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诽谤之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若想真正领会佛教的精神,至少也要修一下慈悲心、利他心,不然,什么滋味都没有品尝到,是很难评论其好坏的。
三、高僧大德的利他心
1、阿底峡尊者的开悟
关于利他心,我特别喜欢一个故事,讲的是藏传佛教中噶当派的创始人阿底峡尊者。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在此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阿底峡尊者,是公元11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他原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需要继承王位。有一次,度母在梦中告诉他:“你已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废。”他醒来之后,认清了自己过去的愿力,于是离开王宫,舍弃红尘出家为僧,依止当年印度著名的罗侯罗尊者为师。在上师的教导下,他很快就精通了三藏,并对诸多佛典过目不忘。
有一天,他在看书的时候,突然产生一个怀疑:“直接通往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彼岸,那么,我有可能达到开悟吗?”
他为此去请教上师,上师告诉他:“你太关心自己的成就了。长养菩提心,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执著自我是痛苦的根源。”
此后不久的一天,他去转绕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看到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在对话。其中一个问:“什么是达到开悟的最好修行方法?”另一位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
第二天,他又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绕行,听到一个老乞妇告诉一个麻风病人:“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开悟的最好方法。设身处地多为他人想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他听了以后,心想:“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最高雅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和我上师说的一模一样,只有我一个人还迟疑不定。”
第三天,他手持念珠缓缓转绕圣殿,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佛像开口对小鸟说:“具备舍弃自己、爱护他人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就在这一刻,他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后,他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12年,唯一修持菩提心,最终获得了开悟。
后来,藏地因朗达玛灭佛,佛教遭到了毁灭,为了重振佛教,国王智慧光多次派人迎请阿底峡尊者。尊者祈祷度母,请求指引。度母告诉他:“如果前往藏地,你可以利益无量众生,但寿命会缩减20年,原来能活到92岁,去了藏地的话,将于72岁圆寂。”尊者为了众生,义无反顾地去藏地弘扬大乘佛法,并开创了噶当派,撰著了《菩提道灯论》——众所周知,《菩提道次第论》即由此而来。
阿底峡尊者所讲的菩提心修法,一直到现在,在藏地也保存得完好无损,所有传承教言、修行次第不但在寺院里随处可见,在世间上也广为流传。我个人对汉地、藏地的很多文化比较了解,相比之下,藏地在菩提心方面的窍诀,确实有不共的优势。这方面,阿底峡尊者功不可没。
如今,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菩提心的教言十分感兴趣。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单单从理论侧面来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像“万法无常”,这个道理谁都会讲,可你若没有真正修过,面对生死大事时,光会说也派不上用场。所以,佛教中的很多道理,尤其是利他心,需要在实际中去运用,平时的所作所为,应该经常想着利益别人。
现在很多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目光总是盯着金钱,一天90%以上都想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尽己所能地帮助社会,为天下苍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特别不好的。当然,完全不管自己的衣食住行,作为世间人来讲,恐怕也做不到。但你越是想着自己,越得不到很多利益;越是心里装着别人,自己的利益反而会不期而至。
2、华智仁波切与寡妇
近年来,常有媒体报道一些道德沦丧的现象,让人听了以后,感觉现在的人心大不如以前了。在我们藏地,一个人如果在路上被车压了,我可以拍着胸口保证:99%以上的藏人肯定会马上停车,全力以赴地抢救他。不要说是一个人,就算一头牦牛,大家也会想办法去救它,或者给它念经,不可能对众生的痛苦视若无睹。
在19世纪,藏地有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成就者,叫华智仁波切,他的名声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一次,他徒步去石渠举办法会的途中,遇到一位寡妇带着三个孩子,也准备去参加法会。他见孤儿寡母十分可怜,便背起第二个孩子一路同行。有时尊者背着孩子去化斋分给大家,有时女人抱着小孩子去乞讨一起分享,有时大孩子去讨饭共同享用,人们都误以为他们是乞丐一家。后来一直到了目的地,女人才知道他就是华智仁波切。
这个故事虽然很小,但我们也可以此来观察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可怜人时,会不会出手去帮助他?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的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肯定义不容辞,但素不相识的人受苦了、遇难了,甚至是一些动物被杀了,自己往往不屑一顾,这就是没有利他心的表现。
