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二十八)

  (2)佛制淫戒之初始

  据《有部毘奈耶》卷一载,世尊证觉后,十二年中诸声闻弟子没有过失。在第十三年时,有名苏阵那的人,富可敌国,娶邻族女为妻,因为敬信三宝,追随佛陀受持三皈后,严持五戒,最后随佛出家修行。那年,正值天旱,化缘不易,苏阵那便与诸比丘回到家乡,对乡人大力赞扬三宝,宣扬供养三宝功德,亲族于是每日以上妙饮食施给众僧。老夫人知道儿子回来后,便命新妇打扮漂亮,一齐往兰若见苏阵那,老母对苏阵那说希望他能与妻子交好,以留下种子。当时,因佛陀未制淫戒,没有欲过,且少妇冶艳动人,比丘不禁情生染着,难禁欲火烧心,其母见状,即牵二人手向隐蔽的地方,脱去法服,作不净行。之后,苏阵那听闻佛陀说法,对于所作的不净行,很是后悔。世尊知此事后,召集众比丘,明知故问苏阵那,苏阵那不敢隐瞒,说出真相。世尊严加呵斥,对苏阵那说:「你之不净行,非是出家人所应作,我常说要离贪瞋痴,要求心慧解脱,你们都是因此微妙法而求出家的,为何复作此可恶事呢?痴人,宁以男根置于猛害毒蛇口中,不安女根中。」世尊又以种种方便,说厌污事,佛呵责苏阵那后,复为声闻弟子制淫戒,犯者波罗夷罪。此淫戒遂成为佛教教团中最初之制禁。

  (3)淫戒十义

  佛制淫戒有十种意义:

  一业道重故

  淫欲障碍道业,有此重愆,不堪入道。

  二系缚深故

  淫欲把修行人系缚在生死狱中,淫心虽无损于其他众生,但因心被系缚,故为大罪。

  三生死本故

  由于贪染淫荡,致令生死轮回,长期在欲海爱河中漂溺,无法抵岸。

    四坏功德故

  《僧祇律》说,最可怕者无过于女人,男人败正毁德,都由女人而来,小乘人常因染欲而令犯戒,破坏功德。

  五坏世间故

  《正法念处经》亦云,世间男人得苦,大都由女人而来。少年或中年人之善根被毁灭,都因女人,女人更能把天人缚至三恶道。

  六乱静心故

  坐禅之人,若欲火喧心,失禅失念,欲海波浪,能破乱定水。

  七入魔网故

  经云,此五欲者,是众魔境界。损害众生乃魔王的意愿,女人如魔网,如刀头蜜,贪毒花色的人,以舌舐刀头,自夺其命。

  八失神通故

  女人能令行者失神通。如五百仙人,以神通在空中飞行时,听闻紧陀罗女歌声,心旌摇动,神通立失,一齐失足坠到地上。又如独角仙人,修得五神通,能飞身在岩岫之间,后来遇上淫女扇陀,被美色所乱,被淫女骑在颈上,返回城中。

  九障涅槃故

  律中说比丘初犯淫欲戒,已令今世不得涅槃。

  十障菩提故

  经云,五欲是障道法,能障人生天,何况无上道?因此,对付这无量过失,必须制戒禁止。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

  世人如触犯法律,被关进牢狱,虽桎梏枷锁羁身,但仍有脱囚之日,但女色之枷锁,被系以后,便难以脱身。

  《萨婆多论》中,佛陀把女人与毒蛇作了比较,证明女人比毒蛇祸害更大。并以此劝喻出家人,宁愿以身给毒蛇咬,都不犯女人。论中举出蛇有三事可以害人:

  (一) 见人即害;

  (二) 因碰触而害人;

  (三) 因咬而害人。

  以此对比,女人亦有三害,而且比蛇更厉害。

  (一)若见女人而发欲想,那怕只是想想,都会灭人善法;

  (二)若碰触女人身,即犯中等罪而灭善法;

  (三)若进一步与女人共交,则犯重罪而灭善法。

  论中又说女人七害,比毒蛇之害更甚:

  (一)若被毒蛇咬,只害此身,若为女人害,可以祸害无数人身;

  (二)若被毒蛇所害,害处不一定严重,但若为女人所害,则害善法身,那便严重;

  (三)若被毒蛇所害,只害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但若被女人所害,意识亦被害,即六识被害;

  (四)若为毒蛇所害,不影响在僧团之生活,但若为女人所害,就会被逐出僧团,不能与僧同住;

  (五)若为毒蛇所害,死后可生天,若生人中,会值遇贤圣,若为女人所害,则死堕三恶道,求出无期;

  (六)若为毒蛇所害,可得四沙门果,但若为女人所害,则有亏于八正道,败坏佛门;

  (七)若为毒蛇所害,别人会慈悲救护,若为女人所害,大众会弃舍及唾骂。

  基于上述多种原因,故佛说:「出家之人,宁以身供毒蛇口中,都不以此身碰触女人身。」

  (8)犯淫戒五损

  犯淫戒得以下五种损害:

  (一) 如欲火烧天祠;

  (二) 坏自身及他人梵行;

  (三) 恶事显彰,受多人毁谤;

  (四) 恶名流布,受人鄙视;

