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的谷稼,令当地居民懊恼非常,居民齐来向佛求助,世尊欲彰显善来之德,于是派善来往调伏毒龙,善来没多久便把毒龙降伏,并为龙授三皈五戒。佛告诉诸比丘,我的声闻弟子中,降伏毒龙,善来第一。那时,失收摩罗山远近的人,皆大欢喜,都各持香花来供养佛。佛对大家说:「这毒龙不是我降伏的,是浮图之子善来比丘降伏的,并已为龙授三皈五戒,大家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担心了。」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是浮图的好朋友,为了避开毒龙,宁愿逃往他方,如今毒龙改过,可以还乡,非常高兴,为报答善来降龙之恩,婆罗门以最好的饮食供养善来,又为了使善来快于消化,在浆中放了少许象饮的酒,善来不知,饮浆后醉卧地上呕吐,有小虾蟆食其吐物,令比丘威仪尽失。世尊以佛眼观见一切,便以草盖善来身上,不令人见。然后对诸比丘说:「你们来看,善来在江猪山能降伏庵婆毒龙,但如今连一只小蟹都不能调伏,由此可知,饮酒可令失去一切。」世尊说毕,即以佛手摩善来顶,善来清醒后,便随佛返逝多林。佛即为大家说饮酒之过,赞叹持戒,并制戒若比丘、比丘尼饮酒,波逸底迦罪。
诸比丘问佛,善来比丘先前曾作何业,而生富贵家?后来又为何遭受贫苦而变为乞丐,改名恶来,被同伴弃在粪堆呢?又以何因缘得遇佛而证果呢?
佛告诸比丘,过去无佛出世时,有独觉出现世间,对众生心怀哀愍,但口不说法。那时有一长者,在花园中玩耍,见独觉身穿破衣,入到园中向他乞食,长者即生起瞋恚心,着仆人赶他出去,仆人于心不忍,长者便亲自用手扼着尊者的颈,唤他恶来,并把他推到粪堆,独觉尊者怕他得到恶报,立即施展神力,在空中作十八变,长者见独觉尊者神通变幻,知非凡人,立即跪下向尊者忏罪,并预备种种美好饮食及花香供养,忏除恶业后并发弘誓愿,愿以所供养的善根,于未来世生大富之家,得承事胜上导师,开悟解脱门。当时之长者便是现在的善来,因为恼害独觉的缘故,五百生中常为乞丐,被人呼为恶来,被同伴弃于粪堆,但由于往昔供养独觉及发大愿力,故生在大富家,随佛出家,成阿罗汉。佛对诸比丘说:「自所作业,还须自受,果报不亡,是故汝等当修善行,勿作恶业,应如是学。」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六)
(4)不饮酒戒十义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载,不饮酒戒有十种意义。
一行不善法
酒后令人胆大、闯祸,做种种平时不敢做之恶事,或打骂人,或自身祼露,或非礼他人等,作种种不善法。
二失善行故
由于酒醉放逸的缘故,令应生的善不生,已生的善毁灭,令亲戚朋友疏远,贤善弃离。
三损害故
饮酒之人能损现世的依正报,能令现世的财物耗尽。因为酒醉的人不能控制自心,无节制是众病之门,斗诤之本。又因酒后作无耻裸露,令丑态百出,身体无力,面色难看,丑名恶声远播,不受人尊敬。酒后更会把隐藏心里之事,尽向人说,破坏人际关系。
四失礼仪故
酒醉之人,不敬佛法僧,不敬父母尊长,因醉后精神恍惚,神智不清,分不出是非。
五破净戒故
酒醉之人,因缺乏理智,容易造十恶业,容易失一切戒品。
六失定慧故
饮酒乱心,烦恼生起,覆没智慧,令修行得来的般若智慧顿然消失。
七开过患门故
酒醉引起一切众多的烦恼业,不应瞋而瞋,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状态疯颠。
八种痴狂因故
酒醉令人狂愚,种痴狂的因。
九障圣道故
酒醉令障碍修道,远离涅槃。如伏龙比丘,醉倒伏在地上呕吐,虾蟆在口边食吐。佛言,此人能伏毒龙,如今却不能伏虾蟆。
十堕恶道故
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若得为人,生在狂族之中。饮酒有这么多的过失,虽然名饮酒,实在是饮死毒。醉酒后,胡言乱语,令人讨厌,夺诸善功德,是故智者不饮酒。
(5)六种饮酒轻重罪
以下是僧伽饮酒的六种轻重罪。
(一) 若有酒色、酒气、酒味,饮醉,得波逸提罪;若不醉,得三恶作罪(三恶作是身口意三恶业);
(二) 若有酒色、酒气,没有酒味,醉的波逸提,若不醉得二恶作罪;
(三) 若有酒色,但无酒气、酒味,醉的波逸提,不醉得一恶作罪;
(四) 若食能令人醉的茎叶、花果等酒糟,醉的得单堕罪,若不醉得恶作罪;
(五) 以前有饮酒习惯,戒掉又再饮,饮后又心生后悔,得轻罪;
(六) 逢场作庆时,因贪杯而饮,饮后生悔,轻罪。
(6)酒罪次第
(一) 初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犯酒戒最初的罪是酿酒家,将堕酒河地狱。)
(二) 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其次是买卖酒的罪,将堕酒池地狱。)
(三) 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饮酒的人,将堕灌口地狱)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七)
(7) 饮酒十过
佛说饮酒有十过。
