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P15

  ..續本文上一頁職,立志一定要尋到母親,經過了萬裏的跋涉,吃盡了千辛萬苦,還是沒有達到尋見母親的願望。當時沒有像現代一樣的報紙,無從在報紙上登廣告尋人,那樣毫無方向的尋訪,確實是十分困難,希望異常渺小的事。可是他並不灰心喪志,不達目的不休,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深信感應的不虛,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鮮血,用血寫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衆,並且日日夜夜的持誦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薩的靈感。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陝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見了母親,那時他母親雖已白發蒼蒼,面有皺紋,但容貌還能認識,可是壽昌以前還是七歲的小孩,現已長成了大人,他母親卻不認識他了。壽昌親切的連呼:“媽媽!媽媽!”並且高聲的說:“我是壽昌,我是壽昌。”他母親哎呀一聲說:“我的兒,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此與你相見。”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見,一旦會面,不禁驚喜交集,喜極而涕,抱頭痛哭,感動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駐足而觀。朱壽昌把母親迎回家中,盡心孝養,後來他出任“司農少卿”的官職,孝行更笃。當時士大夫中,對于朱壽昌的孝行感應,一時傳爲佳話。(取材自夢溪筆談)

  【湘清按】近代心理學家,也承認有心靈感應的事。但心靈感應,並不常見,原因是如果缺乏誠心,就不易獲得感應。像這件故事中的朱壽昌,刺血書忏,晝夜持誦,萬裏跋涉,而無退志,是何等的精誠!宜乎感應所致,而獲母子相會,俗語說:“誠則靈。”信然。

  母子久別重逢抱頭痛哭

  12.林承美樹德資親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母親艱苦的守節,才把他撫養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難報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禅師對他說:“孝子思念親恩,痛哭是沒有益處的,當求怎樣報答的道理。古語說:“作善親有益,作惡親有憂。”你要報答親恩,只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是真正的孝道。”承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立志戒殺放生,廣修救人濟世的善事,後來他享九十六歲的高壽,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陰骘文廣義)

  戒殺放生以報親恩。

  【湘清按】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親,孝之終也。”可見立身行道,是孝的終極,而林承美的戒殺放生,廣修善事,尤爲立身行道,報答親恩的好榜樣。

  13.錢氏孝護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順治甲午年叁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娶錢氏小姐爲媳婦。有一次,錢氏回母家省視父母,忽然夫家鄉間流行急性時疫病,傳染很廣,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數口都死于時疫,也有一條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數人。病勢的凶猛,令人心驚股栗。如果得了這種急性的時疫病,至親也不敢過問,大家深恐傳染。不幸顧成夫婦也染了時疫,後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錢氏在母家聽到了翁姑都患時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視病,他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也會染到疫病,所以力勸錢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錢氏深明大義,她說:“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現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何異!”終于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後,顧成夫婦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當時的人,都認爲顧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錢氏至孝的感應。(取材自德育古鑒)

  錢氏聽說家中染了時疫,急忙回家侍候翁姑。

  【湘清按】民國以來,我國由于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推翻舊道德”的惡劣影響,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順父母的兒女,固如鳳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順翁姑的女子,更寥不可得。像本文的錢氏女,能不怕疫病的傳染,孝護病危中的翁姑,實可爲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科學家亦認爲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禦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顧成全家的免疫,當是由于錢氏至孝的偉大正氣,因而增強全家的抵抗力,而使病菌無從作祟,免于死亡。這種因果事實,是很合于科學的,絕不能視爲迷信。

  14.吳二事母盡孝免于雷擊

  吳二,是江西省臨川縣的一個貧民,侍奉老母,極爲孝順,頗能博得老母的歡心。有一天夜間,夢見神對他說:“你前生有宿惡,明天午刻,將爲雷擊死。”吳二因爲不忍離開老母,求神救命。神說:“這是天數,沒有辦法避免的。”吳二深恐雷擊使母受驚,第二天早晨,准備了早膳對母親說:“我今天有事出門,請母親暫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親不允許,過一會兒,天空中烏雲滿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吳二更加憂慮母親受驚,急忙把大門關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靜待雷擊的懲罰。那知再過一會兒,天空放晴,吳二竟沒有遭受雷擊,平安歸家。回到家中以後,小心的保護著母親,還不敢把夢中的經過說出來。第二天夜間,又夢神對他說:“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惡。”後來吳二更加孝養母親,終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鑒)