  (五) 坏他信,他人对自己失去信心。

  (9)犯淫戒果报

  优婆塞犯邪淫得三种果报。

  (一) 异熟果,堕三恶趣中受无量剧苦。

  (二) 等流果,于人中受二妻互相嫉妒而争吵,及妻不贞良。

  (三) 增上果,于人中之一切外物,多有怨竞。

  依《优婆塞戒经》云,乐于邪淫之人,得不到众生信任,作事妄语在先,令人见之生疑,时常受苦恼缠扰,心常散乱,不能修善,财物不保,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身坏命终后,处于地狱受长时苦。再得人身,恶色恶力,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及自家眷属。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一)

  (10)三种开缘无罪淫

  虽然行淫可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开缘而不得罪。

  (一) 行淫欲时,心不受乐,即不犯罪。相反,若心受乐则犯。

  (二) 睡眠时为他所淫,毕竟不觉,不犯。

  (三) 睡眠时为他所淫,觉已,但不受乐,不犯。若受乐则成犯。

  (11)对治淫欲

  对治淫欲,可常作不净观或白骨观,观想那些纵然美若天仙的女人,但当年老色衰时,牙齿缺落,头发皓白,身体垢秽,皮松面皱,脊偻呻吟,扶拐杖而行,身患重病时,卧在床上,大小便失禁,不能起立;美女外表虽然漂亮,但内在的肠胃肉血,污秽不净,死后血肉殆尽,骸骨相连,臭秽不堪,最后形骨消灭于尘泥中。

  对治欲淫,佛亦说可作圆满九想,胀想、脓烂想、异赤想、青瘀想、啄噉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一切世间不可保想,常自警惕,淫欲实无可乐。

  是故欲断邪淫,心、身不造淫欲,手不自淫,眼不视淫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说淫话,鼻不嗅淫香,舌不触淫舌,如此名为具足智慧行八正路。清净不淫之身心,如莲花不着尘垢,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无上大道,如此道法,皆从不淫清净而得。

  《梵网经》云:「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佛教五戒中之不邪淫戒,倘人人遵守,可以谛造和乐家庭,守礼社会。

  (丁)不妄语戒

  (1)妄语充斥世间

  不妄语戒是五戒、八戒、十戒之一,此戒虽排序第四,但以今天谎话纵横满布来说,提倡此戒,绝对必要。  

  妄语,分有身妄语、心妄语及口妄语。

  身妄语者,若有人问谁人得罗汉果,请起来着脱僧伽梨(僧人大衣),有非罗汉听闻即起身着脱。这非罗汉虽然没说话,但已犯身妄语罪。尚有其他以打手势、肯首、书写、发电邮等方式传达妄语,都属身妄语。心妄语者,是以虚诳心行妄语,如教使人、默认、暗示等行妄语业,都属心妄语。口妄语是以口业作出妄语,计有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等多种。无论身口意妄语,都是以欺人为目的,获罪轻重,需视实际情况而定。

  妄语分有轻重,在佛教来说,出家人未证得圣果,便自认已证果,这是自欺;或对人说已证果,以颠倒法为佛法,以祈得到别人供养恭敬,是欺人。以此自欺欺人手法行妄语,不论是否达到目的,都属大妄语。如对理解能力极低的人,如聋人、痴人、听不明白的人、非人、畜生等,说自己已证圣果,不属重罪,因这种哑人指挥诳人,互不理解下之妄语,不构成严重后果。至于其他妄语,都属于小罪。

  依出家妄语戒而言,大妄语是波罗夷罪,小妄语是波逸提,在家居士大妄语戒是不可悔罪,小妄语属中悔罪,起心打妄语,是下悔罪。小妄语最难守护,人皆易犯,要把小妄语全部都断掉,只有证悟之阿罗汉才能办到。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三十二)

  为甚么要打妄语呢?若为自私自利而妄语,是从贪心而起。若为报复怨家而妄语,是从瞋心而起。若为怕失去心爱之人或物而妄语,是从痴起,勿论用心如何,都是旁门左道法。人若心地光明,行为正大,不欺暗室,无愧天地鬼神,便事无不可对人言,何须妄语?假若不欺骗人、没有不轨行为、不诈骗财色、不妖言惑众、不以术迷人,何须妄语?今人信息发达,通过传媒、报章、电视、电话、短讯、网络等,可以令全世界人听到骗人的话,看到骗人的广告,妄语的传播随着科技发达,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古人生活简单,物欲引诱不大,没现在那么多诈骗案,故以当时之社会问题而制定妄语戒,今天已不敷应用。

  (2)不妄语戒十义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举出十种不妄语戒之意义。

  一业道重故

  妄语是堕三恶趣之因,犯此重业,不能入道,故要戒。

  二非所应故

  世人诳惑尚不应该,何况入道之人,以诚实为要,故要戒。

  三闭善路故

  《大智度论》云,妄语之人自欺欺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不能接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能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是故不应妄语。

  四实语益故

  实语利益甚多,实语之利,自己先得,在家、出家二众持之,功德利益无穷。

  五易解脱故

  实语之人,心地端直,容易入道及得解脱,如稠密的树林,毕直的曳木容易冒出来。

  六法不入心故

  …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