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29

  ..續本文上一頁者居必擇處,遊必就士,如是方能絕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善友)

  靈源好閱經史,于飲食睡眠之間,未嘗少歇。凡讀書必能背諷方止。晦堂和尚呵之,以爲不當苦讀如此。靈源答道:“嘗聞用力多者收功亦遠。”黃山谷(黃庭堅)贊曰:“清兄好學,如饑渴之視飲食,視利養紛華如惡臭,蓋其天性至誠,自然如此,非勉強爲之也。”(言教)

  因爲無始以來貪嗔癡煩惱極熟,而世俗書多是描繪殺盜淫妄之事,陳述常斷各種邪見。如果近于世間的邪僻論著必定要染汙相續,導人造惡,所以初學人定解尚未生起時,必須暫離世學俗典,一味專于聖賢之書,久久熏染,使聖賢之意融入自心,如此陶冶,方成正器。他日遇境逢緣,自然能夠心中有一不移的正見,不致于被惡緣牽引,誤入歧途。

  昔日真如哲禅師作侍者時,夜坐不睡,如想睡則以圓木作枕,小睡不久枕即轉動,這樣便覺察而起,又敷坐同睡前,哲侍者以此爲常法。有人勸道:“如此用心,似乎太過。”哲答:“我與般若的緣分向來薄弱,如不刻苦勵志,恐爲妄習所牽,況我此身如同夢幻本不真實,安得作百年之長久計也!”(串習力)

  佛法串習深時,世法妄習必淺,世法串習深時,佛法習氣必淺。生死事大,爲淨妄習,以哲侍者之不凡根器,尚須如此堅志苦修,轉生爲熟,一般庸流如不在法上精進串習,如何能勝過無始的煩惱習氣呢?

  由以上所分析的煩惱生起因緣,對應當今的社會,我們便會明了今天的人們何以煩惱如此熾盛。無始以來深植于相續中的煩惱種子無量無邊,煩惱産生的內因古今類同。但誘起種子現行的外緣與古代相比,今天的環境確實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一個物欲文化流行的時代,街頭耀眼、迷離的廣告牌隨處可見,服裝、飲食行業異常發達。在現代都市裏,人們的六根時時都沈溺于難以超脫的欲塵海洋中,受到的刺激要強于古代百千倍:眼見迷亂光影,耳聞靡靡之音,現前一切肆無忌憚的舉動,誘使自己不由自主地隨衆而行,如此具誘惑力的聲色境界,使得暫伏的煩惱隨時現行,六根隨之而奔逐外境,很快就迷失在塵境中。同時由于人們煩惱濁、見濁的增上,人與人的接觸日益頻繁,思想、語言、行爲相互感染,致使惡念頻生,煩惱不斷。一入人我的競爭場中,驕慢、嫉妒、虛榮、攀比便難以遏製地現起。信息時代的今天,媒體散播的信息通過影視、網絡鋪天蓋地而來,經由我們的眼耳直接挑起內在的無明煩惱。當今,因誘生煩惱的所緣境紛繁迷離,閃現頻率高,感染性強,所以衆生的煩惱和痛苦也就必然地不斷增上。(所緣)

  現代人所崇拜的影星、歌星、球星、商界政界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生活方式乃至一舉一動都成爲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對象,不管是服飾飲食,還是舉止言行,乃至于生活習慣等都深深地影響著狂熱的追星族。難怪這個時代聖賢紛紛隱沒,因衆生以種種無明習氣的遮蔽,再難以接受聖賢們的智慧教化。現代社會林林總總的偶像成了指引人們行爲的導師。而這些所謂的明星其實質也是一個貪嗔煩惱熾盛的具縛凡夫,如何能指引人們走向自我淨化之路呢?(惡友)

  古時,人們恭敬聖言量,以聖賢經典爲准繩,以曆史爲借鑒,並經由一代代的傳承,使聖賢文化的命脈不致于中斷,這些純正文化的目的無非是要指導人心、救度人們。由于聖言量的建立,人們便有了法的正見,有了二十五史興衰存亡的史實,這樣才能真正地以史爲鑒,才能知道如何取舍。而傲慢無知的現代人已不再重視聖言量,甚而把聖言量也“打倒”在地。一正不立百邪並生,人們沒有了聖賢智悲的指引、教導,心中邪見紛纭,思想極其混亂邪僻,而隨順人心無明煩惱、宣揚貪嗔癡、斷常見的邪說便開始粉墨登場。可憐的現代人無始以來的無明就已經夠深重的了,再受各種染汙思想的熏染,更是通體汙垢。在邪見稠林中的人們見不到一絲真理的光芒,呼吸的是邪惡的空氣,接納的是混濁的思想,在這裏只有如何享樂的指引、如何欺詐的說教、如何置人于死地而後快的競爭術、如何自欺欺人的自我包裝技巧……而這些使人眼花缭亂的種種方法和技巧都只是隨順、誘導、增上人們的煩惱而已。(言教)

  正因爲沒有聖言量的指導,現代人大多造業的同時已毫無取舍的智慧,對善惡染淨的辨別力幾乎完全喪失。人們根本不知道反觀自心、認識煩惱,反而時時隨順煩惱、加強煩惱,所以在遇上誘生貪嗔等的對境時,毫無對治力,根本不知如何防護,這樣非理作意立即現起,煩惱一發不可收拾。(非理作意)

