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科學怎樣成爲幸福的階梯——西安交通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達了,物質條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幸福。愛因斯坦也說:“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准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說,要想獲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後才能是一個幸福的人。

  

  可是現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個沒有德的人,怎麼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說:“今天的中國,有的人很有權力,有的人很有財富,有的人很有知識,有的人很有名氣。可他們普遍都沒有一樣東西——良知。如此一來,縱使你擁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無憂的窮人!”

  

  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像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識方面並不是很欠缺,跟過去的知識分子比起來,他們精通電腦等先進技術,擁有前人所不具備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于從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數人只知道想著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不考慮社會,這是相當悲哀的。其實,漢地曆來有很好的傳統文化,教人該怎樣爲人處世,其中釋儒道叁教是中國文化的根,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對生命沒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義,對你短暫的今生、長遠的來世,都會有特別深遠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學生對佛教感興趣,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質上,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爲什麼呢?因爲欲望是無有止境的,哪怕你一個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會心滿意足。佛陀在經中亦雲:“世人求欲,不知厭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無厭無足。”

  

  一個人擁有得再多,享用實際上也是有限的。俗話說得好:“家有豪宅萬千,夜寐僅需七尺;縱有良田千頃,日食不過叁鬥。”所以,希望大家將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盡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費。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幫助,他們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飽受煎熬,對此,有能力的人不應該置之不理。

  

  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1、了解因果規律

  

  在座的每個人,今生中能衣食無憂,按照佛教的觀點,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福報。假如你前世造了許多善業,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財富等也會紛至沓來;假如前世沒有造任何善業,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樣,今生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還會感情不順、家庭不和,錢財不知不覺就不見了,最後傾家蕩産變成窮光蛋。這一點,無論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實不虛的。

  

  前世的善業和惡業,對今生的苦樂起到直接作用。那麼同理可知,我們下一世會怎麼樣,也取決于今生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運並不是別人來支配的,這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無礙的智慧觀察一切因果後所發出的獅子吼。

  

  不過,世間上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並不是特別多。既然它是真理,爲什麼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學校也講過: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像在漢地很多城市裏,對科學原理一竅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他們不知道、不認可,並不能說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來判斷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會很正確。所以,對于一些客觀規律,大家務必要以公正的態度來對待。

  

  2、以禅修調整身心

  

  懂得了因果規律之後,對于各種得失榮辱,就沒必要太斤斤計較了。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彎彎曲曲,這個誰都避免不了,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有充分的思想准備,遇到痛苦時,盡量將它轉爲道用。

  

  當然,這話說起來簡單,可假如你從來沒有修行過,這方面沒有一點一滴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很大作用。所以,現在許多大學裏,都開設了禅學社,想通過禅修的方式,將佛法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對心靈起到一些幫助。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赫爾伯特·本森博士(Herbert Benson),曾做過一些冥想實驗,研究結果證明,禅修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到了1997年,60%的美國醫學院,都在傳授這種“放松療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很多大醫院也提供這個療法,而且效果非常非常好。目前,打坐成爲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風尚,一千萬美國成年人“經常”打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特別快,每個人的壓力相當大,人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禅修。

  

  此外,美國某醫療中心對禅修也有一項研究測驗。他們先讓實驗者每天禅修27分鍾,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然後通過儀器檢測,發現實驗者禅修後的快樂指數,遠遠超過了禅修之前。

  

  還有個美國研究中心,對藏地的一些仁波切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他們禅修後的幸福感增強了百分之七百,致使科學家們以爲機器壞了。他們又找來—群對禅修完全沒有概念的大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禅修與不禅修也有天壤之別。

  這樣的心理療法,如今在歐洲、新加坡等很多國家,得到了十分廣泛的關注。你們以後在這方面,如果也能有一些探索,對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不然,把一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財富上,肯定是不會快樂的。這一點,有些學生現在也許並不了解,但你到了社會上以後,慢慢就會感受到,人類的腳步再怎麼快,也比不上科技高度發展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高科技若沒有以正確的心態來引導,很容易就會偏離方向,將人類帶入特別可怕的境地。因此,通過禅修來調整人們的身心相當重要。

