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我擁有美貌、名聲、成功和財富,但卻沒有擁有幸福。”爲什麼呢?一個人若沒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念,單單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無法抵擋輪回的痛苦。

  有些人現在不一定能明白這些,但等你以後進入了社會,就會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單位,要面臨同事間的競爭;回到家,又要面對家人的抱怨;出門時,有一路堵車的苦悶;平時也是一會兒心情不好,一會兒身體不好,一會兒看別人不順眼,一會兒心裏無緣無故産生煩惱……

  我自己也經常想:佛法對我的幫助,確實是金錢、地位等無法帶來的。如果沒有學佛,我也會以凡夫的心來面對生活,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痛苦。比如,當我跟別人發生矛盾時,實在想不開,很可能想要殺了對方,或者記恨一輩子。但是學了佛以後,大多數的痛苦,都可以通過佛陀的教言進行對治,很多時候,身心馬上可以得到調整。即使有時候對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我也知道痛苦的來源,應該跟自己的業力有關。這樣一來,心裏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對,而不至于沈溺其中難以自拔。

  2、集谛:找到苦因

  其實,痛苦的根源,就是業和煩惱。若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遇到痛苦時,把一切都歸結于外境和他人,這是非常顛倒的。現在很多人碰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采取特別過激的手段,甚至把性命都丟了,這種行爲極其愚癡,非常不值得。

  不過,我們從小到大,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雖然在老師面前上過無數的課,學過無數的知識,可是遇到痛苦時,仍然一籌莫展;走上工作崗位時,仍然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在家庭中,仍然不懂怎樣孝順父母、養育子女……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老師,老師也是受教育體製所限,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應該是衆生的共業所致。現在的社會問題,一天比一天多,有學識、有遠見的人,包括許多老師,也發現了這些弊端,但卻無力扭轉,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不過盡管如此,我們面對這些現象,也不能一直聽之任之、麻木不仁,而要通過各種方式去嘗試轉變。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容易的,可能會面對種種磨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勇敢地面對。

  所謂的勇敢,並不是遇到看不慣的,就舉起拳頭跟人打架。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接受前後世、業因果、輪回痛苦的真理,並用這些去改變自己和他人。不論在世人看來,我們的見解和行爲多麼另類,自己也不要畏懼、退縮。如果沒有這種勇氣,且不說改變社會,就算在世間上生存,生活的能力也極其脆弱。

  現在社會上,很多單位都非常缺人,整天到處招人。與此同時,找不到工作的人卻比比皆是,大學生就業都特別困難。我看了一些大學生就業的報道後,感到特別震驚,每年竟有那麼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對他們而言,畢業就等于失業。

  爲什麼人才供需雙方無法對接呢?因爲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修養,誠信、善良,擅于處理人際關系;其次,要會做事情,要實幹,而不是有張文憑,或者口才好就可以。畢竟,文憑不等于效率,口才也不等于人才。古人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現在很多大學生都不具備,所以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經常都找不到。

  而很多大學生的話,又把目標定得過高,還沒有開始工作,就想買房、買車、買這個那個,一直給單位提要求“每個月的工資不能低于多少,否則我不幹”。自己的貪婪和欲望極其強烈,從不考慮自己能爲單位帶來什麼。

  這樣的現象,如今在藏地也存在。因爲藏地老師比較少,很多學校都非常需要。但一些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當老師的首要目的,不是好好地教書,而是多多地賺錢。如此一來,他不會把心思放在學生身上,也不會好好地上課。這樣的老師對學校來說,沒有很大的意義,學校也不需要這種人,因此又互相脫節了。

  諸如此類的問題,等你們邁出校園後,可能都會遇到。其實,一切的痛苦,歸根到底源于自己的業和煩惱,這就是佛教所說的“集谛”。

  3、道谛:斷除苦因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那麼該怎樣斷除呢?剛才也講了,要通過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才能斷除業和煩惱,這就是“道谛”。

  你們即使不能像出家人那樣,把畢生精力都用于修學佛法,但如果通過學習,掌握佛教的一些簡單竅訣,並去訓練和實踐,久而久之,痛苦和煩惱也會得以減輕。

  4、滅谛:究竟安樂

  一旦完全斷除了業和煩惱,從根本上解除了痛苦,就會現前永恒的快樂,這即是“滅谛”。

  以上所講的認識痛苦、找到苦因、斷除苦因、究竟安樂這四個步驟,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用一個比喻,也進行了很好的說明:猶如一個人得了嚴重的疾病,特別痛苦(苦);醫生通過診斷,找出了他的病根(集);醫生開出藥方,病人按醫囑服藥(道);最後完全康複了(滅)。這四個過程,就是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時,爲我們宣說的四谛法門——苦集滅道。只有依此而修行,我們才有可能徹底根除痛苦。

  或許有人會問:“佛陀既然如此偉大,那爲什麼沒有講過現代的這些科技?”

