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16日下午 』

  

  陈坚教授致辞:

  

  这次特意邀请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讲佛学方面的道理。

  

  索达吉堪布,是四川甘孜人,年轻时在甘孜师范学校读书,出家以后,专业是藏传佛教。堪布对儒学、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了解。近几年去过很多著名的大学,像北大、人大、复旦、南大,并作过很多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索达吉堪布所作的学术工作,一方面是把藏传佛教的很多佛典,翻译成汉语——对我们汉传佛教而言,最初翻译过西域的佛经,后来又翻译了印度的佛经,接下来的一个潮流,可能就是翻译藏传的佛经了。这是我们了解藏传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堪布做的一个工作。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堪布还传播儒学,讲过《弟子规》,在汉藏交流层面做了很大贡献。

  

  今天要讲的是“佛教的利他性”。利他性,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特征之一。下面,让我们听听堪布是怎么诠释的。好,现在把时间交给堪布——

  陈教授多年来带佛教的研究生、博士生,自己也读过佛教博士,我非常佩服!我曾在1999年去过泰国,那里的很多大学都有佛教博士,也有许多佛教的博士生导师。我看了以后特别羡慕,觉得“汉地知识界对佛教若也有深层的研究,该多好啊”,当时有这样一种向往之心。

  

  而现在,汉地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宗教系,对佛教有各方面的研究和学习。听说你们山东大学,除了对佛教研究以外,对其他宗教,如基督教、道教等也均有涉猎,这是非常好的。任何宗教,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都应当尊重。

  

  我个人而言,只是一名普通的出家人,对儒教等很多思想比较有兴趣,但没有什么更深的研究。你们山东,可以说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儒教的发源地,孔子、颜子、孟子等儒家五圣 [1] 都出自这里。儒教所提倡的“仁爱”,与大乘佛教的“利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所以,下面介绍的“佛教的利他性”,相信大家并不会特别陌生。

  

  一、佛陀与历史伟人不同

  

  在座各位研究生、博士生,对佛教应该都比较了解。我本人多年来研究佛教,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所谓的佛陀,并不是传说或神话中的人物,而是在人类历史上实实在在出现过的。这一点,不仅是我们佛教徒认可,现在的学术界也不得不认可。

  

  大家都知道,最近佛牙舍利在缅甸供奉时,该国举行了隆重的恭迎仪式,缅甸副总统等2000多人,先是到机场列队恭迎;随后,缅甸总统率6000多名政府高官,在佛牙舍利的供奉地恭迎。在缅甸供奉48天中,每天会有多少人虔诚朝拜,应该也不难想象。以前佛指舍利被迎请到台湾时,短短的11天中,每天的朝拜者都超过十万,前后共有百万人前去瞻礼……

  

  现在是21世纪了,人们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不可能盲目信仰一种东西。那么,仅仅是佛陀的一节指骨,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尊重呢?这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前段时间,我去西安法门寺时,也瞻礼了佛指舍利。听说国家为了保护佛指舍利,投入12亿修建地宫及合十舍利塔。当时,我一边顶礼,一边生起无比的信心。

  

  人类发展到今天,曾涌现过许多著名人物,但他们有没有受到后人如此崇拜呢?大家应该有目共睹。像牛顿的话,他死后安葬于英国皇家教堂——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诗人之角”,在那里,还有莎士比亚、达尔文、丘吉尔等名人的墓碑。

  

  还有爱因斯坦,他生前在遗嘱中要求,把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建坟墓。但一个叫哈维的美国医生,却偷偷把他的大脑切了下来。为方便研究,他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切成240块,分别装进10个储存切片的盒子里和2个大广口瓶中,精心保管。这件事曝光之后,没有给哈维带来任何荣耀,反而令他一直背负“盗脑者”的恶名,遭到很多人唾弃。他为此不得不辞去职务,并一度失踪。42年后,他才正式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交给了普林斯顿大学医院保管,让它回到了爱因斯坦逝世的地方。尽管后人对这个大脑作了一些研究,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肯定没有佛陀遗骨那样的加持。

  

  当然,也许因为我是佛教徒,以偏袒心对佛陀有一种敬仰、赞叹。但客观来讲,大家应该需要思考,看世间上被这么多人崇拜的事物,到底是不是一种迷信?佛陀为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藏地、汉地的《大藏经》中有那么多经、律、论三藏教典,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

  

