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利他性——山東大學演講

  佛教的利他性——山東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16日下午 』

  

  陳堅教授致辭:

  

  這次特意邀請了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給我們講講佛學方面的道理。

  

  索達吉堪布,是四川甘孜人,年輕時在甘孜師範學校讀書,出家以後,專業是藏傳佛教。堪布對儒學、道家等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了解。近幾年去過很多著名的大學,像北大、人大、複旦、南大,並作過很多講座,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索達吉堪布所作的學術工作,一方面是把藏傳佛教的很多佛典,翻譯成漢語——對我們漢傳佛教而言,最初翻譯過西域的佛經,後來又翻譯了印度的佛經,接下來的一個潮流,可能就是翻譯藏傳的佛經了。這是我們了解藏傳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堪布做的一個工作。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堪布還傳播儒學,講過《弟子規》,在漢藏交流層面做了很大貢獻。

  

  今天要講的是“佛教的利他性”。利他性,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特征之一。下面,讓我們聽聽堪布是怎麼诠釋的。好,現在把時間交給堪布——

  陳教授多年來帶佛教的研究生、博士生,自己也讀過佛教博士,我非常佩服!我曾在1999年去過泰國,那裏的很多大學都有佛教博士,也有許多佛教的博士生導師。我看了以後特別羨慕,覺得“漢地知識界對佛教若也有深層的研究,該多好啊”,當時有這樣一種向往之心。

  

  而現在,漢地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宗教系,對佛教有各方面的研究和學習。聽說你們山東大學,除了對佛教研究以外,對其他宗教,如基督教、道教等也均有涉獵,這是非常好的。任何宗教,只要對衆生有利,我們都應當尊重。

  

  我個人而言,只是一名普通的出家人,對儒教等很多思想比較有興趣,但沒有什麼更深的研究。你們山東,可以說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是儒教的發源地,孔子、顔子、孟子等儒家五聖 [1] 都出自這裏。儒教所提倡的“仁愛”,與大乘佛教的“利他”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下面介紹的“佛教的利他性”,相信大家並不會特別陌生。

  

  一、佛陀與曆史偉人不同

  

  在座各位研究生、博士生,對佛教應該都比較了解。我本人多年來研究佛教,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呢?所謂的佛陀,並不是傳說或神話中的人物,而是在人類曆史上實實在在出現過的。這一點,不僅是我們佛教徒認可,現在的學術界也不得不認可。

  

  大家都知道,最近佛牙舍利在緬甸供奉時,該國舉行了隆重的恭迎儀式,緬甸副總統等2000多人,先是到機場列隊恭迎;隨後,緬甸總統率6000多名政府高官,在佛牙舍利的供奉地恭迎。在緬甸供奉48天中,每天會有多少人虔誠朝拜,應該也不難想象。以前佛指舍利被迎請到臺灣時,短短的11天中,每天的朝拜者都超過十萬,前後共有百萬人前去瞻禮……

  

  現在是21世紀了,人們有很強的辨別能力,不可能盲目信仰一種東西。那麼,僅僅是佛陀的一節指骨,爲什麼就有這麼多人尊重呢?這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前段時間,我去西安法門寺時,也瞻禮了佛指舍利。聽說國家爲了保護佛指舍利,投入12億修建地宮及合十舍利塔。當時,我一邊頂禮,一邊生起無比的信心。

  

  人類發展到今天,曾湧現過許多著名人物,但他們有沒有受到後人如此崇拜呢?大家應該有目共睹。像牛頓的話,他死後安葬于英國皇家教堂——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詩人之角”,在那裏,還有莎士比亞、達爾文、丘吉爾等名人的墓碑。

  

  還有愛因斯坦,他生前在遺囑中要求,把骨灰撒在不爲人知的地方,不建墳墓。但一個叫哈維的美國醫生,卻偷偷把他的大腦切了下來。爲方便研究,他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240塊,分別裝進10個儲存切片的盒子裏和2個大廣口瓶中,精心保管。這件事曝光之後,沒有給哈維帶來任何榮耀,反而令他一直背負“盜腦者”的惡名,遭到很多人唾棄。他爲此不得不辭去職務,並一度失蹤。42年後,他才正式把愛因斯坦的大腦,交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保管,讓它回到了愛因斯坦逝世的地方。盡管後人對這個大腦作了一些研究,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肯定沒有佛陀遺骨那樣的加持。

  

  當然,也許因爲我是佛教徒,以偏袒心對佛陀有一種敬仰、贊歎。但客觀來講,大家應該需要思考,看世間上被這麼多人崇拜的事物,到底是不是一種迷信?佛陀爲衆生廣開八萬四千法門,藏地、漢地的《大藏經》中有那麼多經、律、論叁藏教典,它究竟有什麼樣的內涵?

