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P6

  ..續本文上一頁的囚犯,沿途整日沒有吃東西,楊自懲把家中僅存的米,煮粥給他們吃。

  後來他的子孫都很顯達,長子守陳,次子守址,都做到南北吏部侍郎的官職。長孫茂元,任刑部侍郎,次孫茂仁,任四川巡察使,都是一代名臣。

  德育古鑒贊歎楊自懲有雲:“此一獄吏耳,而積德獲福如此。古雲:公門中好修行。何也?公門時時刑罰,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製,呼天搶地,無可告訴,惟公門人,下得民隱,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十數善事,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矣。”(取材自德育古鑒)

  16.窦禹鈞五子登科

  凡是讀過舊書叁字經的人,都知道叁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這僅是寥寥四語,但窦燕山的事迹,證明因果報應確實不虛,足以勸世勵俗。現在就把窦燕山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窦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地方人,因爲幽州屬燕,故名燕山。他是一個自幼喪父的孤兒,賴母親撫養長大,事母很孝順,對于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叁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爲大”的憂慮。可是禹鈞到了叁十余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于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窦家有一仆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仆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仆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對仆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叁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叁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窦禹鈞把金銀遞還給他,使他贖回父親的命。

  窦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殓;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于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爲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于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爲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有一天,窦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爲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叁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祖父說完以後,又繼續諄諄的對他叮囑:“因果的道理,確實而無虛妄。善惡的報應,或見于現世,或報于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的。”

  從此以後,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爲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窦儀,官至尚書,次兒窦俨,位至翰林學士,叁兒窦,官參知政事,四兒窦侃,任起居郎,五兒窦僖,位左補阙,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雲:“燕山窦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鈞本人,也做到谏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善惡的報應,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遲速的不同,但報應不爽,是毫無疑問的,像窦禹鈞公,不僅現世獲享高壽厚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且觀其臨終瑞相,亦可證明來世必能獲生善地。這是因爲窦公生平做的功德,廣而且大,所以能“現世”“子孫”“來世”叁者,都能獲得善果。宋朝範文正公仲淹,曾將窦禹鈞的事迹,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因而範公的後代,亦很昌盛發達。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鈞事迹的很多,不止範文正公一人,但大多聞而不行,如入寶山空手回,豈不可惜!(取材自曆史感應統記)

  17.蔡小霞赦救部屬

  蔡小霞先生在陝西擔任布政司的官職時,他的部屬某知縣,因爲年老多病而退休。某知縣在任內挪用虧欠公款,達叁千金之钜,爲後任揭發。當時的法律很嚴厲,挪用公款百金以上,不僅要受到沒收家産的處分,並且還要下獄追繳,倘若在限期內不能將侵占的公款繳出,就可能被判死刑。可是某知縣平日做官很清廉,他在任內虧欠叁千多金,都是因公應酬太多而超支,並非貪汙肥己者可比,因此退休以後,身無分文,何況他的性情很耿介,也無法請同事們大家幫忙,只有靜候法律嚴辦,束手待斃而已。蔡小霞公對于某知縣這樣不幸的遭遇,極爲同情,在案發後第二天,就在布政司官署召見某知縣,屏退了左右,對某知縣說:“你虧欠的叁千金公款,我知道你無法繳出,你可呈一解繳款項的公文來,我可以替你批收完案。”某知縣聽了蔡公的話,很驚恐的回答說:“我怎麼敢這樣做呢?”蔡公笑道:“我不是對你開玩笑的,因爲看你平日做官廉介,爲了公事而被累,因此,我願意把平日養廉的積蓄,替你虧彌補欠,但這事要有一定的手續,所以要辦一件解款的公文,這樣可以使你免除牢獄的刑禍。”某知縣看到他的上司蔡公,竟肯這樣大力的慷慨幫忙,喜出望外,感激得一時說不出話來,頓首謝別。過了一天,某知縣把解款的公文送上,蔡公親手填注收訖的年月,蓋上自己的印章,銷除這件侵占公款的巨案。後來某知縣穿了官服晉見蔡公言謝,叩首大聲的說:“小子承蒙公的再造之恩,永遠不忘,可是我今生年已衰老,恐無法報答,我死後一定要投生公的家中,做你的兒子,以報答大德。”從此某知縣就退休歸鄉。

  蔡公睡眼朦胧中,見某知縣直奔臥房,驚醒後即聞夫人誕兒。

  時光像流水一般的過去,十余年以後,蔡公自己也年老罷官歸裏。有一天中午,蔡公在家中廳堂打瞌睡,睡眼朦胧中,忽然看到某知縣穿了官服入室拜謝,與十余年前無異,他想這地不是陝西官署,並且某知縣早已退休,說不定已經去世,怎麼能來呢?正在惶惑的時候,忽然看到某知縣直奔妻子的臥房,蔡公驚呼而醒。不一會,婢女來報告太太誕生兒子的喜訊。蔡公說:“這是某知縣的再來人,將來一定能振興我的家庭。”就爲這新生的兒子取名振武,名麟洲。這兒子很聰明,在不到二十歲時,就經童子試而考取第一名,丙申年考中進士而入詞館,後來官至廣東道臺,頗有良好的政聲。(取材自坐花志果)

  【湘清按】因感激他人的恩德而投生爲其子的事實,佛教書籍及近代報紙,常有記載,茲爲證明輪回的不虛,附錄二則類似的事實如下:

  (1)龍舒淨土文卷七“青草堂後身曾魯公”一文雲:“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婦人,嘗爲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與天人作兒子。一日,此婦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爲僧,嘗修福修慧,故年少登高科,其後作宰相,以世俗觀之,無以加矣。雖然,此亦誤也,何則?此世界富貴不長久,受盡則空,又且隨業緣去,輪回無有了時,不如且生西方,見佛了生死大事,卻來作宰相,故雖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雖在輪回世界中,已不受輪回,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區區恩惠,爲人作子,則不脫貪愛,永在輪回,其失計甚矣。

  (2)一九五九年六月四日臺北市大華晚報憶梅庵雜記“程德全爲高僧轉生”一文雲:“辛亥革命任江蘇都督之程德全,四川雲陽人,其母素信佛,某歲有黑龍江某寺僧,道行甚高,因朝峨眉路過雲陽,病甚,程母留與醫之飯之,僧始得至峨眉圓寂,爲感程母恩,遂轉生爲程。程生而穎慧,弱冠入泮,因事忤縣令,令謀以盜案誣陷之,程懼而走京師,由戚推薦于黑龍江某提督,某提督甚優禮之。但程至齊齊哈爾後,忽有異感,覺是處景物,皆所素悉,顧此生實未一履此土,胡爲稔熟如是?甚以爲怪。會俄人于此時入寇,圍齊齊哈爾急,某提督禦之而敗,因語程曰:“吾不能守土,罪當死,願以職權授君,爲善其後。”言已自殺。程遂往見俄酋,謂提督已因逼自殺,彼代領其衆,如俄軍能繞道而行,固幸,否則當身先士卒,同爲玉碎也。俄酋服其勇,壯其行,竟繞道而去,黑龍江省會因獲保全。事平,俄使觐西太後,力贊程爲中國首屈人才,西太後聞而悅之,亟召程入京,不久擢拔,薦升至江蘇巡撫。程至江蘇,又覺景物甚熟,不解其故。及辛亥革命,程被推爲提督,卸職後,迳至常州天甯寺爲僧,似已還其本來面目矣。”

  18.王夫婦義救孤兒

  周安士居士在陰骘文廣義一書中說:“痛哉!天下有茕茕無告,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曾恩勤顧複,愛若掌…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