  在座的很多学生,听说也研究过佛教的《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佛经与世间文字有极大差别。我们都受过一些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学了以后,不一定需要永远学习、永远供奉。而佛经却与之不同,短短一部《心经》,不管是谁看了,都有无穷的回味,都能获得无比的加持、无尽的利益,这就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威德力。这一点,有智慧的人无法否认,这个事实谁也抹杀不了。

  

  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所谓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前世虽有许多精彩公案,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生在我们人类面前,他示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有些真正信仰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研究它,因为它不单单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教育。

  

  在佛教中,除了出世间法以外,对世间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也涵盖无余。假如它是一些落后的教条,又岂会有如此超越的智慧?就拿天文学的部分内容来说,当时佛陀不依靠任何仪器,就将宇宙的运行规律揭示得淋漓尽致,这种智慧令后人实在无法想象。

  

  二、佛教精髓唯有利他

  

  大家都清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这对人类有非常大的损害。如今这一代人,无疑就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信条中,除了追求金钱、地位、美色以外,什么道德理念都没有。

  

  当然,我也承认,极个别的古代传统是比较落后,不一定适应当今的国际化潮流。但人类对于道德的崇尚与重视,却不应该弃如敝屣,而应当尽早恢复起来。

  

  我不太清楚你们这边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怎么样。其实,在古人的教育中,尽管没有佛教那样高深莫测的理论体系,但对为人处世、孝顺、仁义、礼仪等方面,还是有相当殊胜的教言。

  现在很多人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对好坏、善恶的分辨能力特别差,甚至有些人对“厚黑学”津津乐道,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们以为,只有变得越来越坏,才能活得越来越好,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开始肆无忌惮地损人利己,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敌一样被灭掉了。

  

  其实,若想真正获得快乐,佛教中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唯一就是利他。《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世间上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利他的菩提心。

  

  不知道各位对“菩提心”陌不陌生?假如你们对它有个全面的认识,将来的人生之路,必定不会走得很艰难,不会一直困在自我的圈子里,看不到更广阔的天空。当然,作为世间人,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这也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如此,从来也不关心他人,这种爱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可言了。

  

  那么,什么叫菩提心呢?从究竟意义上讲,是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佛果的发心。这是最上等的发心,非常难以生起。就算有些人一生研究佛经、修行佛法,口头上会这样讲,可是不要说对一切众生,仅仅是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不说去利益他,就算是想让他快乐的心,也生不起来。

  

  今天的这次交流,大家如果记不住其他内容,只要记住了“菩提心”,也就不枉此行了。虽然“菩提心”是佛教的专用名词,但如果不懂这个,对大乘佛教根本无法研究。我遇到过很多研究佛教的学者,他们口口声声会说“菩提心”,但实际上不要说修行,连字面意思也解释不来。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假如不了解它的深意,只是把它看得特别表面,跟慈悲心、善心、慈善等混为一谈,这是相当遗憾的。

  

  所谓的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是发愿要利益天下一切众生,令其获得佛果;而行菩提心,则是在此发愿的基础上,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做,去行持六度万行。

  

  这样的菩提心,理论上了解了之后,还要付诸于实际,不能只是嘴巴上会说,可是一刹那都没有修过。如果你真的修过了菩提心,不但有助于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而且对自己身心各方面,也有特别大的利益。如《涅槃经》中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意思是,哪怕只修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之大,连佛陀也无法衡量。

  

  这个说起来可能太大了,你们不一定马上能懂,但即便无法一下子发起菩提心,也可以从慈悲心开始修。如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都建立了一些禅学社,专门修慈悲心。据我了解,国外的大学教授,甚至是小学教师,经常让孩子修慈悲心——慈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获得快乐;悲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远离痛苦。这样的慈悲心,上午修十分钟,下午修十分钟,一两个礼拜以后,再通过仪器检测,就会发现他们的心很柔和、很调顺。即便是以前脾气特别暴躁的人,心情也变得极其开朗、轻松了。所以,国外的许多医院管这个叫“轻松治疗法”。

  

  我们的一些高等大学,研究佛教时,对此也可以借鉴一下,不能只停在理论上,否则很容易变成“法油子”。现在许多研究佛教的博士、博士后,在文字上会写、口头上会说,但内心与大乘佛法完全没有挂钩,甚至越学越有成见,对佛陀、对佛教历史、对最甚深的佛理,经常带有一…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山东大学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