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职,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了万里的跋涉,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当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报纸,无从在报纸上登广告寻人,那样毫无方向的寻访,确实是十分困难,希望异常渺小的事。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休,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鲜血,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他走到陕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见了母亲,那时他母亲虽已白发苍苍,面有皱纹,但容貌还能认识,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认识他了。寿昌亲切的连呼:“妈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哎呀一声说:“我的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此与你相见。”母子二人,二十多年不见,一旦会面,不禁惊喜交集,喜极而涕,抱头痛哭,感动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一时传为佳话。(取材自梦溪笔谈)
【湘清按】近代心理学家,也承认有心灵感应的事。但心灵感应,并不常见,原因是如果缺乏诚心,就不易获得感应。像这件故事中的朱寿昌,刺血书忏,昼夜持诵,万里跋涉,而无退志,是何等的精诚!宜乎感应所致,而获母子相会,俗语说:“诚则灵。”信然。
母子久别重逢抱头痛哭
12.林承美树德资亲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艰苦的守节,才把他抚养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难报答,因此日夜哭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当求怎样报答的道理。古语说:“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孝道。”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阴骘文广义)
戒杀放生以报亲恩。
【湘清按】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亲,孝之终也。”可见立身行道,是孝的终极,而林承美的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尤为立身行道,报答亲恩的好榜样。
13.钱氏孝护翁姑全家免疫
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进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顾成,娶钱氏小姐为媳妇。有一次,钱氏回母家省视父母,忽然夫家乡间流行急性时疫病,传染很广,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数口都死于时疫,也有一条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数人。病势的凶猛,令人心惊股栗。如果得了这种急性的时疫病,至亲也不敢过问,大家深恐传染。不幸顾成夫妇也染了时疫,后来他的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钱氏在母家听到了翁姑都患时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视病,他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也会染到疫病,所以力劝钱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钱氏深明大义,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何异!”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当时的人,都认为顾成全家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的感应。(取材自德育古鉴)
钱氏听说家中染了时疫,急忙回家侍候翁姑。
【湘清按】民国以来,我国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道德”的恶劣影响,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顺父母的儿女,固如凤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顺翁姑的女子,更寥不可得。像本文的钱氏女,能不怕疫病的传染,孝护病危中的翁姑,实可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科学家亦认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顾成全家的免疫,当是由于钱氏至孝的伟大正气,因而增强全家的抵抗力,而使病菌无从作祟,免于死亡。这种因果事实,是很合于科学的,绝不能视为迷信。
14.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准备了早膳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那知再过一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后,小心的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恶。”后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鉴)
吴二跑到郊野,坐待雷击,那知天空放晴了。
【湘清按】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报”之别,现报是现世造的业,现世受的果报。生报是这世造的业,来世受的果报。后报是某一世造的业,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报。本篇故事主角吴二,因前生恶业,今生本来要受雷击的恶报,这是属于生报。但吴二因现世至孝的感应,未受恶报,这又是心能造业,心亦能转业的道理。至于佛教虽非神教,只是佛教认为神还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与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认神的存在,所以在佛经及因果故事中,常有关于神的记载。
15.许坦舍命救亲
许坦,是唐朝时代的孝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有一天,跟着他的父亲一同入山采药,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兽大豹,张开了血盆大口,攫着他的父亲。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许坦,并不惊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气,高声呼救,一面举起了木杖,奔着向前追击那只大豹。说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出乎意外的,舍弃他的父亲,回头逃走。许坦的父亲,得以死里逃生,真是惊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饱受虚惊之后,再也无心采药,就一同徐步回家。从此远近各地的人,传播着这一件颇有传奇性的事实,大家都认为许坦的孝行,制服了猛兽。否则的话,那只凶恶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亲,怎么反而畏惧十岁的小孩子呢?这显然是至孝的感应所致。后来这件孝行的美谈,传到朝庭,皇帝唐太宗听了大奇,对侍臣们说:“许坦是一个小小的 儿童,竟能舍命救亲,因而制服猛兽,这样令人感动的至孝,应该予以大大的嘉奖。”后来 皇帝授予“文林郎”的官衔,享受殊荣。(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十岁的孩子,竟把猛兽击退了。
16.孙瑾孝感天晴
孙瑾,是元朝时代的孝子。侍奉父亲及继母,竭尽心力,表现至诚的孝行,颇为当时人民所称道。父亲去世以后,棺柩停在家中四年,他忧伤万分,整日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粥,断绝荤腥,虔诚的念佛诵经,以期父亲魂超极乐。将要出葬的时候,雇船载着棺柩渡江,正值狂风怒号,波浪汹涌,可是当运柩的船刚开出时,顿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好象行于平地一样,大家都赞叹这是孝顺的感应。他侍奉继母唐氏,宛如母亲,有一年,继母胸部生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万分。他为孝心的驱使,不嫌脓血的污秽腥臭,用嘴吮着继母的疮口,用舌舐去皮肤上的脓血,过了几天,继母唐氏的痈,竟霍然而愈。唐氏又患眼病,起先只是双目红肿,视力模糊,延医诊治,病势并未减轻,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双目失明。他看到继母不能看见世界上的一切,实在太可怜,他想,以前继母患痈,是他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复明的希望呢?因此,他又不畏污秽,不怕麻烦,每天用舌舐着继母的双目,一星期,二星期的过去,并不见效,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每天继续为唐氏舐目,因为他想这样最少可给继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续了二个月,继母的双目,居然复明,重见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后来继母老病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间向天号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果然云开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顺利进行。葬毕以后,天又下雨,数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从孙瑾孝顺格天的事迹看来,可知孝顺之至,所求皆应。无感不通,真是不可思议。(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孙瑾为继母舐目,使盲者复明。
17.陈氏受托养姑
你安心出征吧!我在家一定孝养母亲。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陈氏,在二十岁那年出嫁,婚后正过着甜蜜的生活,那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离别,是多么黯然神伤。临别的时候,她丈夫谆谆地嘱咐她说:“我离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养我母亲。”她也温存的安慰丈夫,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她的丈夫在前线作战阵亡,英勇地为国牺牲,陈氏既遭生离之苦于前,复受死别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但是为了要侍养堂上的老姑,不能不节制悲哀,保重身体。她的父亲看她双十年华,忽然丧夫,倘若守寡,虚度青春,未免太可怜,所以恳切的劝她改嫁。可是陈氏意志坚决,回答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爱你的女儿,你更应尊重女儿的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嘱托,侍养他的母亲,而今丈夫为国牺牲,我怎可违背我对丈夫的诺言,抛弃堂上的老姑不顾呢?我宁可自杀,决不愿再嫁。”她父亲看她意志坚决,怕她真的自杀,也就不再劝她改嫁了。从此以后,陈氏勤苦操作,为人缝纫洗衣,所得微薄的收入,孝养堂上的老姑,一直经过五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到老姑去世的时候,丧葬都能尽礼。陈氏节孝的美德,感动了远近的人。伟大的事迹传到了朝廷,皇帝颁赐金旌,号曰孝妇。(取材…
《因果报应录(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