  要知道,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研究外境的形形色色,而要從生死輪回中獲得解脫。關于這一點,《法王經》中有個很好的比喻[2]:一個人身中毒箭、劇痛無比時,若及時把箭拔出,疼痛會很快消失;但若不把箭拔出來,只是一味追究箭杆出自何山的竹子,箭尾出自什麼鳥的羽毛,箭是誰射來的……這樣一一觀察下來,人早就活不成了。同樣,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了脫生死最爲重要,如果把這個棄之不顧,而去詳細研究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那窮盡一生也不夠用。

  我經常看到有些西方的旅行家,一輩子拿著照相機和攝像機,天天盯著一只動物看,研究它怎麼獵食、怎麼睡覺、怎麼繁殖後代……研究了幾十年,當他死的時候,所了知的動物特征和習性,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能隨業力而離開這個世間。

  在座的很多老師和同學,研究感興趣的學問非常好,但最關鍵的是,從長遠來看,務必要想方設法獲得解脫。否則,將短暫的人生都耗在輪回的知識上,臨死時對解脫沒有做好准備,那其他知識懂得再多,也用不上,到頭來只能迷失了自己。

  六、怎樣證明佛教是真理

  1、從空性觀等方面證明

  一開始我就講了,佛教是世間上唯一的真理,這一點可從兩個角度來證明。首先,從佛教本身的話,著重以空性觀來證明佛教是真理。

  佛陀告訴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是社會最大的禍害。不僅如此,每個人的痛苦,也是因爲執著自我而引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不舒服、不快樂,是不是因爲愛惜“我”而産生的?如果你每天心情不好,那可能是對自己的執著太大了,這樣的話,哪怕遇到一點點不順,比如待遇不好、成績不好、身體不好,也會感覺痛苦不堪。

  但所謂的“我”,用佛教的空性觀來抉擇時,本體是絕對找不到的,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比如說,人們都認爲,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可能是同一個,否則,今天的“我”要過明天的日子,明天的“我”要過今天的日子,剛出生的“我”就已上大學、坐在這裏聽講座等等,有很多過失。

  還有一種錯覺,認爲身體就是“我”。其實,身體由很多部分組成,哪一部分是“我”呢?頭發是“我”,還是指甲是“我”?頭發剃了,指甲剪了,是不是“我”就沒有了?如果認爲整個身體是“我”,那麼身體缺了一部分,比如一只手沒有了,是不是“我”就不完整了呢?

  當然,這是佛教中特別細致的觀察方法。雖然剛剛接觸這些道理時,你不一定能馬上接受並打破我執,但只要去深入學習,就會發現裏面蘊含了甚深的智慧。通過這種智慧,能打破我們的很多顛倒妄執。

  比如說,你覺得一個人好看而生起貪心,就可以用這種方法觀察一下:這個人有沒有值得貪戀的地方?人體外面是皮膚,裏面是肉,肉裏就是骨頭,那到底是他皮膚好看,還是肉好看,或者骨頭好看?皮膚、肉一一割下來,放在你面前時,你還會對他生貪心嗎?所以,對一個人的身體愛戀不已,完全是一種錯誤的執著。

  佛教中有許多諸如此類的智慧,用這些去觀察時,人生就像做夢一樣,無論是自己還是外境,都沒有一個真實的。可是,大多數人卻往往把夢,耽著爲堅不可摧的實有,執著如夢如幻的一切,甚至有些行爲特別過分,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非常大的痛苦。

  當然,真正的無我空性,是大聖者所證悟的境界,並不是依靠幾個推理、幾個例子,就能馬上通達的。但你若通過修學,懂得了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會逐漸斷除自己的痛苦,明白佛教所說的千真萬確。

  2、從科學研究方面證明

  有些人可能想:“佛教所講的這些,只有佛教徒才承認吧。現代科技這麼發達,科學家對佛教的道理,會不會認可呢?”因此,下面就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分析佛教是不是真理。

