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佛子罗云,年幼不知慎口,有人来问世尊在不,戏言说不在;若佛不在时,戏言说佛在。有人把此事告诉佛陀,佛唤罗云取水洗足,洗足后,命罗云将盆反转覆放,再以水注入盆中。佛问罗云,水入盆不?答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故不应妄语。
七坏法行故
呵多比丘犯戒,虽受法施教化,最终亦因妄语而死入地狱。
八幽灵弃故
妄语之人,诸天鬼神都见到他,但都舍弃他而不保护他,故要持戒。
九开过门故
所有杀盗等罪恶,都是因妄语而助成的,故要持戒。
十具遮性故
为护戒故,宁舍身命,终不毁犯。《菩提资粮论》偈云,如因为说实语死而退失转轮王,或诸天王的地位,都无怨而实语。因比较起来,妄语会无限期堕到地狱,损失更大,故宁死不妄语。
小妄语虽然罪轻,习久则重,重能失菩提心,故亦不能犯。
(3)僧伽四种妄语轻重罪
除以上十种妄语外,《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载有下列四种妄语之轻重罪。
(一) 由妄语而得圣名。是指因为造了这妄语,而得到名闻利养,却心无惭愧,并且常行不息,重罪;
(二) 得世名利,广多无量。是指得到世间名利后,贪而不足,继续作广大无量的妄语,重罪;
(三) 率尔诳他,于己无益。是指率领众人,互相妄语,如甲说乙是圣人,乙又说甲是圣人,这样互相标榜宣传,祈求名利供养,重罪;
(四) 视避免苦诳他等。是指为避免怨憎会苦而说妄语,属轻罪。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三)
(4)居士十种妄语轻重罪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举出十种优婆塞妄语的轻重罪。
(一) 佛说,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犯者中悔罪;
(二) 若有居士,不识圣法,而说:「我是罗汉向」,犯不可悔罪;
(三) 若居士对人说,我是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已证得四禅八定,并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说我可把诸天鬼神都请来,与我谈话。说这些妄语的人,皆犯不可悔罪。
(四) 若本来想说阿罗汉,却误说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犯。
(五) 若有人问居士,你是否得道呢?若居士默认,中可悔。
(六) 若居士对人说,我能请旋风土鬼来我这里,中可悔。
(七) 若居士闻而说不闻,见而说不见,有而说无,无而说有,是可悔罪。
(八) 若发心妄语,但最终没说出来,犯下可悔。
(九) 已说妄语,但言不尽意,犯中可悔。
(十) 若居士向人说,我已得道,犯不可悔。若对人说我已成佛,是中悔罪,因人不会相信。
(5)僧俗四种妄语重罪
以下四种僧俗分别妄语的重罪
(一) 众生分别者,是指所说的妄语,能令众生断善根,得邪见及深烦恼,是重罪;
(二) 事分别者,是指说人过,及说僧过,重罪;
(三) 时分别者,出家人妄语重罪;
(四) 五众分别者,五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比丘及比丘尼等大僧,犯妄语是波罗夷或僧伽婆尸沙重罪。僧中妄语,未证言证是极重罪。
(6)妄语三种果报
《十地经》云,妄语之罪,死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多被诽谤,二常被多人欺诳。《大智度论》说,妄语有十罪。
(一) 口气嗅;
(二) 善神远离,非人(鬼神)得便;
(三) 虽有实语,人不信受;
(四) 智人谋议,常不参预;
(五) 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
(六) 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
(七) 常多忧愁;
(八) 种诽谤业因缘;
(九) 身坏命终,当堕地狱;
(十) 若生为人,常被诽谤。
(7)四种开缘无罪妄语
以下四种是无罪之方便妄语。
(一) 菩萨为救护众生而作妄语,譬如菩萨见有贼人要杀某人,问可见某人,菩萨作方便妄语说不见,无犯,且有功德;
(二) 菩萨在多人面前,不说破坏大家感情及关系之实语,此隐恶扬善法,是方便妄语,无犯;
(三) 在他人极恼时,菩萨不做恼乱他心之事,故覆藏真相,无犯;
(四) 心狂乱时,而胡乱妄语,实不知自己在说甚么,无犯。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四)
不妄语,是不说不真实的虚妄假话,我们非但不能说假话骗人,更要以语言赞叹他人、鼓励他人,令他欢喜。这样,我们亦能获得别人的赞叹及美好声誉。菩萨亦不说令人瞋恨、不喜闻、心执恼之话。菩萨只常说美妙悦耳语,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及他心欢喜的敬信语。
