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趣證叁乘果。

  按《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載,守戒有十種利益:

  (一) 攝僧故(令僧團和合);

  (二) 極攝故(令接引僧衆);

  (叁) 製伏高心人故(令調伏惡人);

  (四) 已調伏者攝受故(令慚愧者能安樂);

  (五) 不信者生信故(令不信者生信);

  (六) 已信者增進故(令已信者更加精進修行);

  (七) 爲法久住故(令正法久住);

  (八) 廣顯梵行故(令清淨心不退失);

  (九) 遮今世惱漏故(沒有現世的煩惱);

  (十) 後世漏不生故(沒有未來的煩悶)。

  持戒令不作惡,得自然清涼,俯仰無愧天地,非但自利,且能利他。

  (四)受戒前先忏悔

  古人說:「人誰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作惡後能忏悔是健人,慚愧藥最能殺罪毒,若能以清淨的歡喜心,在大衆面前,承認自己錯處,發露說出來,並起誓以後定當嚴加防守,保護自心,不再重犯,罪便滅了。

  求受五戒時,維那師爲求戒者請和尚出堂,戒子頂禮叁拜一問訊後,和尚上香迎請叁寶,證明受戒。接著和尚會爲戒子開導,並要戒子隨著和尚誠心忏悔說:「弟子某甲,從于無始,以至今生,毀破叁寶,作一闡提,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汙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于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忏悔,惟願叁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諸惡消滅,叁障蠲除,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叁十九)

  (五)受戒程序

  受戒之過程,可分爲六個步驟。(1)問遮難,(2)受叁皈,(3)宣戒相,(4)披禮忏衣,(5)發願,(6)勸囑。

  (1) 問遮難

  何謂遮難?遮,是製止;難,是本質上的惡,製止本質上的惡稱爲遮難。

  求戒者忏悔後,和尚會依《善生經》先問七種遮難,方能授戒,其中有沒有犯,要老實答複,不可隱藏。和尚問:

  第一,汝曾否盜現前僧物?(答:否。)

  第二,汝曾于六親男女中行淫否?(答:否。)

  第叁,汝曾汙破僧尼梵行否?(答:否。)

  第四,汝曾于父有病時,舍去不顧否?(答:否。)

  第五,汝曾于母有病時,舍去不顧否?(答:否。)

  第六,汝曾于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否?(答:否。)

  第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衆生否?(答:否。)

  (2)受叁皈

  問完遮難後,授叁皈依(受戒前一定要重受叁皈),程序如受叁皈時一樣。

  (3)宣戒相

  叁皈後,宣戒相,求戒者要答和尚的問題。(前面說過,因爲《大智度論》說的「五戒分受」,演變爲後來的「分受分戒」,即不能受五戒者,可選擇受一種戒、兩種戒、叁種戒或是四種戒,但受足五戒才能稱滿分優婆塞。)《大智度論》「五戒分受」

  和尚宣戒相後,接著問五事,求戒者必須依和尚所說一一回答。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第叁,不邪淫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和尚再問,第一不殺生,乃至第五不飲酒,是滿分優婆(塞、夷)戒,汝于中一一戒能持否?(戒子必須回答:能依教奉行。)

  (4)披禮忏衣

  和尚宣戒相後,引禮師手捧禮忏衣,交給和尚,和尚教戒子展開披著,口中教授誦偈雲:「善哉解脫服,盋咤禮忏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禮忏衣又稱缦衣、搭衣。其披法爲:

  (一) 雙手持衣,以兩手之中指、食指壓住外邊;

  (二) 將搭時,左手拿住衣頭,右手拿住衣尾;

  (叁) 將衣抛在左肩,以左手之小指、中指、食指壓住,右手拿住衣背;

  (四) 將左手所執之衣,向頭後右手傳抛;

  (五) 用左手執勾,右手執環;

  (六) 左手執衣勾與衣環,右肩披露之,右手拈住袍袖;

  (七) 右手將衣環套在扣上;

  (八) 勾環既套上,將右手拿住左膀之衣,一折之,遞在膀上。

  (5)發願

  經雲:「有行無願行必孤,有願無行行必虛,行願相資,妙果可會。」故受戒後,必須發願。和尚教發願雲:「持戒如不發願,得少許福田,此謂行願相資,方成妙用。若修福業而無願者,譬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煅,終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叁皈五戒畢,當教發願,汝應至心合掌,隨我言詞,對十方叁寶,發其誓願。」

  和尚說一句,戒子重複說一句:「我某甲至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叁途八難,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衆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悟無生忍,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親觐彌陀,永斷生死。」(未完待續)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四十)