  對于科學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的語言,如今很多人興趣索然,對自己眼前有利的,才願意去聽;而沒有利益的,則不願意了解。但作爲追求真理的人,對科學家所講的任何道理,都應該值得思考。

  這方面,我有很多的理論和案例,但因爲時間關系不廣說,我只舉一個例子:

  楊振甯教授,大家都知道,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現在八十多歲了。據說現在有人對他有些看法,因爲他娶了一個比較年輕的妻子,我作爲出家人,不談這方面的問題。但讓我最佩服的是,他作爲科學工作者,能以非常客觀的態度對待佛教。

  他曾寫過一篇文章,文中說,就像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所提出的學說,必須具備叁個特征,才能被世人廣泛接受,並成爲科學理論,同樣,佛教也完全具備這叁大特性。他還說,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現在有些人對佛教一知半解,就信口指責佛教不科學,其實,這些人對科學也不夠了解,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

  1985年9月12日,他專程到紐約大乘寺參加玉佛塔的落成典禮。當時他講道:“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還強調,自己向往佛法中大同、甯靜、無私的境界,並在科學研究和講授之余,堅持修禅定。

  像他這樣的科學家、學者,現在可以說非常非常多。此外,英國、美國、法國的許多科學家,如今對佛教真理的認識,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論。因此,有些人若以科學的名義來否認佛教,說要尊重科學、相信科學,認爲佛教是一種迷信,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當然,在七八十年代,這樣的輿論比較盛行,但現在公開大肆誹謗佛教的現象,比較少了。因爲現在的大多數人,既不關心什麼是科學,也不在乎什麼是佛學,只知道錢財、地位、名聲,白天奔跑著追趕這些,晚上甚至做夢,也想的都是人民幣,除此之外,再沒有更高的追求了。

  甚至一些老師搞科研,也是爲了過關而已,根本不考慮它是否對人類有意義。許多大學生也不愛學習,在大學裏就是混日子,做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畢業的時候,該學的知識沒有學好,不該學的壞毛病、壞習氣反而都學會了,帶著一大堆垃圾走上社會。這些垃圾接觸誰,就會染汙誰,這樣的人給社會、家庭、個人,只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老師和學生都是如此。現在也有極個別老師,不愧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希望把學生教育好,讓他們無論在什麼領域中,都能把自他帶入今生來世快樂的境地。但這種老師,畢竟爲數不多,這也是當今時代的一種缺陷。

  七、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真理

  總的來說,希望大家能以公正的態度,對佛教有個正面的了解。尤其是藏傳佛教,如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這並非因爲我是藏族人,就在這裏毫無根據地吹噓。確實,現在很多知識分子,包括一些西方學者,都覺得藏地有特別豐富的文化遺産,藏傳佛教中也蘊含著無與倫比的真理。這些真理,有些已翻譯成了各國文字,有些雖然還沒有,但在雪域高原卻完好無損地保存著。

  因此,希望今後有更多的智者通過各種途徑,真正去了解藏傳佛教經論的意義,和曆代大德以畢生修爲留下來的智慧結晶。這些都是人類的心靈妙藥,是現在社會最爲需要的。

  要知道,物質財富和經濟發展,不能從根本上解除人類的痛苦。二十多年前,中國和歐美比並不發達,物質上也貧乏得多。但在短短的時間裏,經濟上就有了長足發展,許多人對此欣喜若狂。其實,這也不一定是好事,配套的道德水平如果沒有提升,人們越富裕,只會離幸福越遠。

  這個時候,你們如果有一定的能力,應當想方設法恢複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等;倘若沒有這麼大的能力,起碼也要從自己做起,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心,而不要被汙濁的外境所轉,迷失了自己、喪失了人倫。

  每個人的未來會怎樣,就掌握在自己手裏。願大家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心與真理不再有隔閡,人生越來越趨向光明!

  --------------------------------------------------------------------------------

  [1] 他在《勝出天神贊》中雲:“我不執佛方,不嗔淡黃等,誰具正理語,認彼爲本師。”

  [2] 《法王經》雲:“譬如有人。身中毒箭于身受痛。當即拔箭其痛即除。若不拔箭痛則不除。待問箭毛羽是何鳥翼。複問其竹是何山出。複問其箭是誰之射。是人苦痛其命已終。然拔其箭終知無益。”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