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一切都自在隨緣,沒有任何執著。
但如果是一個初學者,沒有系統地學過佛法,也不知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光是喊這樣一個口號,在日常生活中卻是煩惱、執著一大堆,這可能會有點矛盾。
所以,能否做到這一點,需要分個層次。
問:我雖然讀了一些佛教書籍,但在生活中,經常第一念想的還是自己,到頭來還是以自我爲中心,對此我感到挺苦惱。請問上師,怎樣才能真正將菩提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呢?
答:將菩提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即便如此,慢慢訓練自己也很有必要。
我個人而言,學佛那麼長時間了,但也經常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對此感到特別慚愧。所以,我們應經常看些像阿底峽尊者等前輩大德的傳記,一點一滴學習他們的行爲,逐漸減輕對自我的執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天天想著“我”,但通過了解利他的重要、自我的毒害,對“我”就不會那麼看重了。
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或者一年兩年,就能修成的。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最終才會做到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自然而然想到衆生,而不是“我”。
其實,古往今來許多大德都是如此。包括我們學院的一些大德,最初也是下了很大功夫,長期訓練自己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也好,時時把利益衆生放在第一,久而久之,菩提心的境界才能運用自如。
(八) 問:佛教講用利他心來指導我們的行爲,明顯強調行爲的動機,這樣是否對行爲的後果不夠注重呢?
答:做任何一件事情,“因”才是最關鍵的。“因”好了,“果”自然就好;“因”不好,“果”也不可能好。就像農民種莊稼,種子顆粒飽滿的話,才能結出沈甸甸的果實。同樣,行爲的動機正確了,行爲的後果才會圓滿。
所以,佛教中強調動機,並不是不注重後果,而是最有智慧的注重後果。當然,有時候自己發心非常好,但事情卻沒有成功,這不是對結果不重視,而是由于因緣不具足。
(九) 問:我是學傳媒的,今年已經畢業了。我學佛吃素兩年了,正在學《前行廣釋》,每天也會磕大頭、念經、觀修等。我真心希望所有衆生都好,自己能今生成就來度化他們。
我一開始還能每天5點半起床,堅持念經、磕200個大頭,但過了一兩個月,內在的惰性、厭煩心就慢慢生起來了。我看您的法本裏說:“一個好的修行人,一生的修行都像一天一樣固定。”但我的心力真的是不夠,特別特別自責。
我師兄說:“應該是這個樣子,因爲你發心越大,違緣越大。”我很想知道,爲什麼發心越大,違緣就越大呢?
答:首先,很贊歎你的修行精神,但我不承認發心越大,違緣越大。
雖然是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說法,世人也常講“樹大招風”,一個人的事業越大、修行越成功,旁邊的違緣就可能越多。但這並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有些人修行越來越好時,一切違緣反而統統消失了。
所以,剛才你那個師兄的說法,我不太認可。現在有些人宣揚的道理似是而非,甚至有時候不懂裝懂,別人聽了卻特別相信,把他的話當成金剛語一樣對待,這樣可能不太合理。
有時候,的確有些人剛開始非常精進,慢慢就有一些懶惰之舉。但只要懂得了修行的重要性,學佛給自己也帶來了真實的利益,此時你不會放棄的。
當然,作爲一個大城市裏的人,經常有說不盡的煩惱,這也是在所難免。但我相信,只要你的修行越來越精進,違緣就會越來越少,成就也會越來越快。
(十) 問:我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常看到校門口或路邊有賣鼈、魚的,我本想拯救這些生命,但俗話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放生也是一種“買賣”。所以,我就對這種行爲産生懷疑、自責,甚至更極端地想,會不會有一種人專門去捉來爲了你放生。對此我該怎麼做才對呢?
答:所謂的“買賣”,不一定都會帶來“殺害”,就像放生便是如此,所以,有時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然,有些人爲了我們放生,是會專門去捕捉一些鳥、魚,但即便如此,生命也是最寶貴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應把救護生命放在首位。
同時,我們在放生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不一定非要定期放生,否則,有些人就會摸准規律,專門在初一、十五或者佛的節日裏,抓很多動物來高價出售。因此,我們應避開這樣的時間,隨時都可以放生。畢竟放生是一種偶爾的行爲,一個月中隨機放一兩次,別人也猜不出你的計劃,不會爲了你放生而去抓。
所以,對于放生的行爲,有些人可能需要考慮,若能如此,你所擔憂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十一) 問:請上師開示,您有什麼樣的成就?
答:我沒有什麼成就,只是始終覺得佛法是真理,多年以來自己堅定認真地學習、修行,得到的收獲非常大。這種心靈的財富、智慧的財富,很想跟世間上不同角落的人,尤其是苦難深重的人分享。只有這麼一顆心,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所謂的“成就”。
(十二) 問:我是山東大學的博士生。佛教中提倡利他,但我主動去幫助別人,別人會不會因此而欠我的,被動接受了這種因果?這會不會與利他的觀點沖突呢?
答: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無條件的,不希求任何回報。在這種情況下,別人所接受的幫助,將來是不需要還債的。就像一個東西,我借給你,你以後要還;但若是送給你了,你就不用還了。
(十叁) 問:我是山大文學院的學生。我沒有皈依佛教,有很多疑惑。請問,在佛陀之前,應該就有世界的存在了,那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是由誰創造的?
答:無論在任何場合,我都很高興跟非佛教徒進行交流!按我們佛教的觀點,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就曾有無數的佛陀出世,所以,這個世界並不只有釋迦牟尼佛。
在佛陀之前便已存在的世界,不是由神或上帝創造的,佛教認爲,這個世界是因緣而産生的。不僅僅是這個世界,包括春夏秋冬的植物、千奇百怪的動物等,也無一不是如此。這方面的道理,在《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以及密宗的《時輪金剛》中有詳細闡述。
---------------------
[1] 2012年6月18日,恰逢全知麥彭仁波切圓寂100周年之日,藏文智悲佛網正式推出http://www.zhibeifw.com/Tibetan/。
《山東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