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商人忽然拿出一把鋒利的刀,假意對妻子說:“你說我母親凶惡,那麼我把她殺掉怎樣?”
“好極了,這樣可除了家庭中的贅瘤。”商人妻回答。
“你暫且先忍耐一個月,每天和顔悅色的盡力侍候我母親,這樣使鄰人都知道你是賢慧的孝媳,我母親是凶暴的惡婆,到那時再殺她,還不算遲。”小商人接著說。
小商人的妻子依照了丈夫的囑咐,從此對婆婆的態度,完全改變,每天晨晚都要到婆婆房中去和顔悅色的問安,有暇的時候,常對婆婆說說有趣的故事,聲音是十分的柔和,態度是十分的可親,解除了婆婆的寂寞,溫暖了婆婆的心靈,使婆婆心滿意足,因此在這一個月中,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沒有指手畫腳的罵過人,對媳婦十分和善與愛護。
一個月過去了,小商人問妻子:“最近婆婆待你怎樣?”
妻答:“婆婆最近待我較前好多了。”
小商人又說:“那麼你再和顔悅色的侍奉婆婆一個月,看她怎樣?”
又過了一個月,小商人持了前次那把鋒利的刀,重問妻子:“婆婆待你怎樣?”
商人妻答:“婆婆最近待我很好了,這是因爲我受了你的吩咐,和顔悅色的侍奉她,所以她才待我很好,可是我是勉強的,恐怕不能持久呀!”
小商人聽了大怒道:“人生以孝爲本,父母的恩德,殺身難報。你既嫁給了我,與我結合,那麼待我的母親,就等于待你自己母親一樣,應該竭盡孝道。可是你嫁我以後,對我母親忤逆不孝,不僅沒有給她精神上的溫暖,反而受盡你的冷落。你非但不知反省,反而每晚向我說盡母親的壞話,後來我假意要殺母親,你竟贊同,我才教你試著和顔悅色的侍奉母親,你勉強試行,一、二個月以來,證明我的母親很是慈愛,以前她偶發脾氣,完全是因爲受盡你的冷落,受你精神虐待刺激所造成。你這不孝的逆婦,要你做什麼?”
說罷,舉刀要砍妻子。這位太太在丈夫尖刀警告之下,嚇得滿臉發青,全身發抖,跪在地上求饒。
小商人看到妻子已知悔改,就把利刀丟下。袖中取出一位和尚送給他的一本“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令妻早晚虔誦,依教奉行。(取材自暗室燈)
3.倪九夫婦的下場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縣人,雖出身貧寒,但由于經商得法,薄有積蓄,漸漸成爲當地的小財主了。他自幼喪父,早年母親爲生活重擔的逼迫,曾在富戶人家充當奴仆,才茹苦含辛的把他養大成人。照道理講,倪九現在生活寬裕,應該知道如何孝養白發蒼蒼的老母,報答天高地厚的深恩。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對于老母很瞧不起,認爲老太婆是奴仆出身,極爲低賤。倪九聽了妻子的枕邊絮語,竟把老母深恩抛在九宵雲外,視母親像眼中釘一樣。夫婦二人的想法,老母本來是做奴仆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當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掃,廚房的烹饪,廁所的整潔等大大小小雜事,都要視茫茫而發蒼蒼的老太太獨負責任,倪九夫婦卻享受著安樂的生活。
看!逆子逆婦的下場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備宴客,早晨天色剛亮,倪九夫婦醒在床上,還不起身。倪九卻在床上,高聲大叫,呼喚隔房的老母說:“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麼還不起身!”從大叫的聲音中,可聽出倪九對老母頗有怒意。可憐的老太太正在好夢方酣的時候,給兒子大聲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沈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廚房去烹雞煮飯。忽然一霎那間,天空中狂風怒吼,接著疾雨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在狂風暴雨中裂開,飛落在倪九寢室的屋上,頓時屋梁倒塌,倪九夫婦都被巨石壓死。他母親因爲在廚中燒飯,幸而安然無恙,鄰居的人,都認爲這是倪九夫婦不孝的報應,證明因果的可畏。(取材自感應篇集注)
關公怒目斥逆子。
4.羅鞏死于非命
羅鞏是宋代大觀年間的太學生,他的父母親在二年中先後因病去世,棺柩停在屋中,經過叁年多的時間還沒有入土安葬。他推诿這是哥哥的責任,可是他的哥哥呢?認爲父母是兄弟二人共同的父母,關于父母遺體的安葬,羅鞏也應負有責任。後來羅鞏赴京應考,當時京中有一關帝廟,傳說很有靈感,因此香火很盛。他在應考期中,憧憬著美麗光明的前程,也到關帝廟去焚香叩頭,誠心祈禱。這天夜間,夢見關帝指著他父母棺柩對他說:“孔夫子論孝道,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現在你的父母去世很久,還沒有安葬,這是你大大的不孝,冥司對你已記上了一件極大的重罪,惡報難逃,不必再問什麼前程,還是早日回家去吧!”羅鞏聽了很不服的說:“我還有一位哥哥,父母遺體沒有安葬,我哥哥要負很大的責任。倘若有罪的話應歸罪于我哥哥,怎麼冥司把罪惡記在我的賬上呢?”關帝怒叱道:“你是一位儒者,讀過孔子聖書的人,應當明禮知義,知而不行,罪加一等。你的哥哥是沒有讀過什麼書的碌碌愚人,不足深責,怎麼可把責任推在哥哥身上呢?”羅鞏一覺醒來,大爲惶恐。急急忙忙雇舟返家,在返家途中,竟覆舟而溺斃水中。(取材自寶害編)
5.窦芳轉眼成癡呆
地藏菩薩對他說:你忤逆不孝,倘不知悔改,惡報難逃!
