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開始學佛了,他經常思維無常的道理,所以死時可以特別坦然。而你的朋友,不一定是學佛的;即使學了佛,也可能沒有真正修過,沒有把無常時時挂在心上。因此,讓我現在告訴他一個竅訣,使他馬上就有勇氣面對死亡,這可能不太現實。
不過,你也可以跟他講: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永遠終結,而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我們的這個身體,只不過是一個“旅館”,是暫時的一個住所,沒有什麼好執著的。面對死亡,恐懼沒有任何用處,現在最有用的是,應當抓緊時間多做善事,爲來世多做一些准備。
一方面這樣開導他,同時,最好讓他多念觀音心咒、阿彌陀佛聖號。或許依靠叁寶的加持,最終出現奇迹也不好說。我就認識一個大學生,她也得了癌症,後來她放下一切,臨死之前一心念佛,結果癌症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有時候心的力量非常神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亡,只不過是遲早而已。假如死到臨頭才開始信佛,臨時抱佛腳,這不一定能扭轉乾坤。所以,希望大家也能以此爲戒,對死亡提前要有所准備。古往今來,不少佛教徒在死時特別安詳,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他們平時經常串習、觀修。就像一個軍人,平時訓練有素的話,一旦真正上了戰場,才能做到臨危不亂,很多本事才用得上。
(七)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老師,也是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人員。今天非常榮幸能見到您!佛法的確是非常非常好,但作爲一個普通人,面對浩如煙海的佛法,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大藏經》那麼多,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學習,才能使佛法真正入于心中呢?
答:佛法確實浩如煙海、高深莫測,在短短的一生中,要想學盡無余的話,恐怕有非常大的困難。但所幸的是,往昔有許多前輩大德把《大藏經》的內容,以簡短的語言歸攝爲一些論典和教言,若能學習這些,則很容易通達佛法的精髓。
那麼,哪些論典比較便于我們學習呢?從個人的切身體會來說,我經常在很多場合中,建議大家先學《入菩薩行論》和《大圓滿前行》。像《大圓滿前行》的話,從最開始觀修“人身難得”,到最後怎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全部的修行次第揭示得淋漓盡致。表面上看來它只是一本書,但卻涵攝了顯宗、密宗一切教典的精要。我這幾年很詳細地講了一遍,講記整理成文字的話,大概也有八本書。若能將此好好學一遍,佛教的框架基本上就理順了,怎麼樣皈依?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行持十善、取舍因果?……諸如此類的關鍵問題,自己也就明白了。
其實,系統地學習一些佛法,真的非常重要。否則,佛教就會完全淪爲一種形象,包括現在寺院裏也是如此。當然,有些形象也是需要的,但如果佛教徒沒有內在的證悟,那就已經喪失了佛教的根本。
問:您剛才多次講到現在的道德淪喪,我作爲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很想竭盡所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以及爲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准做一點工作。請問,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答:對于你們研究會的宗旨,包括一些運作方式,我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無法提出非常契合的建議。但總體來講,做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短時間都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並輔以一些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星星之火逐漸是可以燎原的。
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輕言放棄。現在很多人在推廣道德文化時,遭到幾次白眼和質疑,自己就開始動搖了,實際上這是不合理的。要想真正拯救這個社會,除了有一種興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勇敢、勇猛的心。只有這樣,最終才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八) 問:尊敬的堪布,我也是一個道德弘揚者。今天見到您很榮幸,請問,佛法是屬于非宗教還是宗教呢?
答:佛教既是宗教,也是非宗教。這樣說會不會矛盾呢?並不矛盾,它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說佛教是“宗教”,因爲它屬于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確實是公認的一種宗教;說佛教是“非宗教”,因爲它的教義涵攝一切學問,揭示了萬法的真相,並非只是宗教這麼簡單。所以,現在很多佛教大德,經常在不同場合中說佛教其實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導人向善的完美教育,也是源于這個原因。
(九)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一名年輕的老師,剛留校不到半年,我的專業是哲學。學了十多年哲學,我發現自己仍然很迷茫,覺得很不幸福。請問,如果我皈依佛教,能不能獲得自己的幸福?
