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二十八)
(2)佛製淫戒之初始
據《有部毘奈耶》卷一載,世尊證覺後,十二年中諸聲聞弟子沒有過失。在第十叁年時,有名蘇陣那的人,富可敵國,娶鄰族女爲妻,因爲敬信叁寶,追隨佛陀受持叁皈後,嚴持五戒,最後隨佛出家修行。那年,正值天旱,化緣不易,蘇陣那便與諸比丘回到家鄉,對鄉人大力贊揚叁寶,宣揚供養叁寶功德,親族于是每日以上妙飲食施給衆僧。老夫人知道兒子回來後,便命新婦打扮漂亮,一齊往蘭若見蘇陣那,老母對蘇陣那說希望他能與妻子交好,以留下種子。當時,因佛陀未製淫戒,沒有欲過,且少婦冶豔動人,比丘不禁情生染著,難禁欲火燒心,其母見狀,即牽二人手向隱蔽的地方,脫去法服,作不淨行。之後,蘇陣那聽聞佛陀說法,對于所作的不淨行,很是後悔。世尊知此事後,召集衆比丘,明知故問蘇陣那,蘇陣那不敢隱瞞,說出真相。世尊嚴加呵斥,對蘇陣那說:「你之不淨行,非是出家人所應作,我常說要離貪瞋癡,要求心慧解脫,你們都是因此微妙法而求出家的,爲何複作此可惡事呢?癡人,甯以男根置于猛害毒蛇口中,不安女根中。」世尊又以種種方便,說厭汙事,佛呵責蘇陣那後,複爲聲聞弟子製淫戒,犯者波羅夷罪。此淫戒遂成爲佛教教團中最初之製禁。
(3)淫戒十義
佛製淫戒有十種意義:
一業道重故
淫欲障礙道業,有此重愆,不堪入道。
二系縛深故
淫欲把修行人系縛在生死獄中,淫心雖無損于其他衆生,但因心被系縛,故爲大罪。
叁生死本故
由于貪染淫蕩,致令生死輪回,長期在欲海愛河中漂溺,無法抵岸。
四壞功德故
《僧祇律》說,最可怕者無過于女人,男人敗正毀德,都由女人而來,小乘人常因染欲而令犯戒,破壞功德。
五壞世間故
《正法念處經》亦雲,世間男人得苦,大都由女人而來。少年或中年人之善根被毀滅,都因女人,女人更能把天人縛至叁惡道。
六亂靜心故
坐禅之人,若欲火喧心,失禅失念,欲海波浪,能破亂定水。
七入魔網故
經雲,此五欲者,是衆魔境界。損害衆生乃魔王的意願,女人如魔網,如刀頭蜜,貪毒花色的人,以舌舐刀頭,自奪其命。
八失神通故
女人能令行者失神通。如五百仙人,以神通在空中飛行時,聽聞緊陀羅女歌聲,心旌搖動,神通立失,一齊失足墜到地上。又如獨角仙人,修得五神通,能飛身在岩岫之間,後來遇上淫女扇陀,被美色所亂,被淫女騎在頸上,返回城中。
九障涅槃故
律中說比丘初犯淫欲戒,已令今世不得涅槃。
十障菩提故
經雲,五欲是障道法,能障人生天,何況無上道?因此,對付這無量過失,必須製戒禁止。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叁十)
世人如觸犯法律,被關進牢獄,雖桎梏枷鎖羁身,但仍有脫囚之日,但女色之枷鎖,被系以後,便難以脫身。
《薩婆多論》中,佛陀把女人與毒蛇作了比較,證明女人比毒蛇禍害更大。並以此勸喻出家人,甯願以身給毒蛇咬,都不犯女人。論中舉出蛇有叁事可以害人:
(一) 見人即害;
(二) 因碰觸而害人;
(叁) 因咬而害人。
以此對比,女人亦有叁害,而且比蛇更厲害。
(一)若見女人而發欲想,那怕只是想想,都會滅人善法;
(二)若碰觸女人身,即犯中等罪而滅善法;
(叁)若進一步與女人共交,則犯重罪而滅善法。
論中又說女人七害,比毒蛇之害更甚:
(一)若被毒蛇咬,只害此身,若爲女人害,可以禍害無數人身;
(二)若被毒蛇所害,害處不一定嚴重,但若爲女人所害,則害善法身,那便嚴重;
(叁)若被毒蛇所害,只害眼耳鼻舌身等五識,但若被女人所害,意識亦被害,即六識被害;
(四)若爲毒蛇所害,不影響在僧團之生活,但若爲女人所害,就會被逐出僧團,不能與僧同住;
(五)若爲毒蛇所害,死後可生天,若生人中,會值遇賢聖,若爲女人所害,則死墮叁惡道,求出無期;
(六)若爲毒蛇所害,可得四沙門果,但若爲女人所害,則有虧于八正道,敗壞佛門;
(七)若爲毒蛇所害,別人會慈悲救護,若爲女人所害,大衆會棄舍及唾罵。
基于上述多種原因,故佛說:「出家之人,甯以身供毒蛇口中,都不以此身碰觸女人身。」
(8)犯淫戒五損
犯淫戒得以下五種損害:
(一) 如欲火燒天祠;
(二) 壞自身及他人梵行;
(叁) 惡事顯彰,受多人毀謗;
(四) 惡名流布,受人鄙視;
(五) 壞他信,他人對自己失去信心。
(9)犯淫戒果報
優婆塞犯邪淫得叁種果報。
(一) 異熟果,墮叁惡趣中受無量劇苦。
(二) 等流果,于人中受二妻互相嫉妒而爭吵,及妻不貞良。
(叁) 增上果,于人中之一切外物,多有怨競。
依《優婆塞戒經》雲,樂于邪淫之人,得不到衆生信任,作事妄語在先,令人見之生疑,時常受苦惱纏擾,心常散亂,不能修善,財物不保,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淫現在惡果。身壞命終後,處于地獄受長時苦。再得人身,惡色惡力,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及自家眷屬。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叁十一)
