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師,並洗耳恭聽其教誨。反之,如果誰的說法明明不符合真理,我們就不能黑白不分地硬說他的觀點正確,並盲目崇拜恭敬。這才是尋求真理的態度。
尋求真理,一直都是佛教的主要特色,所以,我們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詳加抉擇。哪怕是佛陀的言教,也應該觀察。包括佛陀的後學者怙主龍猛菩薩與具德月稱菩薩等前輩論師的學說,也應該加以觀察。佛經中也說過:“比丘或智者,當善察吾語,如煉砍磨金,信受非唯敬。”也即是說,即使身爲出家人或在家智者,也應當首先觀察、抉擇、研究佛陀的言教,並作出決斷,之後再認真修持。文殊怙主薩迦班智達也說過:“不詢不辯于學者,不知學識之深淺。”對任一所學論典,都能以此觀察,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學們,是否有條件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到明查細審,但如果身爲教師,則不能不仔細審驗了。因爲衆多學生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都與老師們的認真負責息息相關。可悲的是,如今大多數老師與同學,已經將全副的精力,都投入到金錢財富上面了。如今的社會,不是文化教養挂帥的社會,而是政治經濟大行其道的社會。誰要是稍有一點點政治地位,即使沒有文化、品行惡劣,也會受到大衆的恭敬谄媚;即使沒有其他本事或長處,只要有錢,就能獲得別人的阿谀奉承。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帶動下,很多學生未來的“遠大志向”,不是“我要如何服務大衆,利益衆生”。整日的心思,都在盤算著“我將來能得到什麼樣的地位、權利等好處”等等。
最近,據一所學校的統計資料表明:所有大學生,都面臨著叁座大山的壓迫。其中第一座山,是男女感情的大山,所占比重爲32%;第二座山,是人際關系的大山,所占比重爲27%;第叁座山,是擔心未來生存就業的大山,所占比重爲25%;剩下的部分,則來自于其他壓力。前段時間,我去了內地的某所師範大學。該校大多數漢族人詢問的問題,也無非是“我將來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我能買得起房子和汽車嗎”等。這都是因爲內心有這樣的惶恐,才會問出來的。
如今的社會,真可以說是物質財富的社會。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像格言中所說“雖此大地滿惡人,然當自持高尚行”,好好地自我掂量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往高尚與賢善的方向邁進。就如前面所言,像冶煉、切割、打磨金子一樣觀察抉擇佛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樣觀察後就能發現,其他學說與佛法二者相比,後者無疑更爲超勝。如《殊勝贊》雲:“越發深思維,外道諸論典,越于怙主您,信心更增勝。”的確,越是觀察外道等的論典,越能凸顯出佛教論典的優越與特長。
就我個人而言,以前在學校裏學習心理學、物理學,乃至量子力學等時,産生過各種各樣的疑惑。後來學習佛教理論以後,佛陀獨特的思維模式,不但讓我以前積攢的所有疑慮迎刃而解,同時,也讓我對佛陀生起了堅定的信念與無比的信心。
2、以萬法皆空來抉擇佛教爲真理
有人總是會心存疑慮:“佛教到底是真理還是謬論?”諸如此類的問題,始終難以排解。
在我看來,雖然建立佛陀爲量士夫等很多渠道,都可以解答這些疑團。但其中最主要、最能以理服人、最顛撲不破的理由,是一切萬法爲空性的理念。這是證明佛法爲正量、爲真理最有效的一招。正如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所說:“若于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若對于佛陀所宣說的前世今生、業因果、心的奧秘、宇宙的形成等隱蔽深奧之法,存有真假與否的懷疑,則首先應從剖析空性入手。通過缜密細致的層層推敲,不但可以將上述問題一掃而空,同時也能發現: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任何世間凡夫,都永遠不可能闡釋出如此精妙周全的學說。自然而然地,你不得不對佛法生起堅如磐石的信心。大智者根登群培也說過:“愈近物本性,智者更難诠,諸法微妙性,遠離言思境。”越是靠近物質實相,即使是才高八鬥的智者,也難以表述,因爲一切萬法的實相,本來就是超離語言與思維之境的。正如《羅睺羅贊般若頌》所雲:“不可言說智慧到彼岸,無生無滅虛空之體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頂禮叁世諸佛之佛母。”
盡管萬事萬物的法性,超越了語言與思維,但無論在座的老師與同學們中誰願意去修持,都絕對可以一窺其隱秘、甚深之堂奧。如今內地很多的知識分子,對修學中觀、菩提心等法門頗有心得。要了知萬法實相,就必須有修學的體驗。指導修學最主要、最可靠的教材,是怙主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
前蘇聯科學院著名教授斯徹爾巴次基(Th.Stcherbatsky)就說過:“龍猛菩薩的中觀緣起空性,與黑格爾辯證法之間,具有重大、親切的類似。”聽到這種說法之後,我想黑格爾的學說一定很不錯,所以花了一些功夫潛心鑽研黑格爾的論著。結果發現,黑格爾的思想不過是龍猛思想法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因爲他連龍猛思想的部分皮毛都沒有通達。
