪回之苦生起厭離心,對因果生起誠信。世尊見彼等已堪爲法器,傳了相應的法。聞法後,其中有些人得到了加行道的暖、頂、忍、勝法位;有些得到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羅漢果;有些得金輪王位;有些得梵天、帝釋天、辟支佛位;其余種下了無上菩提的因;有些不信佛法的也生起信心而皈依佛門。
(47)月光國王
——因地果時 同贊布施
一時,佛在舍衛城贊歎布施的功德說:“諸比丘,我了知布施的圓滿功德和少分功德,若欲界衆生如我一樣悉知布施的圓滿功德和少分功德,則他們將不願享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即便是一口飯也願意布施。遺憾衆生不知如是。”【譯者:如果我們能像佛陀那樣了知前世後世,就不會造惡業。現在那些高消費、養尊處優者,若能知道自己前世做了什麼而報今生,今生何所做而報後世,則肯定不會再造惡業的。但可惜的是,很多愚笨的人自己不見便不承認,昨天的看不見,明日的想不出,只承認眼前的今日。所以,衆生造的業以胎障所迷,不知前後,就不誠信罪業與功德,不能如理地取舍,而多是造業,少是培福。】
諸比丘啓問:“世尊,以何因緣今對我等贊歎布施的圓滿功德與少分功德
唯願爲我等宣講。”世尊告曰:“諸比丘,我今生贊歎布施功德,前世也曾贊歎布施的圓滿功德和少分功德。汝等谛聽:昔日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月光國王,其在位期間,以佛法治國,政通人和,百業興盛,非常圓滿。具大慈大悲(Maha Metta, Maha Karuna)心的月光國王常行布施,無論何人皆令其所求如願,又親自診治衆生諸疾,除其病苦。後一精通天文的婆羅門觀知此國將在十二年中滴雨不下,旱災嚴峻,故向國王請教解決辦法。國王召集所有大臣如實告以旱情後宣布:“凡國中臣民若有足以維持十二年生活的財富,則可安住國內;若無,可去異國他鄉謀生,否則生命也很危險。若外出謀生,客死他鄉則不必回葬本國;若能幸存,十二年後可返回故裏。”一部分人離家外出謀生,一部分因難舍仁慈之君而留在本國。
後來果遇極大旱災,國人生活困頓,紛紛祈問國王如何生活。國王令統計國庫之財並計算十二年中人均每日飯食定量,結果人均每日只有一口飯,國王兩口飯,如是勉強能維持生存。盡管如此,國王仍堅持爲衆人宣說佛法,人民行持佛法,很多人死後都轉生天界,故天人越來越多。帝釋天知道天人增多的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佛出世,世間人民行善;二是人間有轉輪王。他觀察後得知目前是因爲另外一個原因:行持佛法的月光國王教人行善,因此天人越來越多。帝釋天決定觀察月光國王的發心,若的確清淨則應隨喜;若非如是也該賜予安慰,于是他變成一婆羅門的形象到月光國王前乞食。國王自己有兩口飯,覺得一人一口飯比較合理,即發心給“婆羅門”一口飯,但婆羅門要求得兩口飯,國王想到若兩口飯皆施自己肯定會餓死,但對方畢竟是衆生之一,爲了衆生自己應該發心【在《本師傳》布施中講過】。他發願:以我布施之善根願我將來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然後把自己僅有的另一口飯布施給“婆羅門”。這時帝釋天非常高興月光國王真實的發心,即顯出本來的身相請求月光國王:“您將來成就如來正等覺時請一定記得攝受我們。”說畢不見。諸比丘,月光國王即現在現前菩提果的我,當時我贊歎布施的功德並行持布施波羅蜜多(Dana Paramita)。現在我仍是如此!”
(48)慈力國王
——以己鮮血 滿夜叉願
爾時,世尊從嘎西城出遊鹿野苑,在鹿野苑森林中苦行的 陳如等五比丘看見世尊遠遠走來,就共同商定:“沙門果達瑪來了我們一刹那都不應對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禮拜,坐著招呼一聲“你來了,請坐”即可。因我們曾一起苦行,後來他不少欲知足,每天吃飯菜、酥果、芝麻等許多甘美豐盛的食物,還用熱水沐浴,很不如法。今天我們不要對他多做其他的侍奉。”世尊漸臨,以其內在的威德力,五比丘都不由自主,有的敷座請佛入座,有的端來溫水請佛濯足,有的接過袈裟,有的接過禅杖、缽盂並熱情地說:“果達瑪,您來了,請坐!”世尊明白他們都違背了自己內部的誓言,仍緘默不語。
入座後,五比丘直呼世尊之名和種姓,語氣態度仍失恭敬。釋迦牟尼佛溫言告曰:“你們不該對我如此稱呼,這樣你們將在輪回中恒時受苦,因爲對圓滿一切功德的如來正等覺必須有相應的恭敬稱呼。”他們直言不諱地說:“以前你和我們一起苦行沒有得到聖者的一些功德;現在從功德和智慧方面好像也未增長,不同的是你求名利、不知足、不少欲,多貪食物,享用熱水沐浴……”世尊問五比丘:“現在我身色金黃,諸根調伏,你們沒有現量見到嗎
”五比丘異口同聲地回答:“見到了。”世尊慈祥地說:“我們修道要想得成就,就不能墮入過于耽著世間享受和使五蘊過于受苦、無衣無食的二邊,因爲欲界衆生墮入任何一邊都不易成就。當遠離二邊、依現前菩提的中觀道。”五比丘聽了…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