(10)叁種開緣無罪淫
雖然行淫可惡,但在某些情況下,可開緣而不得罪。
(一) 行淫欲時,心不受樂,即不犯罪。相反,若心受樂則犯。
(二) 睡眠時爲他所淫,畢竟不覺,不犯。
(叁) 睡眠時爲他所淫,覺已,但不受樂,不犯。若受樂則成犯。
(11)對治淫欲
對治淫欲,可常作不淨觀或白骨觀,觀想那些縱然美若天仙的女人,但當年老色衰時,牙齒缺落,頭發皓白,身體垢穢,皮松面皺,脊偻呻吟,扶拐杖而行,身患重病時,臥在床上,大小便失禁,不能起立;美女外表雖然漂亮,但內在的腸胃肉血,汙穢不淨,死後血肉殆盡,骸骨相連,臭穢不堪,最後形骨消滅于塵泥中。
對治欲淫,佛亦說可作圓滿九想,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一切世間不可保想,常自警惕,淫欲實無可樂。
是故欲斷邪淫,心、身不造淫欲,手不自淫,眼不視淫色,耳不聽淫聲,口不說淫話,鼻不嗅淫香,舌不觸淫舌,如此名爲具足智慧行八正路。清淨不淫之身心,如蓮花不著塵垢,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無上大道,如此道法,皆從不淫清淨而得。
《梵網經》雲:「甯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叁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佛教五戒中之不邪淫戒,倘人人遵守,可以谛造和樂家庭,守禮社會。
(丁)不妄語戒
(1)妄語充斥世間
不妄語戒是五戒、八戒、十戒之一,此戒雖排序第四,但以今天謊話縱橫滿布來說,提倡此戒,絕對必要。
妄語,分有身妄語、心妄語及口妄語。
身妄語者,若有人問誰人得羅漢果,請起來著脫僧伽梨(僧人大衣),有非羅漢聽聞即起身著脫。這非羅漢雖然沒說話,但已犯身妄語罪。尚有其他以打手勢、肯首、書寫、發電郵等方式傳達妄語,都屬身妄語。心妄語者,是以虛诳心行妄語,如教使人、默認、暗示等行妄語業,都屬心妄語。口妄語是以口業作出妄語,計有故妄語、虛妄語、虛诳語、妄舌、虛僞、欺等多種。無論身口意妄語,都是以欺人爲目的,獲罪輕重,需視實際情況而定。
妄語分有輕重,在佛教來說,出家人未證得聖果,便自認已證果,這是自欺;或對人說已證果,以顛倒法爲佛法,以祈得到別人供養恭敬,是欺人。以此自欺欺人手法行妄語,不論是否達到目的,都屬大妄語。如對理解能力極低的人,如聾人、癡人、聽不明白的人、非人、畜生等,說自己已證聖果,不屬重罪,因這種啞人指揮诳人,互不理解下之妄語,不構成嚴重後果。至于其他妄語,都屬于小罪。
依出家妄語戒而言,大妄語是波羅夷罪,小妄語是波逸提,在家居士大妄語戒是不可悔罪,小妄語屬中悔罪,起心打妄語,是下悔罪。小妄語最難守護,人皆易犯,要把小妄語全部都斷掉,只有證悟之阿羅漢才能辦到。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叁十二)
爲甚麼要打妄語呢?若爲自私自利而妄語,是從貪心而起。若爲報複怨家而妄語,是從瞋心而起。若爲怕失去心愛之人或物而妄語,是從癡起,勿論用心如何,都是旁門左道法。人若心地光明,行爲正大,不欺暗室,無愧天地鬼神,便事無不可對人言,何須妄語?假若不欺騙人、沒有不軌行爲、不詐騙財色、不妖言惑衆、不以術迷人,何須妄語?今人信息發達,通過傳媒、報章、電視、電話、短訊、網絡等,可以令全世界人聽到騙人的話,看到騙人的廣告,妄語的傳播隨著科技發達,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古人生活簡單,物欲引誘不大,沒現在那麼多詐騙案,故以當時之社會問題而製定妄語戒,今天已不敷應用。
(2)不妄語戒十義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舉出十種不妄語戒之意義。
一業道重故
妄語是墮叁惡趣之因,犯此重業,不能入道,故要戒。
二非所應故
世人诳惑尚不應該,何況入道之人,以誠實爲要,故要戒。
叁閉善路故
《大智度論》雲,妄語之人自欺欺人,以實爲虛,以虛爲實,不能接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能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槃之門,是故不應妄語。
四實語益故
實語利益甚多,實語之利,自己先得,在家、出家二衆持之,功德利益無窮。
五易解脫故
實語之人,心地端直,容易入道及得解脫,如稠密的樹林,畢直的曳木容易冒出來。
六法不入心故
…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