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起的身語二業。
又業可分爲善業、惡業、無記業,這裏所集之業指善、惡二業。善業分有漏善業與無漏善業,此指有漏善業。有漏善業又分聖人相續中有與凡夫相續中有,此處指後者。
所集業中,不善業稱爲非福業,欲界所攝的善業稱爲福業,色、無色界所攝的善業稱爲不動業。爲何稱爲不動業呢?因爲在欲界之中,本應于天身之上成熟的業,可能在人、畜、餓鬼之身上得以成熟,果可變動。而于色界、無色界應當成熟之業,必定除此地外不會在余處成熟,故稱爲不動業。比如,某人受持善願戒,以此善法的力量本應于欲天成熟其安樂的果報,但後因造惡墮落爲畜生,此善業轉而成熟在畜生之身上,享用種種的福報。而另一人修持初禅,以此緣念初禅所生之業,必定只會在初禅天成熟,果無變動,它不可能在欲界或者初禅以上的色界天、無色界天成熟。
(二)集業之理
一切聖者,都于善業發生增長。雖然小乘的預流果、一來果羅漢仍有造集不善業的情況發生,但他們絕對不會積集轉生于善趣、惡趣的引生死業。
因爲聖者已見無我的真谛,不可能再造引生死之業。而凡夫乃至隨順我執而轉時,所造畢竟都是能引之業。在現證無我空性之後,如果宿世的惑業尚未消盡,則仍需隨此惑業來叁界受生,但受生的同時不會新造能引生死的業。即便是小乘的一果、二果羅漢,亦能以見無我空性之力斷除我執,使煩惱沒有力量生起,如同大力之人製伏嬰兒一般。所以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作者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如是若由薩迦耶見,尚隨我執而轉,身語意叁門造作殺生等不善業,則集非福業;行持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則集福業;修習色界、無色界所攝的禅定,則集不動業。如果對于叁有之中的一切勝妙之事都見爲過患,希求解脫的安樂,如是由出離心發起修衆善業,又能對無我空性作如理觀察,以信解空性的妙慧攝持修善淨業,如是二者是否成爲生死因的集谛呢?對于入資糧道、加行道的行人來說,他們雖然積集能引之業,但是由出離心所發起以及與無我空性慧相應的善淨之業,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與生死根本我執的行相相違而轉,能引出世之道,所以不是尋常真能引生死之集谛,然因其能隨順引後有集,即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所以當知其仍屬集谛所攝。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從各個側面觀察思維生死的過患,對生死的勝妙之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沒有如理以正觀妙慧觀無我空性之義,且又離修習兩種菩提心,那麼,唯除少數依靠福田力之外,其余一切的善行都是庸常集所攝之業,其結果只有被動地順生死而流轉。
少數依靠福田力者,即是由聖者佛菩薩的功德之力,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使本爲庸常集所攝之業轉向解脫方面,使之不成後有隨順生死輪轉之業。比如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衆生發願得往生後,該業就不可能在六道之中成熟。
又積集之業可分爲二種,即執取樂受所集之業與執取舍受所集之業。在執取樂受方面,有類衆生追求現世外境色、聲、香、味等欲樂,故其所造均爲非福業,又有衆生著眼于來世享受外境的欲樂,則其所集爲福業,複有衆生厭舍外塵,正緣內身定生樂受,則集能生初禅、二禅以及叁禅的不動業,再有衆生對于禅定所生的樂受也意生厭患,不行執著,緣舍受而作業,則其所集爲能生四禅乃至有頂的不動業。
與以上相逆,如能對于一切叁有,不論是欲界還是色界、無色界,普生厭離,一無執取,如是爲解脫而發心叁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所以我等衆生應當善思生死過患,勵力發起出離意樂以及無我空慧,由此攝持,再行善淨法,方才成爲引出世道的隨順集。
叁 死亡與重生
受過去世引業的牽引,我們來到了人間,這引業能住持多久,便決定了一期人生的壽量,即從出生起到生命結束的一刻,其間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個定數,普通人無法超越。在不遭遇壽命違緣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的情況下,當壽命自然耗盡時便會現前死亡。這是壽命自然耗盡的死亡。又今世的受用是過去世善業感召的結果,一旦福報享盡,就可能會沒有維生的資具,在無衣無食的饑寒中死去。這是福報耗盡的死亡。除此之外,雖然壽量沒有窮盡,但由于今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注意養生之道,這會導致過早的死亡,歸納起來有九種因緣,即:①食無度量,過量而食,如暴飲暴食。②食所不宜,即吃不適宜的食品。③不消化而食。④生而不吐。⑤熟而持之,即大小便屏閉不泄。⑥不近醫藥,即色身有病而不及時醫治服藥。⑦不知于己爲損爲益,即對于壽命的維持,不知何事有害、何事有益。⑧非時非量。⑨行非梵行,即作不淨行,耗損生命精華之精血。