  

  3、思維佛教法義

  

  現在有些人禅修學佛只是一種形式,內心沒有多大改變的話,這也是遠遠不夠的——當然,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如今有些人十分極端,認爲佛教中念佛、參禅、出家、燒香、磕頭,這些都沒有必要,完全是一種形式,這種想法其實不對。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形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說所有形式都多此一舉,那世間男女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費周章去登記結婚、舉辦婚禮呢?所以,有些人也不能太過分,覺得佛教中這個是形式、那個是形式,這一切都應該統統丟棄。

  

  當然,只停留在形式的層面上,也是不行的,作爲佛教徒,至少應該有一些內證功德。即使沒有的話,對佛理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不容易走偏,隨外境而轉變。假如你懂得了佛理並經常思維,內心就不會有太多挂礙,煩惱和痛苦也會煙消雲散。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禅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樣的快樂,是一種真實的快樂,是開豪車、穿名牌所享受不到的。爲什麼很多大德住在荒無人煙的山裏,也依舊悠然自得?就是因爲他們通過多年的修行,內心獲得了自在,明白萬法如夢如幻,不會像世間人一樣對很多東西特別執著,稍有不順就想自殺,買很多安眠藥……

  

  每天打開新聞,就知道世間人真的非常可憐。他們的所有痛苦都源于什麼呢?唯一就是執著。假如學習了佛教的空性觀、無常觀,或者一些其他教義,對很多事情已經看破了,那麼有錢也好、沒錢也罷,內心都會非常自在。甚至,即便是有了很多錢,也不會成爲金錢的奴隸。

  

  像著名的慈善家李嘉誠,去年他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富豪中,位列第8,財富方面是排名第14。盡管家財萬貫,但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對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並不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他母親是一位特別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就教他善惡必有報,崇善積德,多行善舉。後來,李嘉誠在教導子女時,也常用佛學啓發他們做人的智慧,叁分之二教如何做人,叁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

  

  他本人曾說:“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我賺的錢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白賺來的錢。”他還在很多場合中,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學佛的人。”

  

  相比之下,現在有些人,沒有很多的錢,卻揮金如土;沒有很大的權,卻利用自己的地位損害很多生命,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幾十年的時間一眨眼就過了。但不管這個人生是長是短,當你死的那一天,回顧一輩子到底做了什麼時,最好不要有很多壞事。

  

  如今很多人特別自私,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爲了錢財、地位可以不擇手段,對道德倫理特別漠視。甚至別人若是重視道德,他們還非常看不慣,想方設法地進行打擊。所以,現代人普遍面臨著一種精神危機。要知道,我們在物質上出現危機的話,其他各國可以支援,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我們的精神家園變成了荒漠,恐怕誰也沒辦法挽救了。

  

  因此,現在最關鍵的,就是要重拾傳統文化,讓每個人有一種正確的信仰,有一種道德的約束。以前很多留學生跟我說,他們到了英國、美國以後,如果對同學和老師說“我沒有信仰”,他們都會特別驚訝,覺得沒有信仰就沒有約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不考慮來世怎麼樣,這是相當可怕的。

  

  前不久,英國科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說,所謂的來生,只是爲怕死的人編造的“童話”,人腦在停止運轉之後,生命便不複存在了。這一番言論,實際上並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倘若他翻閱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了解一下佛教理論,就會知道,想推翻來生存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爲且不說別的,單單是許多案例,就曾真實發生過[5]。

  

  五、心靈科學才是通往幸福的階梯

  

