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西安交通大学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达了,物质条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幸福。爱因斯坦也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后才能是一个幸福的人。

  

  可是现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个没有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说:“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力,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如此一来,纵使你拥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无忧的穷人!”

  

  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识方面并不是很欠缺,跟过去的知识分子比起来,他们精通电脑等先进技术,拥有前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于从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数人只知道想着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不考虑社会,这是相当悲哀的。其实,汉地历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教人该怎样为人处世,其中释儒道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对生命没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义,对你短暂的今生、长远的来世,都会有特别深远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学生对佛教感兴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质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欲望是无有止境的,哪怕你一个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会心满意足。佛陀在经中亦云:“世人求欲,不知厌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无厌无足。”

  

  一个人拥有得再多,享用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俗话说得好:“家有豪宅万千,夜寐仅需七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斗。”所以,希望大家将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尽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费。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饱受煎熬,对此,有能力的人不应该置之不理。

  

  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1、了解因果规律

  

  在座的每个人,今生中能衣食无忧,按照佛教的观点,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福报。假如你前世造了许多善业,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财富等也会纷至沓来;假如前世没有造任何善业,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样,今生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还会感情不顺、家庭不和,钱财不知不觉就不见了,最后倾家荡产变成穷光蛋。这一点,无论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实不虚的。

  

  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对今生的苦乐起到直接作用。那么同理可知,我们下一世会怎么样,也取决于今生造了什么样的业。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运并不是别人来支配的,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无碍的智慧观察一切因果后所发出的狮子吼。

  

  不过,世间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既然它是真理,为什么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学校也讲过: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像在汉地很多城市里,对科学原理一窍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不知道、不认可,并不能说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来判断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会很正确。所以,对于一些客观规律,大家务必要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

  

  2、以禅修调整身心

  

  懂得了因果规律之后,对于各种得失荣辱,就没必要太斤斤计较了。人生的道路本来就弯弯曲曲,这个谁都避免不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遇到痛苦时,尽量将它转为道用。

  

  当然,这话说起来简单,可假如你从来没有修行过,这方面没有一点一滴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很大作用。所以,现在许多大学里,都开设了禅学社,想通过禅修的方式,将佛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对心灵起到一些帮助。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尔伯特·本森博士(Herbert Benson),曾做过一些冥想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禅修可以缓解人体的压力。到了1997年,60%的美国医学院,都在传授这种“放松疗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很多大医院也提供这个疗法,而且效果非常非常好。目前,打坐成为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风尚,一千万美国成年人“经常”打坐。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特别快,每个人的压力相当大,人们确实很需要这样的禅修。

  

  此外,美国某医疗中心对禅修也有一项研究测验。他们先让实验者每天禅修27分钟,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然后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实验者禅修后的快乐指数,远远超过了禅修之前。

  

  还有个美国研究中心,对藏地的一些仁波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禅修后的幸福感增强了百分之七百,致使科学家们以为机器坏了。他们又找来—群对禅修完全没有概念的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禅修与不禅修也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心理疗法,如今在欧洲、新加坡等很多国家,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你们以后在这方面,如果也能有一些探索,对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然,把一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财富上,肯定是不会快乐的。这一点,有些学生现在也许并不了解,但你到了社会上以后,慢慢就会感受到,人类的脚步再怎么快,也比不上科技高度发展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高科技若没有以正确的心态来引导,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将人类带入特别可怕的境地。因此,通过禅修来调整人们的身心相当重要。

  

  3、思维佛教法义

  

  现在有些人禅修学佛只是一种形式,内心没有多大改变的话,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如今有些人十分极端,认为佛教中念佛、参禅、出家、烧香、磕头,这些都没有必要,完全是一种形式,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形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说所有形式都多此一举,那世间男女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费周章去登记结婚、举办婚礼呢?所以,有些人也不能太过分,觉得佛教中这个是形式、那个是形式,这一切都应该统统丢弃。

  

  当然,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也是不行的,作为佛教徒,至少应该有一些内证功德。即使没有的话,对佛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不容易走偏,随外境而转变。假如你懂得了佛理并经常思维,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挂碍,烦恼和痛苦也会烟消云散。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样的快乐,是一种真实的快乐,是开豪车、穿名牌所享受不到的。为什么很多大德住在荒无人烟的山里,也依旧悠然自得?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多年的修行,内心获得了自在,明白万法如梦如幻,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对很多东西特别执著,稍有不顺就想自杀,买很多安眠药……

  

  每天打开新闻,就知道世间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的所有痛苦都源于什么呢?唯一就是执著。假如学习了佛教的空性观、无常观,或者一些其他教义,对很多事情已经看破了,那么有钱也好、没钱也罢,内心都会非常自在。甚至,即便是有了很多钱,也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像著名的慈善家李嘉诚,去年他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富豪中,位列第8,财富方面是排名第14。尽管家财万贯,但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对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并不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他母亲是一位特别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就教他善恶必有报,崇善积德,多行善举。后来,李嘉诚在教导子女时,也常用佛学启发他们做人的智慧,三分之二教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

