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17

  ..續本文上一頁流露;一位暴發戶談起經商之道時,會很精彩地講述擊敗對手的陰謀策略,這是以害心而發的。以此類推,我們可以觀察到大多數绮語都是依貪嗔癡而産生,無益自他,唯增放逸,增長罪業,所以以绮語業將會墮入惡道中。

  其次,因爲語言的影響易使聽衆受到感染,如果聽衆沒有正知正念來攝持身心,就會被绮語所轉,生起貪嗔,斷己善根;或者流于散漫、雜念紛飛。如此自他相續中生起多少貪心、嗔心,說者的罪業就有多重。進一步看,一旦語言被寫成文字,流通于十方後世,則其傳播時空大大拓廣,造業的影響久遠,自然感果受報之量也隨此倍增。以下公案可明此理。

  宋黃山谷(黃庭堅),好作豔詞。一次拜谒圓通秀禅師,秀禅師呵斥他說:“大丈夫翰墨之妙,甘願施于此乎?”時秀禅師正訓戒李伯時畫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馬腹中?”禅師說:“伯時念想在馬,墮落不過一身,公以豔語挑動天下人的淫心,豈止墮于馬腹中,正恐墜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謝,從此絕筆。

  李伯時畫馬,心思入微,晝思夜想,念茲在茲,但並不損害他人。心作心是,充其量不過自己念馬自己作馬而已。而依山谷之文才,倘若豔詞流通百年,傳遍天下,讀者何止千萬?這樣有多少人會因此豔詞熏發而引生淫心,趨入邪道,細算這筆因果業帳,造業有多重,受報當如何,心裏應當明白。

  再觀察由绮語串習力所導致的等流果報。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其中一點是人有辨別取舍的理智,能斷惡向善,淨化升華自己。我們的語言都是自內心流露的,如果能恒時保持正知正念,出語常觀自心,明白何者應說何者不應說,何時可說何時不可說,說何語言自利利人;說何語言損人損己。這樣,在取舍智慧的觀照下,由衷而發,自然成爲正語,能發揮語言利益自他的正面功能。一旦語言失去正念的攝持,信口開河,縱情而說,不經觀察、信口雌黃的散漫绮語就會如決堤之水,夾雜著貪嗔癡的泥沙一發不可收拾。經常這樣串習,我們就容易習慣處于語言的迷亂狀態之中,內心迷失而不自知。如是串習,造成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中都愛說绮語。我們的周圍有許多這樣的人,也許我們自己就是,因爲多生習氣如油入面,深不可拔,今生生來就啰啰嗦嗦、閑言碎語不斷,讓人聽來心生厭煩。

  绮語都是從無明癡心中所發生。因心光既已暗昧,自然出言吐語多屬無義,不能清晰了然。這樣長期言說绮語會使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十分低下,說話言繁語雜,甚至下降到瘋子般語無倫次的地步。它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大衆中發言氣勢薄弱,語言沒有威力,口才拙劣,雖說實語,別人也不信受。

  以下是因绮語受報的事例。

  施耐庵,作水浒傳,其中奸盜之事,描寫如畫,子孫啞者叁世。

  維楊某生,造一淫書,完成之後,夢神呵責。醒後自己反悔,停止流通。後因子夭折,家境貧窮,仍然付梓印行。不久目盲,手生惡瘡,五指拘攣而死。

  宜興潘書升,康熙甲子年秋,夢至關帝殿,正逢散卷,只聽殿上宣布:“第一名到”。隨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叁第五名都未到。又見壁上挂一黃榜,榜首之名,是“爲楫”二字,卻不見其姓。不一會兒,來一赤面人,將他所戴的頭盔放在潘的頭上。潘一夢醒來很覺驚訝,等到榜發,潘果得中第一。之後遍訪名叫“爲楫”的人。不久知是婁縣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會。傅素以文章馳名,主司原先預選他爲首名,第一、第二場文,都評閱甚佳,因丟失第叁場卷,遂被擯棄。原來,傅之爲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語,喜歡揚人之短,故得如此報應。揭榜之後,主司欣賞其文,特請會面。此後傅怏怏不樂,抱恨不已,不多久,以鼓脹暴亡。

  江南一書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談人家閨阃之事,已酉年入闱應試,到第叁場發燭之時,忽見卷上有“好談閨阃”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謄正後再看,卷面已被擦破。後見硃卷,有七篇皆圈滿,本擬中首名,因無第叁場卷而未被錄取,生以此潦倒終身。

  文人口業,绮語獨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卻能談笑風生,極盡描繪之能事,以作茶余飯後的談資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導致福祿削減,算盡而亡。每見慧業文人往往貧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夠溫飽自安一生,豈非绮語造惡所致?

