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P16

  ..續本文上一頁自女範)

  18.黃道賢減壽益親

  黃道賢,是元代的孝子。他自幼喪母,全賴父親把他辛辛苦苦的教養成人。他深深地感覺到親恩如海。因此侍奉父親,竭盡心力,每天早晨及晚上,都要誠誠懇懇的向父親噓寒問暖,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有一年,他父親患了很重的病,遍請名醫治療,那知非但不見痊愈,反而一天一天的危險,神識昏迷,不省人事,竟使群醫束手。黃道賢看到父親危笃的病狀,急得日夜憂慮,手足無措。幸而他平日有宗教信仰,想起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就在觀音菩薩聖像前焚香點燭頂禮祈禱,願意減少自己的壽命一紀,增添父親的壽命。俗語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當他祈禱完畢以後,父親的神識就清醒過來,全身病痛,爽然若失,許多名醫看到他父親不藥而愈,都歎爲奇迹。到了元統一年,他的父親才老病去世,果然符合增添一紀之數。道賢雖自願減壽,卻反而享到高壽,並且生活富足,兒孫滿堂,臨終的時候,毫無痛苦,安祥而逝。(取材自萬善之元)

  他父親不藥而愈,名醫歎爲奇迹。

  19.吳老人諸子婦輪養記

  吳老人五世同堂孫輩繞膝共祝壽。

  清代江蘇省崇明縣,有一位吳姓老人,生了四個兒子,因爲家中赤貧如洗,把兒子都賣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個兒子都在富人家中當奴仆,長大以後,都贖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起初,他們奉養父母,是一月輪流一次。可是兒媳們說:“一月一輪,必定經過叁個月後,才有侍候父母的機會,這樣對父母太疏遠,應當一天一輪才好。”後來覺得一天一輪,還是要經過叁天以後,才能奉養父母,仍是太疏遠,應當一餐一輪更好。從此以後,他們改爲每餐輪流,譬如早餐輪到大兒子奉養父母,午餐就輪到二兒子奉養,晚餐輪到老叁,明天早餐就輪到最小的兒子老四奉養,這樣周而複始的輪流奉養父母。每逢五日十日,四個兒子共同設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個兒子及孫子們東面坐,四個媳婦及孫媳們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吳老人夫婦敬食敬菜。在老人食堂的後面,兒子們爲老人置一木櫥,櫥中每家都放一串錢在裏面,當老人每次吃飯完畢,就回頭在櫥中取錢一,到街上去買水果糖餅吃,櫥中的錢,從來沒有匮乏的時候,因爲四個兒子每天源源的把錢補進去。老人空閑的時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時候與朋友一同下棋,有時與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兒子們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幾百文錢給老人的朋友,請朋友故意把錢輸給老人,老人贏了錢,揚揚得意,回家津津樂道的告訴孫兒們,或買玩具給孫兒娛樂,並不知道贏得的錢,就是自己兒子的,因此整天樂而忘憂,全家洋溢著一團喜氣。當老人九十九歲的時候,老太太九十七歲,長子七十七歲,次子七十六歲,叁子四子也都已須發斑白,五世同堂,曾孫玄孫繞膝,共約二十馀人。崇明劉公兆給吳老人題一門聯:“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這真是人生第一樂事,孝順善報的現實寫照。凡是做兒子的人,都應當像吳老人的兒子一樣,竭力盡孝,及時奉養。大家不見世上失父的人嗎?要孝父親而無從盡孝了;大家不見世上喪母的人嗎?要孝母親也無從盡孝了。像吳老人兒媳們孝順的事迹,真是值得世人效法的。(取材自漁洋夜譚)

  20.魏母陳悟證居士割臂療親

  魏母陳悟證居士,是清代末年湖南郴州詩人陳筠心先生的孫女,也就是邵陽佛學钜子魏默深大德的孫媳。他的兒子魏逖先,法名真安,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經講述他母親割臂療親的孝行,極能勸世勵俗,現在寫在下面:

  大家看了老太太割肉處的刀痕,感動而泣。

  魏母十二歲的時候,她的父親遠出謀生,因此只有她一人在家侍奉母親。有一天深夜,她的母親忽患急病,吐血不止,這時家中沒有一個男子,母女二人,驚惶失措。正在危急的時候,她毅然割下左手臂上的一條肉,煎了湯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她母親喝了湯以後,吐血立止,轉危爲安。當時她爲了顧慮母親心痛不忍吃,沒有告訴母親是煎臂肉的湯,只說是藥汁,也沒有對別人說,所以這件割臂療親的孝行,不但當時沒有人知道,且當時婦女都是穿的長袖衣服,無人發覺她臂上的刀痕,因此數十年來一直無人知曉,就是她的兒女也不知其事。直到一九二八年,這位童年時曾經割臂療親的魏老太太,已是七十叁歲的高齡,這年冬天害病,她的兒子逖先居士,想到母親衰老之年,世間的供養,力不從心,就發心爲母親祈求出世的大道,在十二月十八日,左臂燃香,爲母發願祈求叁業清淨。到同月二十叁日的夜間,魏母忽有衰弱無力的現象,呼吸微弱,全家的人睹狀,就環繞在她病榻旁齊聲念佛。那年的除夕,逖先居士又于右臂燃香九炷,爲母發普賢十大願。到了第二年,即一九二九年正月十五日的夜間,逖先居士的妹妹悟進居士,也燃香左臂叁炷,正月十六日的早晨,又燃右臂六炷,叁月初一日,逖先與二位妹妹,再各燃香左臂叁炷,共同爲母祈求佛力加被。這時魏母陳悟證居士,看到兒子們的孝心,極爲感動。因此呼喚兒女們到病榻前說:“我在十二歲的時候,曾割臂醫療你們外祖母的急病,當初我絕對沒有希望將來我的兒女也能報答我,想不到現在我病了,你們竟爲我燃這樣多的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應該是我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說完以後,就揭開衣袖,露出左臂給兒女們看,大家才發覺魏老太太童年時割肉處的刀痕,長約叁寸,寬約七八分,看到的人,都感動而泣。到了叁月初六的辰時,魏母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而西歸。