(一) 颜色恶;(二) 少力;(三) 眼视不明;(四) 现瞋恚相;(五) 损坏财产;(六) 疾病加剧;(七) 斗讼增加;(八) 恶名流布;(九) 智慧减少;(十) 死堕三恶道。
(8)五种开缘无罪饮酒
(一) 若因应酬而饮酒,没有饮醉,如末利夫人,不犯;
(二) 若为救众生命而必须饮酒,不犯;
(三) 若是为医病,药方内必须含酒,或以酒涂身,不犯;(但要出自医生处方)
(四) 若饮熟酒,不犯;
(五) 若饮醋时有酒色,但饮不醉人,不犯。
(9)对治饮酒之法
凡修行人,应给众生做榜样,教众生行正道,才能利他自利,若自己酩酊大醉,丑态百出,何堪称为佛弟子呢?故欲饮酒时,应作如是想。
欲饮酒时,想我应教授众生一切世智,令识尊卑礼仪及修行孝义等,令众生深信三宝,修行敬养三宝等事,令众生明白善恶的果报,避罪修福,令众生知道出世的善业,修出离行,令大家知道佛果的神力,解脱的不可思议,令大家对佛法生起欣羡,知法界的法门是真俗平等无碍,但如我破戒品,威仪尽失,如何能令众生入信呢?非但污如来名,且结大罪。
况且酒乃穿肠之物,饮酒等于慢性自杀,若以酒解愁,非但不能解,更因酒醉闯祸而更愁,所谓酒入愁肠愁更愁,是故不应饮酒。
( 己)分受分持
很多人怕犯戒,皈依后而不敢受戒,或只受一分戒。其实,不持戒永远只是凡夫,不能臻入圣贤之境,而且,虽然不受戒,但犯了五戒还是要受果报的,绝不会因为没受戒而可以不受苦报,没这回事。是故我佛世尊大慈大悲,制定五戒,提醒大家自我提高警醒,不能毁犯五戒,否则便失人身,堕三恶道,受无边苦。
然,五戒是否需要全受,或分受分持?所谓分受分持,即不全受五戒,只拣取其中来受。如只受一戒,称为一分,若受二、三戒,称为少分,四戒为多分,五戒全受,称为满分戒。此话题一直颇受诤议。《十住心论》卷二说明五戒之相,并讨论此五戒是否可以「分受分持」。主张五戒要全受的人,提出《萨婆多部》及引证《俱舍论》之说,应全受。而主张「分受分持」的人,则引《大智度论》之说:「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故有人主张于五戒中,欲受何分,可以随意受持,不一定要五戒全受。
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中,优波离问佛:「如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二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经说,少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塞,此义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也。优波离复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如是受不?答曰,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
从以上经文看,五戒必须全受。所谓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是只得一戒功德,四戒的功德没有了。是故《大智度论》所言五戒分受,大概亦是此意。经中不但说五戒必须全受,更不能受一天、两天或是十五天,要尽形寿一生一世受持。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八)
(三)为甚么要受五戒
戒,分上中下三品,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
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足戒亦各三品,结果都是一样。
染习佛法,必须按次第。戒,亦必须按次第而受,先受五戒,后受十戒,乃至具足戒。
先受五戒,是调伏自心,让信乐心渐渐增加,才受十戒。受十戒后,善根转深了,才受具足戒。这样渐渐深入,才得坚固,才不会退败。若不受五戒及十戒,立即受具戒,非但失次第,又破威仪。何况,有些上根众生,受了五戒立即可以得道果,亦有众生,受十戒而得道果,故要按次第。
佛说受戒为甚么要按次第呢?譬如,有比丘欲舍戒,自言说:「我是沙弥,非比丘。」即失去具足戒,但虽失具足戒,而沙弥十戒及居士五戒尚在。若比丘说:「我是优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而五戒仍在。若比丘说:「在家、出家一切戒尽舍,我是皈依的优婆塞。」三种戒实时顿失,但仍不失三皈戒。
三皈、五戒、十善,是生人天之通途,亦是学佛的基本柱石。受持三皈五戒后,再修四谛是声闻乘,十二缘起是缘觉乘,世尊亦是悟此真理而开悟的。六度四摄是菩萨道,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是大乘佛道。故欲成佛道,先受三皈五戒。
凡欲受戒,戒师会先为说法,开导心怀,令对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誓救一切众生,令离五…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