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拥有美貌、名声、成功和财富,但却没有拥有幸福。”为什么呢?一个人若没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单单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无法抵挡轮回的痛苦。
有些人现在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但等你以后进入了社会,就会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单位,要面临同事间的竞争;回到家,又要面对家人的抱怨;出门时,有一路堵车的苦闷;平时也是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一会儿看别人不顺眼,一会儿心里无缘无故产生烦恼……
我自己也经常想:佛法对我的帮助,确实是金钱、地位等无法带来的。如果没有学佛,我也会以凡夫的心来面对生活,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比如,当我跟别人发生矛盾时,实在想不开,很可能想要杀了对方,或者记恨一辈子。但是学了佛以后,大多数的痛苦,都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言进行对治,很多时候,身心马上可以得到调整。即使有时候对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也知道痛苦的来源,应该跟自己的业力有关。这样一来,心里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2、集谛:找到苦因
其实,痛苦的根源,就是业和烦恼。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遇到痛苦时,把一切都归结于外境和他人,这是非常颠倒的。现在很多人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采取特别过激的手段,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这种行为极其愚痴,非常不值得。
不过,我们从小到大,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虽然在老师面前上过无数的课,学过无数的知识,可是遇到痛苦时,仍然一筹莫展;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家庭中,仍然不懂怎样孝顺父母、养育子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老师也是受教育体制所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众生的共业所致。现在的社会问题,一天比一天多,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包括许多老师,也发现了这些弊端,但却无力扭转,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不过尽管如此,我们面对这些现象,也不能一直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转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可能会面对种种磨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遇到看不惯的,就举起拳头跟人打架。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接受前后世、业因果、轮回痛苦的真理,并用这些去改变自己和他人。不论在世人看来,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多么另类,自己也不要畏惧、退缩。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且不说改变社会,就算在世间上生存,生活的能力也极其脆弱。
现在社会上,很多单位都非常缺人,整天到处招人。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大学生就业都特别困难。我看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后,感到特别震惊,每年竟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他们而言,毕业就等于失业。
为什么人才供需双方无法对接呢?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修养,诚信、善良,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其次,要会做事情,要实干,而不是有张文凭,或者口才好就可以。毕竟,文凭不等于效率,口才也不等于人才。古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经常都找不到。
而很多大学生的话,又把目标定得过高,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买房、买车、买这个那个,一直给单位提要求“每个月的工资不能低于多少,否则我不干”。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极其强烈,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带来什么。
这样的现象,如今在藏地也存在。因为藏地老师比较少,很多学校都非常需要。但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老师的首要目的,不是好好地教书,而是多多地赚钱。如此一来,他不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也不会好好地上课。这样的老师对学校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学校也不需要这种人,因此又互相脱节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等你们迈出校园后,可能都会遇到。其实,一切的痛苦,归根到底源于自己的业和烦恼,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集谛”。
3、道谛:断除苦因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那么该怎样断除呢?刚才也讲了,要通过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才能断除业和烦恼,这就是“道谛”。
你们即使不能像出家人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用于修学佛法,但如果通过学习,掌握佛教的一些简单窍诀,并去训练和实践,久而久之,痛苦和烦恼也会得以减轻。
4、灭谛:究竟安乐
一旦完全断除了业和烦恼,从根本上解除了痛苦,就会现前永恒的快乐,这即是“灭谛”。
以上所讲的认识痛苦、找到苦因、断除苦因、究竟安乐这四个步骤,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一个比喻,也进行了很好的说明:犹如一个人得了严重的疾病,特别痛苦(苦);医生通过诊断,找出了他的病根(集);医生开出药方,病人按医嘱服药(道);最后完全康复了(灭)。这四个过程,就是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时,为我们宣说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只有依此而修行,我们才有可能彻底根除痛苦。
或许有人会问:“佛陀既然如此伟大,那为什么没有讲过现代的这些科技?”
要知道,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研究外境的形形色色,而要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法王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2]:一个人身中毒箭、剧痛无比时,若及时把箭拔出,疼痛会很快消失;但若不把箭拔出来,只是一味追究箭杆出自何山的竹子,箭尾出自什么鸟的羽毛,箭是谁射来的……这样一一观察下来,人早就活不成了。同样,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了脱生死最为重要,如果把这个弃之不顾,而去详细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那穷尽一生也不够用。
我经常看到有些西方的旅行家,一辈子拿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天天盯着一只动物看,研究它怎么猎食、怎么睡觉、怎么繁殖后代……研究了几十年,当他死的时候,所了知的动物特征和习性,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只能随业力而离开这个世间。
在座的很多老师和同学,研究感兴趣的学问非常好,但最关键的是,从长远来看,务必要想方设法获得解脱。否则,将短暂的人生都耗在轮回的知识上,临死时对解脱没有做好准备,那其他知识懂得再多,也用不上,到头来只能迷失了自己。
六、怎样证明佛教是真理
1、从空性观等方面证明
一开始我就讲了,佛教是世间上唯一的真理,这一点可从两个角度来证明。首先,从佛教本身的话,着重以空性观来证明佛教是真理。
佛陀告诉我们,对自我的执著,是社会最大的祸害。不仅如此,每个人的痛苦,也是因为执著自我而引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不舒服、不快乐,是不是因为爱惜“我”而产生的?如果你每天心情不好,那可能是对自己的执著太大了,这样的话,哪怕遇到一点点不顺,比如待遇不好、成绩不好、身体不好,也会感觉痛苦不堪。
但所谓的“我”,用佛教的空性观来抉择时,本体是绝对找不到的,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比如说,人们都认为,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可能是同一个,否则,今天的“我”要过明天的日子,明天的“我”要过今天的日子,刚出生的“我”就已上大学、坐在这里听讲座等等,有很多过失。
还有一种错觉,认为身体就是“我”。其实,身体由很多部分组成,哪一部分是“我”呢?头发是“我”,还是指甲是“我”?头发剃了,指甲剪了,是不是“我”就没有了?如果认为整个身体是“我”,那么身体缺了一部分,比如一只手没有了,是不是“我”就不完整了呢?
