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誹謗之詞,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若想真正領會佛教的精神,至少也要修一下慈悲心、利他心,不然,什麼滋味都沒有品嘗到,是很難評論其好壞的。
叁、高僧大德的利他心
1、阿底峽尊者的開悟
關于利他心,我特別喜歡一個故事,講的是藏傳佛教中噶當派的創始人阿底峽尊者。這個故事對我的啓發很大,在此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阿底峽尊者,是公元11世紀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他原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需要繼承王位。有一次,度母在夢中告訴他:“你已當過五百世的班智達,解救衆生脫離輪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廢。”他醒來之後,認清了自己過去的願力,于是離開王宮,舍棄紅塵出家爲僧,依止當年印度著名的羅侯羅尊者爲師。在上師的教導下,他很快就精通了叁藏,並對諸多佛典過目不忘。
有一天,他在看書的時候,突然産生一個懷疑:“直接通往開悟,哪一條路是最迅速的?如果遵循大乘菩薩道,必須在無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達到涅槃彼岸,那麼,我有可能達到開悟嗎?”
他爲此去請教上師,上師告訴他:“你太關心自己的成就了。長養菩提心,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才是解脫的唯一途徑。執著自我是痛苦的根源。”
此後不久的一天,他去轉繞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看到兩個非常美麗的女子在對話。其中一個問:“什麼是達到開悟的最好修行方法?”另一位回答:“無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
第二天,他又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繞行,聽到一個老乞婦告訴一個麻風病人:“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獲得開悟的最好方法。設身處地多爲他人想想,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
他聽了以後,心想:“這裏的每一個人,從最高雅到最卑賤,似乎都知道開悟的最好方法,和我上師說的一模一樣,只有我一個人還遲疑不定。”
第叁天,他手持念珠緩緩轉繞聖殿,看見一只小鳥棲息在觀世音菩薩像的膝上,佛像開口對小鳥說:“具備舍棄自己、愛護他人的菩提心,是圓滿證悟的最好方法。”就在這一刻,他所有的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後,他前往印度尼西亞,依止金洲大師12年,唯一修持菩提心,最終獲得了開悟。
後來,藏地因朗達瑪滅佛,佛教遭到了毀滅,爲了重振佛教,國王智慧光多次派人迎請阿底峽尊者。尊者祈禱度母,請求指引。度母告訴他:“如果前往藏地,你可以利益無量衆生,但壽命會縮減20年,原來能活到92歲,去了藏地的話,將于72歲圓寂。”尊者爲了衆生,義無反顧地去藏地弘揚大乘佛法,並開創了噶當派,撰著了《菩提道燈論》——衆所周知,《菩提道次第論》即由此而來。
阿底峽尊者所講的菩提心修法,一直到現在,在藏地也保存得完好無損,所有傳承教言、修行次第不但在寺院裏隨處可見,在世間上也廣爲流傳。我個人對漢地、藏地的很多文化比較了解,相比之下,藏地在菩提心方面的竅訣,確實有不共的優勢。這方面,阿底峽尊者功不可沒。
如今,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對菩提心的教言十分感興趣。可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單單從理論側面來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像“萬法無常”,這個道理誰都會講,可你若沒有真正修過,面對生死大事時,光會說也派不上用場。所以,佛教中的很多道理,尤其是利他心,需要在實際中去運用,平時的所作所爲,應該經常想著利益別人。
現在很多人,不管在什麼工作崗位,目光總是盯著金錢,一天90%以上都想著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怎樣盡己所能地幫助社會,爲天下蒼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特別不好的。當然,完全不管自己的衣食住行,作爲世間人來講,恐怕也做不到。但你越是想著自己,越得不到很多利益;越是心裏裝著別人,自己的利益反而會不期而至。
2、華智仁波切與寡婦
近年來,常有媒體報道一些道德淪喪的現象,讓人聽了以後,感覺現在的人心大不如以前了。在我們藏地,一個人如果在路上被車壓了,我可以拍著胸口保證:99%以上的藏人肯定會馬上停車,全力以赴地搶救他。不要說是一個人,就算一頭牦牛,大家也會想辦法去救它,或者給它念經,不可能對衆生的痛苦視若無睹。
在19世紀,藏地有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成就者,叫華智仁波切,他的名聲可謂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一次,他徒步去石渠舉辦法會的途中,遇到一位寡婦帶著叁個孩子,也准備去參加法會。他見孤兒寡母十分可憐,便背起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尊者背著孩子去化齋分給大家,有時女人抱著小孩子去乞討一起分享,有時大孩子去討飯共同享用,人們都誤以爲他們是乞丐一家。後來一直到了目的地,女人才知道他就是華智仁波切。