  (6)勸囑

  接著,和尚鳴尺雲:「善男子,發願既畢,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當谛聽。《善生經》雲,若人受叁皈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校量功德經》雲,四大洲中,滿二乘果,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叁寶勝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應當珍敬守護。所言護者,如人一目,如王護獨子,如渡護浮囊,如敵護城郭。若于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進余戒,更不能生長善法。佛法戒海,雖然廣大,普攝一切衆生,唯不攝破戒之人。猶若死屍,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負優婆塞優婆夷之名行,宜當遵調禦師之製言。汝能如是守護奉行否?」求戒者應答:「依教奉行」。

  然後,和尚鳴尺一下,合掌雲:「授戒圓滿,大衆同音,念佛回向。」

  (六)卸戒

  《薩婆多論》雲,若受齋戒後,遇惡因緣,而逼于要犯戒,那麼,就甯可舍戒也不犯戒。若欲舍戒時,隨便找一人即可以舍,不必一定要找出家人。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便不能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便不能受出家十戒,乃至具足戒。所謂四重戒,是盜滿五錢、非處行淫、殺人、自稱得聖,以上隨便犯一戒,即名犯重。犯了重戒,在戒律中沒有忏悔法,要依方等大乘經等,方可開受忏法。故受戒前戒師要展轉詢問,曾經是否犯四重罪。

  爲甚麼受戒時,要在出家人前才能成受,舍時隨便在一俗人前便可舍呢?原因是受戒似登山采寶,所以稍難,舍戒則似下阪棄珠,所以甚易。如求生則難,求死極易的道理一樣。

  《四分律》雲:「舍時應雲,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爲優婆(塞、夷),今對大德舍卻,作在家白衣,若好心發時,欲更受戒,應先忏前罪,後受亦得。」

  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易失人身。六道中,惟有人道能得戒。天人雖然積累很多善事,但生天後貪著樂欲,善心力弱,故不得戒;餓鬼以饑渴苦,身心終日被燒焦,亦不能得戒;地獄衆生受種種楚毒,無量苦惱,更無緣得戒;畜生以業障故,無所曉知,不知戒法,雖然有經說龍以善心受八齋戒法,但因業障故,一日一夜的善心功德,不得齋法。而人道中,以四天下來說,只有南閻浮提洲、西瞿耶尼、東弗婆提的人才能得戒。如西洲瞿耶尼,是佛遣賓頭盧往那裏大作佛事,才有佛法,有四部衆;東方的弗婆提,有比丘在作佛事,亦有四部衆;但北洲的郁單越,以生到該洲的人愚癡故、福報障故,不受聖法,更不得戒。而叁洲人中有四種,一男二女叁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男、女二種得戒,黃門、二根不得戒。但男、女人中,若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汙比丘尼、作盜賊等斷善根的惡人,一概都不能得戒。

  叁洲之人,雖然可以受戒,但凡人都是惡多善少,一日之中,惡的念頭百千回轉,但善念卻無幾,故受戒後,應以勇猛心自誓決斷,方能得戒。

  不受戒便永遠不能得戒,故別隨便卸戒。

  (七)卸戒果報

  《灌頂經》中,佛對梵志說:「以前在波羅柰大國,有一位大富的婆羅門長者,名叫執持,不信奉叁寶,只信奉九十五種外道求福保佑。有一天,執持長者聽說國中賢能的長者輩,因爲信奉佛法僧,而能得到富貴安樂,更能度脫生老病死,令今世後世不入叁惡道中,得無窮的利益。執持心想,既然信奉叁寶有這麼多的好處,不如舍棄現在供奉的外道,我也奉敬叁寶。于是來到世尊面前求皈依,世尊授他叁皈五戒法後,作禮而去。後來,執持到其他國家,看見那裏的人殺生、偷盜,習以爲常,于是被境所染,持戒的心沒有了,看見漂亮的女人便貪戀愛慕,看見人的好惡便評論,看見人飲酒又跟著一齊飲,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的心意,更後悔接受佛陀的叁皈五戒重誓之法,于是又來到佛所求卸戒,佛默然不應。不料,話還未說完,執持的口中有鬼神出現,有的手持鐵椎拍他的頭,有的脫去他的衣服,有的以鐵鈎在他的口中曳取他的舌頭,有的淫女鬼神,以刀割他的陰道,又有的鬼神以烊銅倒入他的口中,前後左右都有很多鬼神來分裂他的身體,及取他的血來噉食,又見有火來燒他的身體。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四十一)

  這時,執持長者感到非常恐怖,面如土色,動彈不得,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感到無救無歸之際,世尊慈悲哀憫,問他爲甚麼會這樣呢?此時,執持也不能說話,唯有舉起雙手向佛哀求,悔惡歸善。佛便以威神之力救度這位執持長者。那時,所有的鬼神,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全部都停下來,站在一面,…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