  

  在座的很多學生,聽說也研究過佛教的《金剛經》、《大乘起信論》。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佛經與世間文字有極大差別。我們都受過一些學校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的課本學了以後,不一定需要永遠學習、永遠供奉。而佛經卻與之不同,短短一部《心經》,不管是誰看了,都有無窮的回味,都能獲得無比的加持、無盡的利益,這就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威德力。這一點,有智慧的人無法否認,這個事實誰也抹殺不了。

  

  因此,我們首先要知道,所謂佛陀到底是什麼樣的?他的前世雖有許多精彩公案,但更重要的是,這一生在我們人類面前,他示現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有些真正信仰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研究它,因爲它不單單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智慧、一種教育。

  

  在佛教中,除了出世間法以外,對世間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識也涵蓋無余。假如它是一些落後的教條,又豈會有如此超越的智慧?就拿天文學的部分內容來說,當時佛陀不依靠任何儀器,就將宇宙的運行規律揭示得淋漓盡致,這種智慧令後人實在無法想象。

  

  二、佛教精髓唯有利他

  

  大家都清楚,由于一些曆史原因,傳統文化受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這對人類有非常大的損害。如今這一代人,無疑就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爲什麼呢?因爲在他們的人生信條中,除了追求金錢、地位、美色以外,什麼道德理念都沒有。

  

  當然,我也承認,極個別的古代傳統是比較落後,不一定適應當今的國際化潮流。但人類對于道德的崇尚與重視,卻不應該棄如敝屣,而應當盡早恢複起來。

  

  我不太清楚你們這邊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怎麼樣。其實,在古人的教育中,盡管沒有佛教那樣高深莫測的理論體系,但對爲人處世、孝順、仁義、禮儀等方面,還是有相當殊勝的教言。

  現在很多人可能因爲環境的影響,對好壞、善惡的分辨能力特別差,甚至有些人對“厚黑學”津津樂道,宣揚臉皮要厚如城牆、心要黑如煤炭,這樣才能成爲英雄豪傑。他們以爲,只有變得越來越壞,才能活得越來越好,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開始肆無忌憚地損人利己,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不想痛苦,痛苦卻一個接一個降臨;想要快樂,快樂卻像仇敵一樣被滅掉了。

  

  其實,若想真正獲得快樂,佛教中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唯一就是利他。《大乘四法經》中也說:“世間明慧者,應發菩提心。”世間上有智慧的人,應該發起利他的菩提心。

  

  不知道各位對“菩提心”陌不陌生?假如你們對它有個全面的認識,將來的人生之路,必定不會走得很艱難,不會一直困在自我的圈子裏,看不到更廣闊的天空。當然,作爲世間人,愛自己、愛自己的家庭,這也無可厚非,但若一味如此,從來也不關心他人,這種愛就沒有太大的價值可言了。

  

  那麼,什麼叫菩提心呢?從究竟意義上講,是願天下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得圓滿佛果的發心。這是最上等的發心,非常難以生起。就算有些人一生研究佛經、修行佛法,口頭上會這樣講,可是不要說對一切衆生,僅僅是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人,不說去利益他,就算是想讓他快樂的心,也生不起來。

  

  今天的這次交流,大家如果記不住其他內容,只要記住了“菩提心”,也就不枉此行了。雖然“菩提心”是佛教的專用名詞,但如果不懂這個,對大乘佛教根本無法研究。我遇到過很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他們口口聲聲會說“菩提心”,但實際上不要說修行,連字面意思也解釋不來。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假如不了解它的深意,只是把它看得特別表面,跟慈悲心、善心、慈善等混爲一談,這是相當遺憾的。

  

  所謂的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種。願菩提心,是發願要利益天下一切衆生,令其獲得佛果;而行菩提心,則是在此發願的基礎上,于實際行動中真正去做,去行持六度萬行。

  

  這樣的菩提心,理論上了解了之後,還要付諸于實際,不能只是嘴巴上會說,可是一刹那都沒有修過。如果你真的修過了菩提心,不但有助于世界和平、衆生安樂,而且對自己身心各方面,也有特別大的利益。如《涅槃經》中雲:“何人一刹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意思是,哪怕只修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之大,連佛陀也無法衡量。

  

  這個說起來可能太大了,你們不一定馬上能懂,但即便無法一下子發起菩提心,也可以從慈悲心開始修。如今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都建立了一些禅學社,專門修慈悲心。據我了解,國外的大學教授,甚至是小學教師,經常讓孩子修慈悲心——慈心,是願所有的生命獲得快樂;悲心,是願所有的生命遠離痛苦。這樣的慈悲心,上午修十分鍾,下午修十分鍾,一兩個禮拜以後,再通過儀器檢測,就會發現他們的心很柔和、很調順。即便是以前脾氣特別暴躁的人,心情也變得極其開朗、輕松了。所以,國外的許多醫院管這個叫“輕松治療法”。

  

  我們的一些高等大學,研究佛教時,對此也可以借鑒一下,不能只停在理論上,否則很容易變成“法油子”。現在許多研究佛教的博士、博士後,在文字上會寫、口頭上會說,但內心與大乘佛法完全沒有挂鈎,甚至越學越有成見,對佛陀、對佛教曆史、對最甚深的佛理,經常帶有一…

《佛教的利他性——山東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山東大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