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問答
『2011年11月12日晚上』
(一)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的老師。現在很多同學對道德修養非常重視,您有大量翻譯和講解的著作,在這其中,您最推薦哪一部讓他們先學習,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答:我翻譯過一些藏傳佛教的論著,也講過一些法,後來個別人也作了整理,在這所有的法本中,我最推薦的就是《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適合所有人學習,有信仰的人學了以後,會在佛學方面得到真正的受益;即便沒有信仰,通過學習也能減輕自己的嗔心、壓力、焦慮、痛苦等。
所以,在印度,寂天論師造的《入菩薩行論》非常出名,用現在的話來講,它是最熱門的一部暢銷書。而在我們藏地,不管是哪一個教派,也都要學習這部論典。如今,漢地有許多高校的師生學了以後,確實對人生起到了不可思議的指導作用。
因此,大家若能將《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學習一遍[1],人生的方方面面肯定會得到莫大利益。
問:有一道哲學考題問考生,說你是在夢中,但用什麼方法來駁斥,說你不是在夢中?前些天我們在網上討論時,很難得到答案。
答:得不到答案就對了,因爲我們確實是在夢中,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但對初學者而言,剛開始不一定承認這個觀點,所以,藏地大德麥彭仁波切造了一個《醒與夢的辯論》[2],其中就通過擬人的修飾方法,把醒、夢各安立爲一個人,然後他們兩個互相辯論……表面上看來,醒者似乎應該會贏,但實際上並沒有。我們現在就是在做夢,人生確實是一場夢,這一點,你們若詳細學過《醒與夢的辯論》,就會有特別深的體會。
以前我剛到佛學院不久時,上師如意寶就傳過《醒與夢的辯論》。當時在一段時間裏,我真的感覺人生是在做夢,跟夢沒有任何差別。因爲聽了這部論以後,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推翻其中的觀點。比如,我覺得現在不是在做夢,因爲有些東西,手可以摸得著,眼睛可以看得到,但在夢中,也完全有這種情形;我覺得現在顯現的一切時間很長,而夢中的一切時間很短,但實際上在做夢時,有些經曆也非常漫長,像“南柯一夢”、“黃粱美夢”就是如此。所以,從各方面來看,若認爲現在不是夢,根本找不到可靠的依據。
當然,如果想真正認清這一點,大家需要再叁地看書。尤其是《華嚴經》、《叁摩地王經》中,在這方面都有很多的描述。
(二) 問:我是陝西科技大學大叁的學生。我9歲就皈依了,從小到大,媽媽給我講了很多佛法道理,讓我明白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滿足之心。但現在身爲一個大學生,我經常和老師做些課題研究,在此過程中,要有一顆不滿足的心,才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學領域發展。請問,一個要滿足,一個要不滿足,這二者的矛盾該如何平衡呢?
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滿足之心,是指減少一些沒有意義的欲望,比如對錢財、對享受,這方面要少欲知足。但在求學方面,是不需要滿足的。藏地特別偉大的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也說過[3]:即便彙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厭其多,同樣,即便學習再多的知識,智者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所以,你們現在學習知識、研究科學,包括學習佛法,這些方面都不應該滿足,不要認爲大學畢業就像成佛了一樣,從此什麼都不用學了,再也不用看書了。其實,世間上一些有意義的知識,越學越對自他有利,所以求學方面不要有滿足,這是我們佛教的觀點,也是探索科學不可缺少的一種態度。
問:我從小就覺得,佛法對整個人類社會確實能有很大幫助。我雖然現在只是個學生,可是希望能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影響周圍的同學。因爲我發現很多同學在上課時非常浮躁,不願意聽課,不願意好好學習,他們只想掙錢、掙錢、再掙錢。所以我感覺,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有偏差,就希望盡微薄之力影響他們,我該如何去做呢?
答:你從小就皈依了,對佛教也有一種信心,我個人來講非常隨喜。
你如今學習也好,以後工作也好,不管能做到多少,首先自己要不害任何一個生命,包括螞蟻以上的蟲類,不要故意去殺害它們,這是最珍貴的一顆心。然後在此心態的基礎上,再力所能及地去影響周圍的人、去幫助社會。當然,每個人前世和今生的因緣不同,利益衆生的能力也有所差別。但只要你有一顆想饒益別人的心,將來它一定會發光的!
(叁)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也是龍欽甯提的弟子。空性見來自于菩提心,菩提心來自于大悲心。請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修大悲心呢?