  再從修行的角度來說,言說绮語實是障道之因。

  念修咒語時如果摻雜一些庸俗不堪的閑言碎語,那麼這種念誦稱爲不清淨念誦。就象是在黃金中摻雜黃銅一樣,即使黃銅只有少量,但已不能稱爲純金,再也起不到純金的作用。如續部雲:“若無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誦數劫無果。”又雲:“淨與不淨差千倍,有無等持差十萬。”邬金蓮師也說:“雜有绮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

  在僧衆共修時,如果有人中間以绮語中斷念誦,影響他人,則會破壞全體僧衆共修的功德,並且會損壞施主的福德資糧。對于說绮語的人來說,一邊漫不經心地誦咒,一邊交頭接耳,绮語不斷,這樣會造下與舍法一樣的重罪。

  修行人本欲求證本性光明,如果心地塵垢不除,焉能得見真谛。而語自連心,常說绮語,會使性地蒙垢,妄心堅固,迷失轉深,所以是成道的障礙。《法苑珠林》中說:“夫忠言所以顯理,绮語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實,有實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聖。由绮語故虛妄,虛妄故罪業生,罪業故受苦,故知趣理求聖,要須實說,說若虛假,終爲乖理。”

  八 貪心

  貪心被稱爲叁毒之一,它是衆生流轉生死、感受痛苦的根源。貪心的生起會引發種種煩惱,造作惡業。比如貪色之心一生,就會牽連而起種種惡心:邪緣未湊,則生幻妄心;勾引無計,則生機械心;少有阻礙,則生嗔恨心;欲情顛倒,則生貪著心;羨人之有,則生嫉妒心;奪人之愛,則生殺害心。所以種種惡業由此生,種種善念從此消。一念之際,關系非小。貪財之心,也是如此。譬如有兄弟兩人,各擔十斤黃金走在路上,正逢無人之時,兄心想:我爲何不將弟殺死,取其黃金,在這曠野之中,無人知道。弟也生起殺兄奪金之心。兄弟各懷惡心,因而彼此之間說話對視,都一反常態。幸好在這種情況下,兩人都反省悔悟,他們各自都想:我與禽獸何異,竟爲少許黃金忍心加害骨肉兄弟。于是兄弟一起來到泉水邊。兄長把黃金投入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而後弟也棄金于水,兄言:“善哉,善哉。”兄弟互相詢問,爲何對方說善哉,結果答案都一樣:我因黃金而生起不善之心,企圖加害,現在將金抛棄,所以說善哉。這是一念貪財之心,利令智昏引發害心的比喻。

  惡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僅依貪心的意業力就可使人墮入叁惡道中,備受痛苦。地獄之苦自不待言,在餓鬼、旁生道裏,貪欲者的下場極其悲慘:他們沒有衣食,資仰于人,即使是所棄的糞穢,也無人給與、無處得到,如此曆經漫長生死。即便以微善之力,得複人身,也極爲貧苦下劣,往往饑寒裸露,貧乏窮困,四處求乞也一無所獲,縱有纖毫,往往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權利。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一天,目連在樹下見一餓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細針,發如錐刀,纏刺其身,支節之間都起火燃燒。餓鬼渴乏欲死,唇口幹焦。當他正想前往河泉時,河泉卻頓時變得幹涸。假使天降甘雨,但一至身卻都變爲火焰。目連探問他的前世業緣,餓鬼答道:“我渴乏,不能回答,你自去問佛。”于是目連前往佛所,告以前事,問佛此鬼宿世造何惡業感得如是苦報。

  世尊告訴目連:“迦葉佛時,有位沙門行路,極其熱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說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讓我舍棄自己的水來送你。”得不到水,沙門只好離去。這女人對于其他乞水的人,同樣悭吝不願施舍。後來命終,她墮在餓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見餓鬼的前身。”

  佛在世時,舍衛城有位提婆長者,居家巨富,財産無量,擁有的金銀不可計數。提婆雖然富裕,但他性格悭吝,守財不舍。自己舍不得吃、穿,衣食極爲粗鄙,但他對妻子、眷屬、奴仆以及沙門、婆羅門等從不施舍,而且心生邪見,斷自善根。他一生之中沒有子女,當他死後,財産全爲官家沒收。當時波斯匿王前去收其財産。事畢之後,王前往佛所,問佛陀:“提婆長者死後會投生到哪裏?”佛告訴王:“提婆長者先集的福報已經享盡,又未造新的善業,且因心中生起邪見、斷自善根,命終生在啼哭地獄。”王聞佛所說,流淚白佛:“提婆長者往昔曾作何業,今生生在富家,又因作何惡業,不得享受這極富的生活。”

  佛于是對王談起提婆的往事:

  “過去久遠,有迦葉佛,在佛入涅槃後,提婆長者當時出生在舍衛國,作一位農家的子。一天,有辟支佛來乞食,長者便端來食物供養,辟支佛得食後,騰空而去。目睹神迹,長者心中發願:依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所生之處,不墮叁塗,常多財寶。不久,長者複生後悔,心想:此次所供之食應給奴婢,不應給這禿頭沙門。

  “提婆長者由于過去供養辟支佛飲食,憑借發願力,所生之處多諸財寶,無所乏少,因他布施後又生後悔心,所以雖然“富貴”,但自己卻不能享受,而且悭吝守護,自己不吃不穿,也不肯施予他人。所以智者聞此因緣,如有財物,應當布施,不要悭吝。施時應以至誠心親手奉獻,施後應當歡喜,莫生後悔心,能夠這樣布施,必得大福報。”

  悭貪把衆生帶入一個悲哀的餓鬼世界,這個世界由悭貪的業所畫成,盡管境界的變現多種多樣,但始終都有一種同樣的色調,就象不論是江河水還是大海水,它的本性永遠是濕的一樣,悭貪的果報永遠與貧乏相連,由悭貪所描繪的世界總是呈現著一幕幕封阻、逼迫、冷落、絕望的景象。這裏時時刻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傷害的力量在摧殘著衆生的身心:百年不聞漿水之名,滴水難咽,過喉成火,肺腑熾燃,茅…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