  對煩惱既不知對治,便不能有絲毫的止息,這樣相續中的貪嗔癡只會不間斷地串習加強。不斷增上的串習力,使得即使離開對境,在獨處甚至睡夢中依然煩惱熾盛、貪嗔湧沸,所以在華麗外表包裝掩飾下的現代人,其內心狀態比起古代人不知要煩憂惱亂多少倍,而煩惱一旦超出控製力,即會現前各種嚴重的心理病症甚至精神崩潰、人格分裂、喪心病狂。(串習力)

  以具體的例子來分析,比如一個受性開放思想(言教)影響的青年,到網吧去。那裏的網友(惡友)都在津津樂道著網站上的情節,青年立刻即受汙染,迫不及待地下載了黃色網站的信息(所緣),當源源不斷滾滾而來的黃色信息現前時,眼耳與顯示屏的淫欲色聲相接,內心毫無對治力,只有非理作意,迅即相續中的貪欲種子(所依)如決堤之水洶湧澎湃,而顯示屏上有多少刹那的鏡頭閃動,便會相應現起多少刹那的不淨念頭。這樣持續數小時,煩惱迅速增長、猛厲,一旦形成強大的串習力,使得即便離開網吧,也依然沈溺在染汙的心態中。

  這僅是一例,可以此類推,分析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便會知道何以現代人內心的煩惱如此深重,清楚當今稱爲五濁惡世的原因所在。看過這些後,也才明白能在一個清淨道場中安住是何等的難得!

  以喇榮五明佛學院爲例,能夠在這樣寂靜的山谷中聞思修學清淨而殊勝的佛法,實在是往昔無量的善根、福德成熟後顯現的勝緣。這裏遠離了俗世紅塵,無有誘人造業的外緣,各種迷亂的聲色不會現前與眼耳接觸,惟見上師、僧衆、經堂、佛像,所聞的是法音梵唱(所緣);而成就的上師每天都賜予解脫的妙法,修學者熏習的是佛陀傳承至今的聖者言教,清除無明,開明心地。以此爲依,相續中會生起清淨的正見,由此指導,身語意都安住在清淨的修行生活中;且遠離惡友,所交往的都是同發菩提心、同持清淨戒、同修九乘法、同依密壇灌頂的金剛道友(善友),彼此爲依,見解、行持相互增上,這樣時時所串習的是出世解脫法、菩提心法等,堅固如理作意。所以依止靜處,不離上師、正法、道友,相續煩惱(所依)必定得以調伏乃至斷除。和濁世的環境相比,一在淨土,一在苦海,其境遇何止天淵之別。但若在這順緣具足的環境中不趁熱打鐵、把握聞思修行的時機,不努力在相續中生起堅固的定解,一旦因緣遷變,他日至于都市,入于濁世業海,在驚濤駭浪中以微弱的定力要想把持身心談何容易,心無定解只會隨境界而流浪生死!可惜有些修行人不明此理,身處淨土卻留戀俗世,腳跟未站穩即以各種理由離開上師、道友、道場,前往都市。內心無有正念,置身于世間濁浪滔天的欲海中,心潮起伏難以調順,少有不翻船覆沒的,真是爲魔所加持的可憐憫者!

  而在家不能離俗之人,更要時時警策、檢點身心。在遇境觸緣時務必再再提持正念,因染緣如此強盛,須如只身與萬人交戰般慎之又慎,才能火中栽蓮。否則與世俗同流合汙,反美其名曰“隨順衆生”,實爲隨順自己的貪嗔癡煩惱而已。這裏但看內心的狀態,如煩惱時時現起,難得止息,就應首先盡量遠離聲色之場,不受汙染,不得已無法離境時,也要戰戰兢兢,時時以正知正念攝持,如理作意,否則甘于沈淪、不思奮起,則可以斷定,必是與煩惱相隨,欲獲解脫豈非妄想!

  (四)煩惱的過患

  煩惱剛一生起,先能令心雜亂染汙,心中顛倒地執取所緣(比如貪愛對方,即在心中現起一悅意之相,顛倒執爲實有),會使煩惱習氣更加堅固,而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比如第一刹那貪心生起,會連帶引發第二刹那、第叁刹那以至于相續不斷的同類貪心産生)。煩惱生起,對自己對他人只有導致損害,對現世對後世只能引生罪業,且將因此而領受苦憂,感生諸苦。同時會使我們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又在大衆場合,因爲貪嗔等煩惱作祟,心理怯弱畏懼,沒有無畏的氣魄。又依煩惱,會使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由此度過一生,在臨終時會憂惱悔愧,但亦無濟于事,更須隨此煩惱而墮落惡趣。所以煩惱實不能使自己獲得絲毫的利益,反而是這生死之中唯一的怨敵。

  《入行論》雲:“嗔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歡樂及損我,于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刹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余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若隨順承事,悉爲作利樂,若親諸煩惱,反作苦損惱。”

  如是了知煩惱的體相、過患,其必要是:如果我們不知煩惱的體相,則當煩惱生起時也不認識,又若不明煩惱的過患,就不會執其爲生死的怨敵,反而隨順它造作染業;反之,若能清晰地了知煩惱的體相及其過患,則當煩惱剛一生起即能認識,且依正念持對治之劍殺滅煩惱之敵。

  二 集業之理

  關于集業之理,這裏從所集之業、如何集業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所集之業

  所集之業分爲思業與思已業兩種。所謂思業,即是使自相應心緣于境而轉動的心所意業。比如當悅意的外境現前,貪心生起然後心緣此所貪之物而轉,不斷考慮如何能得到並享用,這一系列心理活動,便是思業。所謂思已業即是在思業的推動下…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