答:你是甯提派的弟子,這是很難得的。龍欽甯提是甯瑪派中非常深的一個法門,依靠蓮花生大士、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的加持,如今國內外修持它的人特別多,而且迅速就能生起許多感應,比如對傳承上師的恭敬心、對衆生的悲心等等。
你剛才也講了,空性見來自于菩提心,菩提心來自于大悲心。那麼,怎樣修持大悲心呢?首先要把一切衆生觀爲老母有情,願他們都離苦得樂,然後,最好能同時修一下四無量心。這些的具體修法,在《大圓滿前行》和《前行備忘錄》中講得特別清楚。一旦你依此生起了大悲心,更高的功德就會指日可待。
(四)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我對佛教了解不是太多,但對佛教的一些簡單道理,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是很相信的。我想要過樸素的生活,每天也能行善,但在這個城市中,經常有地溝油、毒奶粉、豆腐渣工程……造惡業的環境實在太多了,我是不是只能逃離這個城市?
答:你說的還是很真實的。現在佛教徒與知識分子之間,確實需要一些溝通。其中,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些知識分子是比較相信,但他們相信的,也僅限于今生而已,好多人今生做了善事,就希望很快成熟善果,至于來世,一般人從來不考慮,這實在是一種悲哀。要知道,輪回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有些善事你今生做了,果報也許會在今生成熟,但也許會在很多世之後才成熟。然而,不管它什麼時候成熟,因果報應都是絲毫不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斷惡行善。
如今這個社會,地溝油、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等比比皆是,在這種環境中,我們也不能一味地逃避,而應負起相應的責任,從自己做起,千萬不要爲了賺錢而傷天害理,故意去損害別的生命。當然,你在工作的過程中,有些事情的陰暗面不容易發現,可能會無意中做了一些錯事,但由于你並非故意如此,佛經中也說,這樣不會有太大罪過,就像無意間不小心踩死了小蟲一樣。
當前的人們,確實非常需要佛教的引導。假如人人都有慈悲觀、因果觀,知道再窮也不能損人利己,那麼全民素質自然而然會提高,大家也願意無條件地幫助衆生。然而現在恰恰相反,很多人不是無條件地“幫”衆生,而是無條件地“害”衆生。前不久,我就看了一個藏族人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往昔佛陀無條件地把血肉布施給衆生,而現在的人爲了一頓飯,就要殺害很多衆生,吃很多衆生的肉,實在太可恥了!”跟佛陀的精神比起來,當今人類真的極其可怕。
(五) 問:我原來也是西安交大的一名學生。現在網絡特別發達,信息也更加公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良的社會現象。作爲一個知識分子,我們應通過網絡去揭示這些不公正的現象,以喚醒更多人的正義感,還是把心放在修證上,讓自己能以一顆更清淨的心,面對周遭的生活?
答:現在是網絡信息時代,跟古時候完全不同,跟上個世紀也完全不同。現在任何一件事情傳到網上,無數人馬上就知道了,所以,網絡的力量確實非常強大。我們應在不影響修行的同時,依靠網絡這一手段,將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與更多的人分享,哪怕你能幫助一個人,這也非常有意義。
如今很多人特別迷茫、痛苦,人生沒有方向和目標,整天都在網上尋找心靈的寄托,結果不但找不到,反而遇到了一些邪師,把自己迅速地引入歧途。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依靠網絡來救護他人的慧命或者生命,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沒有利他心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但你若是有利他心,在修行基本不受影響的同時,應該想方設法地幫助一些衆生。甚至就算修行受到了一點影響,也應把衆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現在的網絡世界,充斥著烏七八糟的負面信息,人心一代一代被染汙得不知方向,外在環境也被工業染汙得面目全非,連呼吸都沒有新鮮的空氣。內外都如此不淨的話,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要說來世,今生都相當不健康,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所以,希望大家以後在網絡上,盡量弘揚一些正面的傳統文化和有利的知識,否則,網絡沒有被好的思想占據的話,人類的未來確實堪憂。
(六)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MBA的學生。我有一個朋友,跟我年紀一般大,現在身患絕症,可能沒有多長時間了。他也是剛剛得到這個消息,心裏非常難受,沒辦法接受這個現實。我很希望能幫到他,但也無計可施。請問上師,怎麼樣用佛法去幫助他呢?他該如何面對剩下的日子?
答:很多人在接近生命最後一刻時,確實會感到非常悲哀。從世間的角度講,你再有錢、再有地位,死亡來臨時,也不可能讓自己多活一天。所以,“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從17歲起,就把人生的每一天當最後一天過,這也是明白了佛教所講的“諸行無常”。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別人死了,我不會死。”這無疑是在自欺欺人。要知道,我們的身體特別脆弱,誰也無法預料明天會不會出車禍,明年會不會得癌症。所以,每個人應該提前有個心理准備,平時不要浪費生命,而要好好把握當下,爲衆生、爲社會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若能如此,縱然突然面對死亡,你也不會驚慌失措,有很多的遺憾。
喬布斯年輕時…
《西安交通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