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西安交通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12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大家好!感谢各位来参加我们这次讲座。
今天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首席指导老师索达吉堪布,进行一次有关佛教与科学关系的演讲。演讲过后,我们会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进行问题的交流。
我们西安,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佛教发祥地和传播地,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佛教的足迹。著名的玄奘大师从古印度取回来的大量佛教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化非常灿烂的一部分。玄奘法师曾去的古印度那烂陀寺,是当时大乘佛教的传播中心。这个教法后来在汉地的流传,出现了很多波折,而在藏地,则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有特别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现代人类文化中相当重要、处于巅峰状态的智慧宝库。但可惜的是,由于语言、地域方面的差异,使我们很长时间都不太了解它的精髓。
索达吉堪布,作为藏密大乘佛教的传承者,本身的证量非常之高,而且他非常热心、一心一意想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法,分享给所有追求幸福、追求智慧的大众。他跟汉地学者特别有缘,这是我们很幸运的一个地方。他身患重病,但仍不辞劳苦翻译了大量经论,现在已是著作等身,成册的就有一百多册,约上千万字。而且他的翻译水平非常非常之高,语言远远超过汉地所谓大师级的精准水平,大家有机会可以去阅读。
另外,索达吉堪布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有高度的理性。他对于逻辑学、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十分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他跟大量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方面、在宗教内涵方面,都作过许多研讨。经过逻辑、理性的辨析,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我们所处的科学、理性的世界,跟藏密佛教的神秘世界之间,距离并不是太遥远。
下面,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
各位老师、同学,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你们西安交通大学,我刚才进来时感觉很舒服,这里的环境、人文等都有特殊的氛围。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共同探讨一下:科学怎样成为人类幸福的阶梯?
一、什么叫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科学”。在座研究科学的人都清楚,科学的定义有好多种,法国[1]、前苏联[2]的百科全书中,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我认为所谓的科学,就是要客观反映万事万物的真相。
关于科学的分类,以前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种,现在又新兴了一种心灵科学,也叫认知科学、心智科学。这种科学揭示了生命最甚深的心灵奥秘,对当前来讲至关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如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西方很多国家,相当一部分人却对此非常重视。不少学者认为,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2500多年前的佛陀智慧,是人类极为珍贵的宝藏,佛在《大藏经》中所阐述的佛教真理,详细地揭示了万事万物、尤其是心灵方面的究竟真相。
如今,人类对前两种科学的研究比较不错,在特定的范围之内,可以发现一些事物的规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如今的量子力学。可是对心灵科学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其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那么,以上这几种科学,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二、当今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快乐还是痛苦
在古代,没有飞机、大炮、火车,也没有现在这些高楼大厦、尖端技术。如今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在物质方面,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充分体现了科技对人类的负面作用。当前,尽管没有发生这种大的灾难,可是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也经常可以看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不安全感。
古人正是预见到了这种现象,所以,对发展科技多持反对的态度,而鼓励君子要追求大道。其实在古代,也曾有非常先进的创造发明。比如早在春秋末年,鲁班就发明了汽车、飞机的雏形。他用木头制作的鸟,可以高飞三日不落,他父亲偷偷骑上之后,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3]。而他的母亲命运更悲惨,骑上他制造的木马车之后,从此一去不复返,就这样给弄丢了[4]。
不过,这些技术并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古人觉得这是“奇技淫巧”,过多钻研会“玩物丧志”。尤其是儒家,看重的是“道”,是高尚的德行,认为下等人才迷恋“器”,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就是古人的生活态度。
可是现在的21世纪恰恰相反,人们把所有目光、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学上,高楼一年比一年高,立交桥一年比一年多,轿车一年比一年豪华,表面上好多人拿着手机、开着车,穿的也比以往光鲜,日子过得似乎不错,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内心的压力有多大、焦虑有多重。
许多人年轻时的幸福感,现在可以说荡然无存了;原来在农村生活的轻松感,到了都市里以后,也全部一扫而光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代社会只注重物质发展,一味地钻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却忽略了心灵科学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古人所担忧的玩“物”丧“志”。
由于受这种潮流的影响,如今在我们藏地,好多农民、牧民极其向往城市生活,他们用掉了一辈子的积蓄,想方设法搬到城里去,分期付款地买房子,并将此视为一生的荣耀。相反,城市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已厌倦了纸醉金迷、车水马龙的生活,他们渴望远离一切尘嚣,羡慕藏地简单、自由、轻松的生活。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就像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形容的:城外的人拼命往里挤,城里的人拼命往外跑。
但不管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其实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然而,这种幸福究竟在哪里呢?现今很多人目光短浅,不要说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就连古人那种“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也没有,他们只盯着眼前几十年的利益不放,互相竞争、互相攀比,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生活能幸福吗?
再加上,如今不安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前不久有报道说,10月31日,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大关。人类从10亿增加到20亿,用了100年;从20亿到30亿,用了30年;而从50亿到70亿,只用了20多年。地球就这么大,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日益加深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地球的负荷越来越重。为此,很多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但实行了“计划生育”的话,年轻人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每个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父母也好、亲友也好,成天逼着他要争气,将来要为家人争光。孩子长大后,也要以一己之力赡养很多长辈,如此一来,现在年轻一代特别不容易,每个人身上的负担相当大。
我曾去了一些大学,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很多人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大多数都在想“我毕业后怎么样挣钱,怎么样找一个好对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远大的抱负了。这种想法特别狭隘、特别自私,人人如果都是如此,那这个社会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大家也可想而知。
当然,学生这样想,有时候跟老师的引导也有关系。北师大就有一个教授,他对他的研究生说:40岁之前赚不到四千万,就不要来见他。此言论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网上有人评论道:你学生不是做房地产的吗,四千万,就是四个“千万”——千万要暴利,千万要心黑,千万要行贿,千万要强拆。只有这四个“千万”,才有希望在40岁之前弄到“四千万”。其实大家也可以想想,这“四千万”的背后是什么?就是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现在很多人为了金钱,欢欢喜喜地造恶业,却从未想过以后受报时的痛苦。诚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言:“如是罪业,作时喜笑,得殃报时,号哭而受。”就拿地沟油来说,不知道从何时起,竟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据有些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大概300万吨地沟油流向餐桌,通过买卖地沟油,一年所得的利润近20亿。像广东等很多地方,每到晚上,就有工人在下水道捞地沟油,之后进行过滤、提炼、再加工,很快就看起来跟正常油一样了。这种劣质油屡禁不止,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人们吃后对健康有极大危害。地沟油现象,实际上在日本和英国也发生过,可是他们要么通过高价回收当燃料,要么依靠法律来严格控制,以此手段,最终让地沟油从餐桌上迅速消失。所以,只要人们引起足够重视,有些现象也不是不能制止的。
现在很多人干坏事,其实都是从电视、电影上学来的。有些影视剧把这些过程讲得细致入微,居心不良的人一看就会,进而模仿,这是特别不好的一种宣传。如今有些媒体,对负面的东西宣扬得很到位,然而对正面的东西,却捉襟见肘。比如对藏传佛教的描述,就与真相相去甚远,完全是一些外行人的编造。经过他们的种种误导,人们对前世后世、善恶报应等真理,很容易产生误解,进而邪见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越是先进,人们离幸福就会越远。
三、寻找幸福的立足点
讲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一种满足感。马克思也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比较贴切,跟我们佛教讲得很相似。佛教里是怎么说的呢?《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只要内心满足了,就算生活再简陋,也仍是一种幸福;假如内心不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足,也不会有幸福可言。可见,幸福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知,内心若没有得到满足,科学发…
《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西安交通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