前段时间,我跟一些知识分子探索生命价值的问题时,刚开始他们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总觉得人类的生命才有意义,其他生命不值得关爱。但后来通过互相讨论、辩论,他们渐渐意识到了,每个生命对苦乐的感受都一样,都喜欢快乐,不希望感受痛苦。这一点,不仅仅是人类如此,其它动物也是同样。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值得好好思考。
四、利他心对我们极有利益
其实,我们佛教的核心,就是希望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在其他宗教或学说中是没有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根本做不到,所以这种精神不一定很伟大。”但实际上,且不论这能否做到,仅仅是生起这样一颗菩提心,它的功德如果有形色,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如《宝积经》中云:“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而且,有了菩提心的话,可以治愈众生的一切心理疾病,施与他们最究竟的安乐,诚如《无畏授所问大乘经》所言:“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这些经典的字句,希望各位要细细体会。其实,研究佛经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表面上看来,《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它里面的甚深涵义,很多人穷尽一生绞尽脑汁也难以领悟。
也许有些人会问:“佛教如果真有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都不信?”其实,任何一种高深的学问,不管是科学知识,还是佛教道理,能接受的人肯定只是少数,不可能人人都完全明白。就像懂得珍宝价值的人,在世间上也是如凤毛麟角,一般人很难分清真伪——不过,如今信佛的人也为数不少,据统计,中国十三亿人口中,信仰佛教的就有一亿多,那么若算上没有统计的,应该会更多。
你们作为大学生,将来如果想研究一些古文化,了解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写出来的文章会没有味道。因为佛教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若不具足这种更深更广的智慧,研究一些事物会非常肤浅、非常表面。
尤其是每个人在这一辈子中,都要面对死、面对病、面对各种苦难。在这个时候,若能掌握大乘佛教的一些调心方法,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还有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不要说来世,今生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也会有极大的改变。
有些人可能想:“不能学得太深入了,不然的话,最后会不会出家,跑到山里去了?”这种想法在汉地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佛教徒的家人,非常担心学佛会毁了他的前途。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每个人的缘分不同,学佛不一定都要出家。从佛教历史来看,就算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学佛的大多数也是在家人,出家人只占少部分。正因为如此,佛陀为在家人所讲的经典,数量是非常丰富的。
在西方国家,研究宗教和历史的人,最能得到人们的尊敬,而学经济贸易的,反而不一定很受重视。可在中国恰恰相反,再加上因为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电影,误导了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家是走投无路下的逃避之举,正常人不可能出家。
其实,一个人不管是否出家,至少也应具备一种信仰;即使没有信仰,也应该了解一下利他的教义,这样对人生、对社会才会有利。现在特别缺乏无条件利益别人的精神,而这一点,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在。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中的“菩萨”一词,其实菩萨又名菩提萨埵,意思就是勇敢的心。为什么勇敢呢?就是他敢于放弃自己的一切,万难无畏地投入利他事业中,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有些人总以为,菩萨只是寺庙里的塑像,实际上倒不一定,若能在生活中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才是活生生的菩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一颗利他心,就算暂时受到了各种不理解、侮辱、挖苦、蔑视,自己也问心无愧,每个人做事应该凭良心,这比拥有任何金钱都珍贵。青海那边就有一位出家人,听别人说,他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生活特别简单,平时只要是别人的事情,就愿意去帮忙,哪怕被人冤枉了也无所谓,他一生中都是如此。我们的社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现在的教育总是教我们怎样成功,怎样获得地位、财产等,许多学校也从来不讲利他心,假如长此以往,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真的不难想象。
当然,利他心的内容非常非常多,今天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大家完全明白它的重要性,也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讲,利他心就像一颗珍宝,它随时都可以散发光芒,遣除自他内心的愚痴黑暗,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故大家不可不重视!
--------------------------------------------------------------------------------
[1] 儒家五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合称。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