当然,这是佛教中特别细致的观察方法。虽然刚刚接触这些道理时,你不一定能马上接受并打破我执,但只要去深入学习,就会发现里面蕴含了甚深的智慧。通过这种智慧,能打破我们的很多颠倒妄执。
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好看而生起贪心,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观察一下:这个人有没有值得贪恋的地方?人体外面是皮肤,里面是肉,肉里就是骨头,那到底是他皮肤好看,还是肉好看,或者骨头好看?皮肤、肉一一割下来,放在你面前时,你还会对他生贪心吗?所以,对一个人的身体爱恋不已,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智慧,用这些去观察时,人生就像做梦一样,无论是自己还是外境,都没有一个真实的。可是,大多数人却往往把梦,耽著为坚不可摧的实有,执著如梦如幻的一切,甚至有些行为特别过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非常大的痛苦。
当然,真正的无我空性,是大圣者所证悟的境界,并不是依靠几个推理、几个例子,就能马上通达的。但你若通过修学,懂得了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会逐渐断除自己的痛苦,明白佛教所说的千真万确。
2、从科学研究方面证明
有些人可能想:“佛教所讲的这些,只有佛教徒才承认吧。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科学家对佛教的道理,会不会认可呢?”因此,下面就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佛教是不是真理。
对于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的语言,如今很多人兴趣索然,对自己眼前有利的,才愿意去听;而没有利益的,则不愿意了解。但作为追求真理的人,对科学家所讲的任何道理,都应该值得思考。
这方面,我有很多的理论和案例,但因为时间关系不广说,我只举一个例子:
杨振宁教授,大家都知道,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八十多岁了。据说现在有人对他有些看法,因为他娶了一个比较年轻的妻子,我作为出家人,不谈这方面的问题。但让我最佩服的是,他作为科学工作者,能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对待佛教。
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文中说,就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才能被世人广泛接受,并成为科学理论,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这三大特性。他还说,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现在有些人对佛教一知半解,就信口指责佛教不科学,其实,这些人对科学也不够了解,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
1985年9月12日,他专程到纽约大乘寺参加玉佛塔的落成典礼。当时他讲道:“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强调,自己向往佛法中大同、宁静、无私的境界,并在科学研究和讲授之余,坚持修禅定。
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学者,现在可以说非常非常多。此外,英国、美国、法国的许多科学家,如今对佛教真理的认识,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因此,有些人若以科学的名义来否认佛教,说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然,在七八十年代,这样的舆论比较盛行,但现在公开大肆诽谤佛教的现象,比较少了。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既不关心什么是科学,也不在乎什么是佛学,只知道钱财、地位、名声,白天奔跑着追赶这些,晚上甚至做梦,也想的都是人民币,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高的追求了。
甚至一些老师搞科研,也是为了过关而已,根本不考虑它是否对人类有意义。许多大学生也不爱学习,在大学里就是混日子,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毕业的时候,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好,不该学的坏毛病、坏习气反而都学会了,带着一大堆垃圾走上社会。这些垃圾接触谁,就会染污谁,这样的人给社会、家庭、个人,只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现在也有极个别老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希望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无论在什么领域中,都能把自他带入今生来世快乐的境地。但这种老师,毕竟为数不多,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缺陷。
七、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真理
总的来说,希望大家能以公正的态度,对佛教有个正面的了解。尤其是藏传佛教,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这并非因为我是藏族人,就在这里毫无根据地吹嘘。确实,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包括一些西方学者,都觉得藏地有特别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传佛教中也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真理。这些真理,有些已翻译成了各国文字,有些虽然还没有,但在雪域高原却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因此,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智者通过各种途径,真正去了解藏传佛教经论的意义,和历代大德以毕生修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人类的心灵妙药,是现在社会最为需要的。
要知道,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人类的痛苦。二十多年前,中国和欧美比并不发达,物质上也贫乏得多。但在短短的时间里,经济上就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人对此欣喜若狂。其实,这也不一定是好事,配套的道德水平如果没有提升,人们越富裕,只会离幸福越远。
这个时候,你们如果有一定的能力,应当想方设法恢复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倘若没有这么大的能力,起码也要从自己做起,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而不要被污浊的外境所转,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人伦。
每个人的未来会怎样,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愿大家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心与真理不再有隔阂,人生越来越趋向光明!
--------------------------------------------------------------------------------
[1] 他在《胜出天神赞》中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
[2] 《法王经》云:“譬如有人。身中毒箭于身受痛。当即拔箭其痛即除。若不拔箭痛则不除。待问箭毛羽是何鸟翼。复问其竹是何山出。复问其箭是谁之射。是人苦痛其命已终。然拔其箭终知无益。”
《佛教的真理观——华中科技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