  

  他本人曾说:“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他还在很多场合中,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学佛的人。”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人,没有很多的钱,却挥金如土;没有很大的权,却利用自己的地位损害很多生命,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几十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了。但不管这个人生是长是短,当你死的那一天,回顾一辈子到底做了什么时,最好不要有很多坏事。

  

  如今很多人特别自私,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为了钱财、地位可以不择手段,对道德伦理特别漠视。甚至别人若是重视道德,他们还非常看不惯,想方设法地进行打击。所以,现代人普遍面临着一种精神危机。要知道,我们在物质上出现危机的话,其他各国可以支援,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我们的精神家园变成了荒漠,恐怕谁也没办法挽救了。

  

  因此,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重拾传统文化,让每个人有一种正确的信仰,有一种道德的约束。以前很多留学生跟我说,他们到了英国、美国以后,如果对同学和老师说“我没有信仰”,他们都会特别惊讶,觉得没有信仰就没有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考虑来世怎么样,这是相当可怕的。

  

  前不久,英国科学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说,所谓的来生,只是为怕死的人编造的“童话”,人脑在停止运转之后,生命便不复存在了。这一番言论,实际上并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倘若他翻阅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了解一下佛教理论,就会知道,想推翻来生存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且不说别的,单单是许多案例,就曾真实发生过[5]。

  

  五、心灵科学才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总之,大家应该通过修学,让自心得到一些真实的利益。听说你们这边有学藏传佛教的,也有学汉传佛教的,尤其是不少人对“心中心法”感兴趣。关于“心中心法”,我个人认为它非常好。这样说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以前看过元音老人的书,虽然没有时间详细地看,只是大概看过几本,但看了以后,觉得里面讲得非常好。第二点,他们的传承弟子中,并没有发现谁诽谤因果、对上师三宝不恭敬。很多人都对三宝极有信心,对传承上师非常感恩,对众生也有大悲心,这是分辨正法与邪法的一种准绳。

  

  现在有许多高僧大德,比如本焕老和尚、噶mb,也对“心中心法”有正面的评价。其实,判断一个修法是否可以接受,关键要看它能否对我们相续有真实的利益。若有利益,那不管是哪一个法门,我们都可以去学习、去修持,这一点非常关键。

  

  在座的还有一些老师,虽然不信仰藏传佛教,但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它,这样也特别好。因为藏传佛教中保留着无比珍贵的传承、典籍,包括有些因明和密宗的窍诀,在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中根本得不到。所以,如今西方和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修行人,排除万难前往雪域高原,多年来一直苦行求法,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短暂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不可缺少。现在许多人崇拜一些名胜古迹,像你们西安的兵马俑,听说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稀有的。最稀有的是什么呢?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的智慧,细致描述了宇宙世界、人类本源、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至今这些都完整保留在《大藏经》中,这么珍贵的百科全书,才是最大的“奇迹”。

  

  但可惜的是,对于名胜古迹,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而对于印汉大德辛辛苦苦翻译出来的《大藏经》,去参观的人可以说寥寥无几。当然,这些也并不是“参观”一下就能明白的,而需要真正地深入经藏,认真学修才能彻底通达。

  

  现如今,人类在物质上不断地往前赶,但在精神方面,应该不断地往后“退”,“退”到2000多年前。就像汤恩比博士所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在过去的时代里,尤其是佛陀,对器情世界的认识、对痛苦的解决方法,已经揭示得淋漓尽致、无一遗漏。所以,特别希望很多知识分子,今后不要只从外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寻找幸福,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内在的心灵科学上去探寻!

  

  主持人:下面由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的刘副会长致答谢词——

  

  刘亦雄副会长结语: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开示。

  

  我知道索达吉堪布,是在将近20年前阅读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传记时,之后也阅读了堪布的一些著作和译著,从此就对法王及其上首弟子之一的索达吉堪布,生起了深重的恭敬和信心。但由于种种因缘,直到今天才能亲眼目睹堪布,亲耳聆听堪布的开示,所以从内心里边,我非常珍惜、非常感激。再次向堪布表示感谢!

  今天,堪布从科学、道德等诸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开示,尤其是最后讲到幸福在哪里?不能光从外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去寻找,而要从内在的心灵科学上去开发。对此,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

  

  作为此次活动发起者之一的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能够邀请到堪布,邀请到大家,我们觉得非常荣幸。这个研究会是在今年7月11日成立的,挂靠于西安交通大学,它致力于道德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推广,希望各位同道同仁能对我们的工作多多地参与、多多地指导,也希望大堪布对我们多多地指点。谢谢大家!

  --------------------------------------------------------------------------------

  [1]法国《百科全书》中说:“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2]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3]唐朝的《酉阳杂俎》记载: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他常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父亲觉得很奇怪,媳妇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

  [4]王充的《论衡·儒增篇》中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俱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5] 详见堪布在西北大学的演讲——《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西安交通大学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