陝西省有一窦姓老人,他的兒子名叫芳,天資本來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可惜驕傲異常,目中無人,總以爲自己的一切勝過他人,好像世界上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窦芳生成這樣狂妄的性格,因此對于老父,也是事事違逆,父親說白,他偏要說黑,父親要向東,他偏要向西,他決不虛心領受老父數十年處世的寶貴經驗,卻認爲父親是一個老頑固,凡是父親的一言一行,都與時代脫了節,不足爲青年人取法的,窦老頭子面對著這樣倔強狂妄的逆兒,常常氣得老胡須直豎,搖頭歎息不已。有一天,老父訓戒窦芳說:“孝順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對父母順從,可是你事事都違逆父親的意旨,從來沒有順從,還談得到孝嗎?”那知窦芳聽了,反而大聲咆哮的說:“時代的巨輪,不斷地向前推進,你要叫我順從老頑固,那不是開倒車嗎?”父子二人反覆辯論,但窦芳口若懸河,絕不接受父親苦口婆心的訓導,反過來要教訓父親,真使窦老頭子無話可說。
窦老頭子既無法管教兒子,後來索性對兒子窦芳采取放任的態度,家中一切大小事務,窦老從此不聞不問,一切聽由兒子作主。親朋中有事到窦家來商量的,也都由兒子窦芳應付,因此家庭內外,都只知有窦芳,不知有窦老。窦芳有一位已出嫁的姊姊,也就是窦老的長女,因爲夫家貧困,生活無法維持,回到娘家來乞援,窦老憐憫女兒窮苦,命窦芳贈送小麥二擔給姊姊,豈料忤逆成性的窦芳,不僅不孝其父,對同胞姊姊也毫無情感,竟一毛不拔,坐視姊姊饑餓,一粒小麥也不肯施舍。這一件事,傷透了窦老頭子的心,父女二人,抱頭痛哭。
有一天,窦芳與朋友同遊報恩寺,看到寺內有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內載目蓮救母的事。他又大發議論說:“一個人死了,那有什麼靈魂,更那有什麼地獄不地獄,何況目蓮的母親在世時,不過喜歡吃魚,不敬僧人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的大罪,何致墮落十八層地獄,受重重的惡報?經上所說,真是胡說八道。”說罷,把地藏經撕得粉碎。他一時困倦,借僧房午睡,夢中至一精室,門上懸一對聯,上面寫著:“地藏本願經,無非行孝:菩薩光明藏,方是能仁。”一會兒,有一童子走出來說:“菩薩請你進來!”他跟著童子進門,看到地藏菩薩手執錫杖而立,裝束與塑像無二,訓戒窦芳說:“目蓮救母的事實,載于佛經,佛是真語實語的至聖,怎有欺人之理!你把佛經撕得粉碎,那是大大的不敬。你看目蓮救母于死後,那是何等的大孝,你卻違逆父命于生前,與目蓮相反,真是大大的不孝。像你這樣的不敬不孝,何以爲人!倘不立即忏悔,恐惡報難逃”。菩薩是這樣慈悲懇切的教化他,可是惡業深重的窦芳,剛強難化,沒有悔悟的表示。
窦芳一覺醒來,神魂顛倒,對于眼前的事物,不識不知,整天癡癡呆呆,與前判若二人。給他飲食,也不知饑飽,有時自言自語,不知所雲,有時哭哭笑笑,不知羞恥。一個原來聰明伶俐的青年,忽然變成瘋瘋顛顛的神經病,這還不顯明是忤逆不孝的惡報嗎?(取材自太上寶筏圖說)
6.侯二死後投豬
清代康熙年間,邯鄲有一位侯老太太,秉性仁慈,樂善好施,就現生而論,可說是令人欽敬的好人。但或許由于前生的惡業,她生著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名叫侯二。侯二的性情,恰與母親相反,待人極爲刻薄,吝啬異常,對于任何公益慈善事業,都是一毛不拔,因此他對于侯老太太的樂善好施,非但不加贊助,並且十分反對,常常予以阻撓。雖然侯老太太苦口婆心的曉論兒子說:“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能將財物布施給窮苦的人,一定能得好報。”可是悭吝成習的侯二,不聽老母的忠言,反而惡聲的責罵母親說:“混賬的老太婆,我們自己的錢也不夠用,那有什麼力量布施,像你這樣今天捐款救濟窮人,明天捐藥救助病人,浪費金錢,我是不能忍受的。”侯老太太受到兒子的責罵,欲哭無淚,只得暗自飲泣,從此以後,侯老太太捐款做功德,再也不敢給兒子知道,常常背著兒子,把省吃儉用節省而來的金錢,暗暗地做了很多濟世救人的好事,還叮囑受施的人,決不可把她布施的功德宣揚,也不許把捐款的收據或謝函寄到家中,深恐給兒子知道而受到責罵。
侯二的兒子說:那只小豬前生是我父親!
有一天,一個衣衫褴褛面黃饑瘦的乞丐,行乞到侯家,適值侯二不在家中,侯老太太因無人阻撓,才大膽的到米倉中拿了二升白米,布施給乞丐,正當乞丐接受白米說聲謝謝的時候,忽然侯二從外面回來,看到母親又在把白米送給乞丐,不禁怒火中燒,當場大發雷霆,立即把母親打了一拳,還毆逐母親出門,侯老太太受到兒子的毆辱,痛哭失聲,引起了鄰人的圍觀。侯二的妻子在房中聽到丈夫與母親爭吵,急急忙忙跑出門來,向侯二泣谏,苦勸丈夫不該毆辱母親,但侯二還是不…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