當死亡降臨時,每個人的心境都不一樣,有的在善心中死去,有的則會惡念現起,還有在不緣善不緣惡的無記心中死去的。所謂的善心死,是指由自己憶起或者他人幫助使自己憶起,乃至粗想還在現行時,信等善法現行于心中。不論生前是行善還是造惡,臨命終時,或自己憶念或他人激發自己憶念,如果生時對于哪方面串習的次數多、串習力強,那麼由彼現起的心力就強大,這樣死前一刻心緣于此流注,其余的一切認知隨即被淹沒。如果對于二事平等串習,則先憶起何法,便緣此不退舍,不會現起余心。平日作善之人,如從暗處趣向光明之域,在臨命終時,如入美夢,見到種種可意美好的境象,在安祥的心境中逝去,他們的身體在死時沒有粗重的苦受,連解肢節苦也極輕微。
相反,所謂的不善心死者,即是自己憶起或者他人引發自己憶起,乃至粗想還在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之法。在不善心中死去的人,臨死身體要感受粗重的苦受,而且不善業所感惡趣果報的前相也于此時開始現前,這時如在惡夢中見到種種猙獰恐怖之相,這種顯現如從光明趣入黑暗一般。那些生時造上品不善重業的人,見到這些恐怖的情景,當即身毛直豎、手足紛亂、大小便失禁、扪摸虛空、翻眼咀沫,有如是種種的惡相。而造中品不善的人,上述惡相中有些顯現有些不現。造惡業的人在死時要感受極其粗重的解肢節苦。所有的人臨命終時,在未到昏昧想位之前,無始以來堅固串習的我愛執著開始現行,因爲害怕自我將不存在,因而對自我生起強烈的執著,這種執著是形成中陰身的原因。
無記心死者,是指對于行善、不善,或者未行善不善,自己沒有心力憶起,而且當時也無他人使自己憶起,在這種情況下,臨終者苦與樂的感受都沒有。又以上所說的善心死、惡心死都是在粗想狀態時才有,一旦粗想消失,進入細想狀態,善心(或惡心)即舍,住于無記心中。此時,對于生時所習的善法自不能憶,他人也不能使己憶念,不善心也是如此。所以當細想行時,一切死心都歸于無記。
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關鍵的時刻,而死時的心境對于未來世的去向有著極爲絕對性的作用。好比一個赴往他鄉的旅人,即將踏上飛駛而去的列車,車站裏停著南下北上的各趟列車,此時汽笛已鳴,列車待發,如果乘上北上的列車便隨即一往無返地向北而去,很難再有回轉的機會。同理,臨死一刻的心念決定我們的後世將趨于何方。而臨終時的心緒極其紛亂,各種儲藏在相續中的習氣都有可能迸發出來,一個一生堅持善法的人有可能臨終顛倒,現起各種惡心,而一個一向作惡的人也可能善心首先被激發。所以對于凡夫人來說,在臨終的關鍵時刻,他人的助念就顯得尤爲重要,爲了使臨終者安住于善心之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因爲親人的悲傷而使其生起貪戀的負面情緒,同時我們要幫助臨終者,一再地提醒他放下此生的一切,心無戀著,提起正念,在恭敬、慈悲、愛的安詳心境中死去。
有一則公案:佛世有位清信士,生前供養叁寶。在他臨終時,妻子悲傷哭泣,他心生哀戀,結果命終後魂神不去,在婦人鼻中化作一蟲。時有道人聽見婦人哀號,前來安慰。婦人涕淚交流,蟲隨之而出掉在地上。婦人見後羞慚,想用腳踩,道人趕緊告之:“不要殺蟲,它是你夫君!”婦人驚問:“夫君奉持齋戒,精進無比,何以至此?”道人點醒她:“因爲你臨終哭泣,牽動了他的愛心,以此墮爲蟲身。”
以下說明死時如何舍識變現中陰。
造不善業的人死時神識從身體的上分開始舍起,上分先冷,逐漸冷至心間。相反,造善業的人從下分舍起,下分先冷,兩種情況神識都是從心處脫離身體。最初,識投母胎托于精血之中,其處即爲肉心。而最後識舍處即是最初托生處。
識從何處舍離,即于該處無間即成死與中有,如稱兩端低昂時等。中有(中陰身)的形成之因是:對于身體生起愛執,無始以來對此身心産生的實有戲論已經深深熏習,善與不善兩種業習氣已經熏習。其中前二是現起中陰身的原因,而此中陰身的形態是惡趣中陰、欲界善趣中陰、色界中陰還是無色界中陰則由後一決定。在中有時期,諸根具足,以引業當生何道,中有就會變現此道的身形,在還未受生時,中陰身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但中陰身所具有的這種異常活躍的能力,只是業通,完全受業力的支配,沒有自在。中陰身只有同類及修得天眼者能見。
造不善業所感的中陰身如黑羺光或陰暗夜,造善業所感的中陰身則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入胎經》說:“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從無色界墮生下界,則有中有。從下界生無色界,則無中有,從何處死亡即于該處成無色蘊體。中陰身可以看見與自己同類的中有以及自己當生之處。
六道中有的行態是:天道中有頭向上行;人道中有橫行而去;作惡業所感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其壽量爲:如果未得生緣,則于七日中住,如得生緣,則無決定;又如七日仍未得…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