這個故事雖然很小,但我們也可以此來觀察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可憐人時,會不會出手去幫助他?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的親朋好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肯定義不容辭,但素不相識的人受苦了、遇難了,甚至是一些動物被殺了,自己往往不屑一顧,這就是沒有利他心的表現。
前段時間,我跟一些知識分子探索生命價值的問題時,剛開始他們因爲後天教育的影響,總覺得人類的生命才有意義,其他生命不值得關愛。但後來通過互相討論、辯論,他們漸漸意識到了,每個生命對苦樂的感受都一樣,都喜歡快樂,不希望感受痛苦。這一點,不僅僅是人類如此,其它動物也是同樣。所以,對于這個問題,大家也值得好好思考。
四、利他心對我們極有利益
其實,我們佛教的核心,就是希望天下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在其他宗教或學說中是沒有的。或許有人認爲:“這根本做不到,所以這種精神不一定很偉大。”但實際上,且不論這能否做到,僅僅是生起這樣一顆菩提心,它的功德如果有形色,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如《寶積經》中雲:“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虛空界,無能容受者。”而且,有了菩提心的話,可以治愈衆生的一切心理疾病,施與他們最究竟的安樂,誠如《無畏授所問大乘經》所言:“菩提心功德,是勝妙良藥,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樂。”
這些經典的字句,希望各位要細細體會。其實,研究佛經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表面上看來,《心經》、《金剛經》、《地藏經》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它裏面的甚深涵義,很多人窮盡一生絞盡腦汁也難以領悟。
也許有些人會問:“佛教如果真有這麼好,爲什麼很多人都不信?”其實,任何一種高深的學問,不管是科學知識,還是佛教道理,能接受的人肯定只是少數,不可能人人都完全明白。就像懂得珍寶價值的人,在世間上也是如鳳毛麟角,一般人很難分清真僞——不過,如今信佛的人也爲數不少,據統計,中國十叁億人口中,信仰佛教的就有一億多,那麼若算上沒有統計的,應該會更多。
你們作爲大學生,將來如果想研究一些古文化,了解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寫出來的文章會沒有味道。因爲佛教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若不具足這種更深更廣的智慧,研究一些事物會非常膚淺、非常表面。
尤其是每個人在這一輩子中,都要面對死、面對病、面對各種苦難。在這個時候,若能掌握大乘佛教的一些調心方法,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還有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不要說來世,今生的人生態度和觀念,也會有極大的改變。
有些人可能想:“不能學得太深入了,不然的話,最後會不會出家,跑到山裏去了?”這種想法在漢地比較常見,尤其是一些佛教徒的家人,非常擔心學佛會毀了他的前途。其實這完全是杞人憂天,每個人的緣分不同,學佛不一定都要出家。從佛教曆史來看,就算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學佛的大多數也是在家人,出家人只占少部分。正因爲如此,佛陀爲在家人所講的經典,數量是非常豐富的。
在西方國家,研究宗教和曆史的人,最能得到人們的尊敬,而學經濟貿易的,反而不一定很受重視。可在中國恰恰相反,再加上因爲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電影,誤導了人們對佛教的看法,大多數人都認爲出家是走投無路下的逃避之舉,正常人不可能出家。
其實,一個人不管是否出家,至少也應具備一種信仰;即使沒有信仰,也應該了解一下利他的教義,這樣對人生、對社會才會有利。現在特別缺乏無條件利益別人的精神,而這一點,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在。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薩”一詞,其實菩薩又名菩提薩埵,意思就是勇敢的心。爲什麼勇敢呢?就是他敢于放棄自己的一切,萬難無畏地投入利他事業中,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有些人總以爲,菩薩只是寺廟裏的塑像,實際上倒不一定,若能在生活中爲了利他而不顧自己,這才是活生生的菩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一顆利他心,就算暫時受到了各種不理解、侮辱、挖苦、蔑視,自己也問心無愧,每個人做事應該憑良心,這比擁有任何金錢都珍貴。青海那邊就有一位出家人,聽別人說,他是真正的菩薩。爲什麼呢?因爲他自己的生活特別簡單,平時只要是別人的事情,就願意去幫忙,哪怕被人冤枉了也無所謂,他一生中都是如此。我們的社會,特別需要這樣的人。現在的教育總是教我們怎樣成功,怎樣獲得地位、財産等,許多學校也從來不講利他心,假如長此以往,人類的未來會怎麼樣?真的不難想象。
當然,利他心的內容非常非常多,今天在短短的時間裏,讓大家完全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比較困難。但總的來講,利他心就像一顆珍寶,它隨時都可以散發光芒,遣除自他內心的愚癡黑暗,給我們指明人生的正確方向,故大家不可不重視!
--------------------------------------------------------------------------------
[1] 儒家五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合稱。
《佛教的利他性——山東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