答:你皈依後到底能不能幸福,我也不敢保證。因爲剛才也講了,衆生今生中要感受前世的果報,假如你前世造了很多惡業,現在即使皈依了,在前世的報應沒有受完之前,也不一定很幸福。不過,我個人多年來長期研究佛教,結合自身的經驗來講,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今生皈依的話,對來世的幸福必定會是有利的。
當然,皈不皈依要看自己,信仰都是自由的。但確實很多人在皈依學佛以後,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極大改變,以前可能是無惡不作,後來找到了人生方向,至少也能不害衆生了。
(十) 問:我是西安交通大學MBA的學生。我是做投資的,前不久剛接觸了一個企業家,他遇到了利益與道德之間的抉擇問題:
現在的市場充滿競爭,他的産品用的原材料,如果對人體健康等方面合格,成本就比別人高出叁到四倍。原來他的基礎不錯,是從房地産商轉過來的,有一些資金積累,所以最初覺得要保證對人體的安全,一直堅持這樣的理念。
但在市場兩年之後,他發現自己的成本比別人高,而這種産品做出來之後,顧客在使用時,短期內又體現不出來産品的優勢,從而導致企業很難再維持下去,現在只好也用對人體有害的原材料了。這樣一來,他的成本就降低了,從今年6月份起,資金就有了明顯的好轉。
那麼我想請教一下,像他這樣的企業家,在面臨如此困境時,應該怎麼選擇才是對的?
答:的確,如今這樣的現象比較多。但若僅僅是爲了自己盈利,就不考慮大衆的健康,這樣肯定特別過分,逐漸是會受到報應的。
你們不管是讀什麼專業,以後在工作崗位上一定要小心,這一輩子中,盡量不要去做危害其他生命的事。若能如此,就算你的待遇不太好、錢賺得不太多,至少也會心安理得,生活過得比較清淨。
當然,完全清淨的話,對凡夫人來講也不太可能。畢竟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無惡不作,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時候的起心動念,難免會與惡業相連。但即便如此,也絕對不能故意去損害衆生!
現在的很多不良現象,我們沒有能力去一一揭露或製止。但你們在座的有些人,以後肯定會有能力,有這方面的實力。所以,大家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你的人生方向沒有定准,今後就很容易危害社會。
(十一) 問:記得您曾講過,您小時候也是個經常會打架的孩子,而現在,您的語言中、儀態中,卻充滿了夢幻般的溫柔。那麼,這種變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什麼呢?
答:我小時候確實特別愛打架,讀中學的那一年,記得一天打過五次架,自己也受了傷,老師還准備把我開除,後來幸好沒有。
讀小學的時候,我也經常打架。當時我們小學的學習氣氛不好,而且學校裏很少有真實的老師,大多數都是代課的。所以現在到了母校,我回憶不起來學了什麼知識,只記得在這裏打過架、在那裏也打過架,因爲在學校裏不太方便,我經常約別人在外面打,“等一會兒吃完午飯,到那裏來”,然後就開始打架……所以,周圍的山上、河邊,到處都留下了我打架的身影。我的小學生活,就是這樣度過的。
但自從學習了佛法,尤其是《入行論》爲主的大乘佛法,跟過去比起來,我的變化特別特別大,這也是佛法的殊勝加持。不僅僅是我,我們學院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原來就有一個和尚,他跟另一個和尚發生沖突時,我親耳聽到他說:“因爲學了大乘佛法,我現在不跟你一般見識。不然,要是按我以前的脾氣,我肯定會揍你的!”所以,有些人的惡劣性格,通過學習大乘佛法,完全可以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當然,學佛也要靠緣分,有些人特別契機,有些人則不一定。佛陀時代也是如此,沒有緣分的人,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說[4],如同天上雖然降下雨水,但毀壞的種子不可能發芽,同樣,諸佛雖然出現于世,但無緣之人也不能獲利。因此,學佛能不能改變自己,跟各人的緣分和善根也有密切關系。
主持人結語:
我們的時間差不多了。下面,有請學生代表向堪布獻花,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堪布...
--------------------------------------------------------------------------------
[1]堪布根據現代人的特點,深入淺出地講過《入菩薩行論》,其全套視頻、音頻、講記,現收錄于“智悲佛網”。
[2]《醒與夢的辯論》,現收錄于《顯密寶庫05—竅訣寶藏海》。
[3]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雲:“大海不厭河水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
[4]《現觀莊嚴論》雲:“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
《西安交通大學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