  我們看魏老太太童年時的割臂療親,志在救親,非求名聞,所以經過六十年之久而無人知曉,因爲純孝出于至誠,所以能不著相,不求表揚。但到臨終的時候,兒女們都在臂上燃香,使其母獲得佛力加被,得生淨土,這顯然是她童年時割臂療親的感應。孝經上說:“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確是真實不虛的。(取材自真安居士筆記)

  第四篇 不孝惡報類

  1.陳廿叁蛇傷虎咬

  陳廿叁是宋朝時代的人,住居在偏僻的山地。他生就一副凶暴刻薄的惡相,又濃又粗的眉毛,眉尾向上豎著,好似一把彎彎的刀;叁角形的眼睛,一絲一絲的紅筋交織在眼白中,每當無明之火暴發時,眼眶中的紅筋更顯露得厲害。

  猛虎毒蛇,包圍了逆子。

  最可憐是陳廿叁的父親,已是將近古稀的風燭殘年,平日營養不良,操勞過度,以致到了高年,百病叢生,咳嗽氣喘,連年不愈,一口一口的痰涎,終日吐個不停。照道理講,陳廿叁應該耐心的侍候父親,不要說割肉療父,最少也應該爲父親好好的延醫服藥。可是他對父親的疾病,完全不放在心上,反而說父親夜間的咳嗽聲,打擾了他的睡眠,又說父親的痰涎使他看了惡心,因此常對父親厲聲呵斥,“老不死”叁個字,成了逆子陳廿叁的口頭禅。

  俗語說:“強妻逆子,無法可治。”陳老頭子面對著這樣不可理喻的逆子,也只徒喚奈何,常常暗暗流淚。躺在病榻上,越想越傷心,自言自語的說:“兒子對我忤逆不孝,我總是活不長的了,可是我真爲兒子擔憂,他這樣忤逆,將來恐怕要受到蛇傷虎咬的惡報。怎麼辦泥?”陳老頭子在病魔及逆子的雙重夾攻之下,不久就永別了人間。

  有一年,陳廿叁與同村青年數人,結伴到深山去采柴。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忽然草地中遊出來一條四腳蛇,對准著他的腳部猛咬一口,一時鮮血淋漓,染紅了他的褲子,也染紅了地上的青草。他爲了躲避毒蛇的纏身,忍著痛苦向前行走,那知不到幾步,樹林中風聲起處,突然地又跳出來一只斑額吊睛的猛虎,同伴的人看到了老虎,都紛紛的拼命逃走,可是陳廿叁因爲給毒蛇咬傷了腳,沒法用力的逃,結果給老虎咬去吃掉。當他給毒蛇及猛虎包圍的一刹那,也已覺悟這是忤逆的惡報,哀哭呼天,可是當惡報臨頭的時候,呼天無效,懊悔也已來不及了。(取材自德育古鑒)

  2.刀警逆婦

  河北省文安縣一個小商人的家庭,全家共有四人,夫妻二人之外,上有六十余歲的老太太,已是雞皮鶴發,老態龍鍾;下有一個六歲的男孩,還沒有進學校讀書。

  小商人每天到市場上去做買賣,早出晚歸,白天只有婆媳二人及小孩在家。從表面上看來,媳婦對婆婆似乎並沒有太荷刻的虐待,老太太吃得飽,穿得暖,物質上不虞匮乏。可是一個人的生活,物質與精神是並重的,老太太在物質上雖不憂凍餒,精神上卻遭遇著不可忍受的痛苦。

  逆婦在尖刀警告下戰栗求饒。

  原來這位小商人的太太,每天家事之余,只知陪著自己的小孩玩,從來沒有考慮到婆婆的寂寞,看到了婆婆,總是板起了鐵一般的面孔,很少與婆婆講一句話,好像婆婆欠她債似的。就是招呼婆婆吃飯,也沒一絲一毫恭敬的態度,沒有柔言和語的聲調,常是暴容厲聲的說:“吃飯的時候到了,怎麼你還不知道?”

  起初,老太太只是忍氣吞聲,即使忍不住了,也只背著人暗暗地哭泣。日子久了,也不願當面責罵媳婦。可是痛苦隱藏在肚子中,如果沒有適當的發泄,是十二分難受的。老太太爲了發泄精神上所受的虐待,就每天在廳堂上自言自語的發牢騷,蹬腳拍胸的說:“我這苦命的人呀,活在世上受罪,還不如早些死了好。狼心狗肺的大娘子,占據了我的兒子,我老太婆成了她的眼中釘,我死了她才舒服。狠心的大娘子,總有一天要吃苦頭。”

  媳婦心中有數,明知老太太自言自語的罵人,罵的是自己,但因婆婆不是對著自己的面罵,也就不敢公然與婆婆爭吵。但當丈夫每晚回家的時候,訴說婆婆的罪惡,甚至在丈夫的面前聲淚俱下。小商人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方面是恩深如海的慈母,一方面是美豔似花的嬌妻,雙方都不敢得罪,所以聽了妻子的哭訴,只能默然不答。

  可是小商人的妻子,一不罷,二不休,接連不斷的在丈夫面前訴說婆婆的壞話,迫得小商人無法沈默了。一天晚上,…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