  總之,大家應該通過修學,讓自心得到一些真實的利益。聽說你們這邊有學藏傳佛教的,也有學漢傳佛教的,尤其是不少人對“心中心法”感興趣。關于“心中心法”,我個人認爲它非常好。這樣說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以前看過元音老人的書,雖然沒有時間詳細地看,只是大概看過幾本,但看了以後,覺得裏面講得非常好。第二點,他們的傳承弟子中,並沒有發現誰誹謗因果、對上師叁寶不恭敬。很多人都對叁寶極有信心,對傳承上師非常感恩,對衆生也有大悲心,這是分辨正法與邪法的一種准繩。

  

  現在有許多高僧大德,比如本煥老和尚、噶mb,也對“心中心法”有正面的評價。其實,判斷一個修法是否可以接受,關鍵要看它能否對我們相續有真實的利益。若有利益,那不管是哪一個法門,我們都可以去學習、去修持,這一點非常關鍵。

  

  在座的還有一些老師,雖然不信仰藏傳佛教,但以一種研究的態度去了解它,這樣也特別好。因爲藏傳佛教中保留著無比珍貴的傳承、典籍,包括有些因明和密宗的竅訣,在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中根本得不到。所以,如今西方和東南亞很多國家的修行人,排除萬難前往雪域高原,多年來一直苦行求法,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短暫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識,對我們每個人來講不可缺少。現在許多人崇拜一些名勝古迹,像你們西安的兵馬俑,聽說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被人們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最稀有的。最稀有的是什麼呢?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的智慧,細致描述了宇宙世界、人類本源、價值取向等方方面面,至今這些都完整保留在《大藏經》中,這麼珍貴的百科全書,才是最大的“奇迹”。

  

  但可惜的是,對于名勝古迹,每天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而對于印漢大德辛辛苦苦翻譯出來的《大藏經》,去參觀的人可以說寥寥無幾。當然,這些也並不是“參觀”一下就能明白的,而需要真正地深入經藏,認真學修才能徹底通達。

  

  現如今,人類在物質上不斷地往前趕,但在精神方面,應該不斷地往後“退”,“退”到2000多年前。就像湯恩比博士所說:“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在過去的時代裏,尤其是佛陀,對器情世界的認識、對痛苦的解決方法,已經揭示得淋漓盡致、無一遺漏。所以,特別希望很多知識分子,今後不要只從外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尋找幸福,更重要的是,應當從內在的心靈科學上去探尋!

  

  主持人:下面由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的劉副會長致答謝詞——

  

  劉亦雄副會長結語:

  

  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聆聽索達吉堪布的開示。

  

  我知道索達吉堪布,是在將近20年前閱讀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傳記時,之後也閱讀了堪布的一些著作和譯著,從此就對法王及其上首弟子之一的索達吉堪布,生起了深重的恭敬和信心。但由于種種因緣,直到今天才能親眼目睹堪布,親耳聆聽堪布的開示,所以從內心裏邊,我非常珍惜、非常感激。再次向堪布表示感謝!

  今天,堪布從科學、道德等諸方面,給我們進行了開示,尤其是最後講到幸福在哪裏?不能光從外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去尋找,而要從內在的心靈科學上去開發。對此,相信每個人都深有感觸。

  

  作爲此次活動發起者之一的陝西省道德文化研究會,能夠邀請到堪布,邀請到大家,我們覺得非常榮幸。這個研究會是在今年7月11日成立的,挂靠于西安交通大學,它致力于道德的學術研究和社會推廣,希望各位同道同仁能對我們的工作多多地參與、多多地指導,也希望大堪布對我們多多地指點。謝謝大家!

  --------------------------------------------------------------------------------

  [1]法國《百科全書》中說:“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2]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說:“科學,是總結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系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3]唐朝的《酉陽雜俎》記載: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鸢就會飛上天。他常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媳婦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鸢,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鸢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4]王充的《論衡·儒增篇》中說:“巧工爲母作木馬車,木人禦者,機關俱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

  [5] 詳見堪布在西北大學的演講——《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

  

《科學怎樣成爲幸福的階梯——西安交通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