在家居士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随便批评出家人,更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把不真实的话传播,非但诋毁该僧人,更是诋毁三宝,令信未深的人不敢进步,未信者却步。未有真凭实据之前,毁人清誉,谤人犯戒,其实自己先犯了无根的谤人妄语罪,谤罪越重,自受之果报就更重。何谓无根谤人罪呢?即是由该事所引发的见、闻、疑。就算真有其事,亦应隐恶扬善,回向他改过。所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何况讥毁的是出家人?更不应该。要缚地凡夫出家后马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绝不容易办到,故菩提路上要互相扶助、鼓励、包容、赞叹,是为报佛恩。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孤贫,曾入皇觉寺为僧,得江山后,对佛教颇为保护。帝曾敕礼部出示榜文,昭告天下,其中有云:「僧有妻者,许诸人捶辱之。凡轻慢佛教,骂詈僧侣者,处罚。」朱元璋一面不许任意出家,凡欲为僧必须先考试,合格后才给与度牒;一面不许任何人士,随意毁詈僧团,谩骂僧侣。如此榜文,戒淫、戒妄语、戒恶口,三应俱全。
(戊)不饮酒戒
(1) 酒精害人
常听人说要戒毒、戒赌、戒酒、戒烟。可想而知,上述四害虽是个人问题,但影响整个社会及家庭。特别是酒,能令人乱性,令行为放逸狂妄,令人做错事、说错话、胡乱打人,甚至杀人放火、亡国破家等一切恶行。醉酒驾驶,更会引发车祸,累己累人,故法律禁止酒后驾驶,违者除被政府扣分罚款外,并可能被停用驾驶执照。
据2007年报章记载,英国人酗酒严重,每一百名初生婴儿就有一名因母亲怀孕时酗酒而罹患「胎儿酒精综合症」,其病征是身体出现弱视、过分矮瘦、心脏有缺陷、骨骼畸形、智障等问题,患上此症的八岁儿童,外表看来像个老头儿。
怀胎喝酒不但影响婴儿健康,对自身亦非常不利,每年因酗酒而引致其他疾病或死亡的人,有上升之势。酒精引发肝病、胃病、肺病、精神病等情况,日趋严重。
(2)饮酒令五戒齐破
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是实戒,第五戒是遮戒。遮是制止的意思,是轻罪的禁戒。虽然饮酒是轻罪,却是犯罪之根本,能令人做五逆罪。(小乘五逆是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大乘五逆是:(一)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二)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三)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四)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五)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饮酒除能令犯五逆罪外,更能令杀盗淫妄四罪一并而发。
《报恩经》卷六说,有一居士,酒后见邻家的鸡走入来,把鸡杀掉来吃,不久邻家有妇人来,问见鸡否?居士妄语说不见,接着见妇人美艳,邪淫心起,把妇人奸污了。居士因为饮酒而连犯杀、盗、淫、妄语四戒。
佛戒非但不能饮酒,买卖酒都不可以。菩萨酤酒犯重罪;声闻人酤酒则为轻微之恶作罪。
其实,除酒以外,一切能麻醉神经、损害健康的毒品都应远离,戒酒能令智慧生起,身体健康。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五)
佛制不饮酒戒因缘
《毘奈耶‧饮酒学处》卷四十二载,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名曰浮图,家财大富,娶妻不久诞生一女,容貌端正,人见人爱。女儿长大后,嫁给一孤独长者之儿子为妻,诞下一子,合家欢喜,给儿子取名「善来」。但因此子福薄,出生不久,家庭破产,父母不久亦双继逝世,善来沦为乞丐,讨饭过活。此时,乡中父老亲属,认为此子不祥,于是为他改名「恶来」。以后,恶来便混在乞丐中度日。其父生前好友,见善来潦倒,送他一文钱,着他离开室罗伐城,此事给其姐知道,恻隐心起,命人送金钱衣物,不料又被盗贼偷去。某日,有长者供佛,众乞丐在长者门前等候拾遗食,长者因为知道佛僧快来,于是驱逐贫人离开。贫人认为,长者以前是非常慈悲的,是次反常态度是受恶来福薄所累,于是合力把恶来揪打,推向粪堆,可怜的恶来便在粪坑边啼泣而睡。又某日,长者供佛,善来亦夹杂乞丐中,往长者家乞食,世尊大悲故,命阿难陀留半食给善来,不料,因善来福薄,阿难陀竟忘记留饭,世尊早已预知将有此事发生,故预留自己半分给善来,善来饭后不禁感激流泪,世尊怜悯故,教他买青莲花供佛及僧。善来见青莲花开,忽然通达宿世之事,想起前身曾在诸佛处修青处观,于是多生前之影像现前,世尊开始为他演说法要,是时善来即获初果,后随佛出家,发大勇猛坚固心,不久便断惑而证阿罗汉果。
此时,不敬信的人生嫌议说:「沙门乔答摩(世尊未成佛前的名字),把世间贫贱愚痴的人,亦度出家做他的走使。」世尊听闻之后,心想:「我的大弟子德胜妙高,大众无知而轻忽,无故毁谤而自招罪业,为了不让大家造业,要让他们知道,得道不在乎地位及财富,只要发大心,证悟解脱,即可成办。」刚巧那年,失收摩罗山有一毒龙,住在庵婆林里,常毁坏山边所…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