的確如此,《中觀根本慧論》一開始兩個偈頌的頂禮句“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就已經告訴我們,這部論著,已經廣泛地闡述了中觀的大緣起因。
一般來說,抉擇諸法空性,會用到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觀察果的破有無生因、觀察本體的離一多因,以及觀察整體的大緣起因等。
關于離一多因,對雪域藏區有著不可比擬之恩德的大堪布靜命論師,就在《中觀莊嚴論》中寫道:“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意即:所有輪回、涅槃、器世間、有情世間所攝的一切萬法,都沒有自性。無論一體還是多體,都無法成立,就像影像一般。這就是以離一多因的方式抉擇空性。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即使是世間最聰睿超凡的科學家,也無法深入全面地領會上述意義。盡管愛因斯坦等人,在量子物理學方面,提出了很多相似于佛法的理念。愛因斯坦本人,也成了世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大智者。但我想,即使是他,也很難如實地徹證上述甚深之義。至于一般的知識分子,恐怕就更難理解佛法深廣精妙的空性之義了。
記得幾年前,被世人稱爲“愛因斯坦第二”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霍金,就曾以量子力學爲主題,在清華大學做過精彩的演講。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剛講了一會兒,臺下的很多師生就已經睡著了。霍金見此情景,懊喪、傷心至極。他不禁感歎道:“想不到在如此著名的學府,我這些不爲常人所道的關于量子力學的深奧學說,不但不能被人理解,而且會枯燥無味到成了催眠曲的地步!”霍金哪裏知道,他那些接近于佛法的弦理論、多維空間等理念確實太深奧,一般的世間智慧又怎能與此一拍即合?所以,如此偉大的科學家,也不得不遭受曲高和寡的命運了。
同樣,若有人想嘗試著在藏區的大學生中,宣講佛教的大緣起因與離一多因,也絕對會讓聽衆不明就裏、心思恍惚、倦倦欲睡。但如果有什麼影視歌舞大明星駕到,想必這些追星族們會一下子興奮異常、歡喜雀躍。
此外,觀察因的金剛屑因,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以“彼從彼生無少德,生亦複生亦非理……盡生死際唯種生”破自生、“火焰亦應生黑暗,又應一切生一切”破他生、“計從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說衆過故”破共生、“無因不待他,應成恒有無”破無因生等推理,進行了抉擇。若能對此深入思維,任何人皆會受益匪淺。否則,只是將《叁十頌釋·善說如意樹》、《精要明鏡論》等正字、詩學方面的典籍,當成了藏文化的全部,認爲通達了這些便通達了一切,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曾有一次,某個大學的學生對我說:“佛陀講的有些道理也不對。就拿《心經》來說,裏面講“無有眼耳鼻舌”,可是我們明明有眼睛、有鼻子,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嗎?”
聽了他的這番“高論”,我只是笑笑回答:“你如果好好學習佛法,將來自會明白的。”此外也並沒有駁斥他的錯誤觀點。爲什麼呢?因爲他對佛教一無所知,我若跟他講“這些在勝義中沒有、世俗中有”,他根本分不清何爲勝義、何爲世俗。在他的眼裏,佛陀連基本常識都不懂,這樣的智慧淺薄無比,甚至連他身邊的老師、同學都不如。
其實,一個人若想觀察他人如何,自己至少應具備一定的智慧。否則,“愛觀察之尋思者,悉地距己萬裏遙”,自己的小聰明,只會成爲危害自己的因,就像我們藏地有些人愛耍弄刀槍,他們自以爲這是一門學問,卻忽略了武器在傷人的同時,也很容易反噬自己。貢唐江博陽就曾說過:“具雙刃之慧劍,若是過分揮舞,有斷自頭之險。”所以,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本來是對自己有利,但若沒有用得恰如其分,到頭來也可能害了自己。
總而言之,在座的各位老師、學生,對于以上介紹的空性意義,去學習、實修是相當重要的!
3、佛教可解除我們的痛苦
當然,印度聖境內釋迦牟尼佛及其追隨者所傳下來的教典,以及藏地雪域薩迦、格魯、甯瑪、噶舉等各派大德所撰著的論著,可以說浩如煙海、堆積如山。在當今五濁橫行的末法時代,我們利用短短的一生,想圓滿學完這一切經論,真可謂難如登天。但即便如此,若能盡量抽出時間,學一些讓自己臨死時不會後悔的善說,這也非常有必要。
對你們在家男女來說,真正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如今不管是外在的環境、還是內在的身心,所帶來的痛苦經常此起彼伏。誠如聖天論師所言:“勝者爲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有權勢地位的富人,內心時時被憂苦所擾;缺衣少食的農民、牧民,身體常常要飽受苦楚。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不爲痛苦所惱的,一個也沒有。智者根登群培也說過:“高官心裏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
既然機會如此難得,你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總體上修…
《佛教文化的價值觀——青海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