  吳二跑到郊野,坐待雷擊,那知天空放晴了。

  【湘清按】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有“現報”“生報”“後報”之別,現報是現世造的業,現世受的果報。生報是這世造的業,來世受的果報。後報是某一世造的業,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報。本篇故事主角吳二,因前生惡業,今生本來要受雷擊的惡報,這是屬于生報。但吳二因現世至孝的感應,未受惡報,這又是心能造業,心亦能轉業的道理。至于佛教雖非神教,只是佛教認爲神還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與至聖佛陀相比,但並不否認神的存在,所以在佛經及因果故事中,常有關于神的記載。

  15.許坦舍命救親

  許坦,是唐朝時代的孝子,在他十歲的那年,有一天,跟著他的父親一同入山采藥,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獸大豹,張開了血盆大口,攫著他的父親。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小小年紀的許坦,並不驚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氣,高聲呼救,一面舉起了木杖,奔著向前追擊那只大豹。說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出乎意外的,舍棄他的父親,回頭逃走。許坦的父親,得以死裏逃生,真是驚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飽受虛驚之後,再也無心采藥,就一同徐步回家。從此遠近各地的人,傳播著這一件頗有傳奇性的事實,大家都認爲許坦的孝行,製服了猛獸。否則的話,那只凶惡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親,怎麼反而畏懼十歲的小孩子呢?這顯然是至孝的感應所致。後來這件孝行的美談,傳到朝庭,皇帝唐太宗聽了大奇,對侍臣們說:“許坦是一個小小的 兒童,竟能舍命救親,因而製服猛獸,這樣令人感動的至孝,應該予以大大的嘉獎。”後來 皇帝授予“文林郎”的官銜,享受殊榮。(取材自曆史感應統記)

  十歲的孩子,竟把猛獸擊退了。

  16.孫瑾孝感天晴

  孫瑾,是元朝時代的孝子。侍奉父親及繼母,竭盡心力,表現至誠的孝行,頗爲當時人民所稱道。父親去世以後,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憂傷萬分,整日衣不解帶,每天只吃稀粥,斷絕葷腥,虔誠的念佛誦經,以期父親魂超極樂。將要出葬的時候,雇船載著棺柩渡江,正值狂風怒號,波浪洶湧,可是當運柩的船剛開出時,頓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好象行于平地一樣,大家都贊歎這是孝順的感應。他侍奉繼母唐氏,宛如母親,有一年,繼母胸部生了一個大癰,膿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萬分。他爲孝心的驅使,不嫌膿血的汙穢腥臭,用嘴吮著繼母的瘡口,用舌舐去皮膚上的膿血,過了幾天,繼母唐氏的癰,竟霍然而愈。唐氏又患眼病,起先只是雙目紅腫,視力模糊,延醫診治,病勢並未減輕,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後竟至雙目失明。他看到繼母不能看見世界上的一切,實在太可憐,他想,以前繼母患癰,是他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複明的希望呢?因此,他又不畏汙穢,不怕麻煩,每天用舌舐著繼母的雙目,一星期,二星期的過去,並不見效,但他一點也不灰心,每天繼續爲唐氏舐目,因爲他想這樣最少可給繼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續了二個月,繼母的雙目,居然複明,重見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說不出的喜悅。後來繼母老病去世,將要下葬的時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間向天號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果然雲開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順利進行。葬畢以後,天又下雨,數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從孫瑾孝順格天的事迹看來,可知孝順之至,所求皆應。無感不通,真是不可思議。(取材自曆史感應統記)

  孫瑾爲繼母舐目,使盲者複明。

  17.陳氏受托養姑

  你安心出征吧!我在家一定孝養母親。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陳氏,在二十歲那年出嫁,婚後正過著甜蜜的生活,那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離別,是多麼黯然神傷。臨別的時候,她丈夫諄諄地囑咐她說:“我離家以後,你要好好的侍養我母親。”她也溫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沒有後顧之憂。後來她的丈夫在前線作戰陣亡,英勇地爲國犧牲,陳氏既遭生離之苦于前,複受死別之痛于後,悲哀之情,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但是爲了要侍養堂上的老姑,不能不節製悲哀,保重身體。她的父親看她雙十年華,忽然喪夫,倘若守寡,虛度青春,未免太可憐,所以懇切的勸她改嫁。可是陳氏意志堅決,回答父親說:“親愛的爸爸,你愛你的女兒,你更應尊重女兒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囑托,侍養他的母親,而今丈夫爲國犧牲,我怎可違背我對丈夫的諾言,抛棄堂上的老姑不顧呢?我甯可自殺,決不願再嫁。”她父親看她意志堅決,怕她真的自殺,也就不再勸她改嫁了。從此以後,陳氏勤苦操作,爲人縫紉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養堂上的老姑,一直經過五十多年,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到老姑去世的時候,喪葬都能盡禮。陳氏節孝的美德,感動了遠近的人。偉大的事迹傳到了朝廷,皇帝頒賜金旌,號曰孝婦。(取材…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