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P30

  ..续本文上一页发起的身语二业。

  又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这里所集之业指善、恶二业。善业分有漏善业与无漏善业,此指有漏善业。有漏善业又分圣人相续中有与凡夫相续中有,此处指后者。

  所集业中,不善业称为非福业,欲界所摄的善业称为福业,色、无色界所摄的善业称为不动业。为何称为不动业呢?因为在欲界之中,本应于天身之上成熟的业,可能在人、畜、饿鬼之身上得以成熟,果可变动。而于色界、无色界应当成熟之业,必定除此地外不会在余处成熟,故称为不动业。比如,某人受持善愿戒,以此善法的力量本应于欲天成熟其安乐的果报,但后因造恶堕落为畜生,此善业转而成熟在畜生之身上,享用种种的福报。而另一人修持初禅,以此缘念初禅所生之业,必定只会在初禅天成熟,果无变动,它不可能在欲界或者初禅以上的色界天、无色界天成熟。

  

  

  (二)集业之理

  一切圣者,都于善业发生增长。虽然小乘的预流果、一来果罗汉仍有造集不善业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绝对不会积集转生于善趣、恶趣的引生死业。

  因为圣者已见无我的真谛,不可能再造引生死之业。而凡夫乃至随顺我执而转时,所造毕竟都是能引之业。在现证无我空性之后,如果宿世的惑业尚未消尽,则仍需随此惑业来三界受生,但受生的同时不会新造能引生死的业。即便是小乘的一果、二果罗汉,亦能以见无我空性之力断除我执,使烦恼没有力量生起,如同大力之人制伏婴儿一般。所以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如是若由萨迦耶见,尚随我执而转,身语意三门造作杀生等不善业,则集非福业;行持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则集福业;修习色界、无色界所摄的禅定,则集不动业。如果对于三有之中的一切胜妙之事都见为过患,希求解脱的安乐,如是由出离心发起修众善业,又能对无我空性作如理观察,以信解空性的妙慧摄持修善净业,如是二者是否成为生死因的集谛呢?对于入资粮道、加行道的行人来说,他们虽然积集能引之业,但是由出离心所发起以及与无我空性慧相应的善净之业,是后有爱的能对治品,与生死根本我执的行相相违而转,能引出世之道,所以不是寻常真能引生死之集谛,然因其能随顺引后有集,即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所以当知其仍属集谛所摄。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从各个侧面观察思维生死的过患,对生死的胜妙之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没有如理以正观妙慧观无我空性之义,且又离修习两种菩提心,那么,唯除少数依靠福田力之外,其余一切的善行都是庸常集所摄之业,其结果只有被动地顺生死而流转。

  少数依靠福田力者,即是由圣者佛菩萨的功德之力,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使本为庸常集所摄之业转向解脱方面,使之不成后有随顺生死轮转之业。比如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众生发愿得往生后,该业就不可能在六道之中成熟。

  又积集之业可分为二种,即执取乐受所集之业与执取舍受所集之业。在执取乐受方面,有类众生追求现世外境色、声、香、味等欲乐,故其所造均为非福业,又有众生着眼于来世享受外境的欲乐,则其所集为福业,复有众生厌舍外尘,正缘内身定生乐受,则集能生初禅、二禅以及三禅的不动业,再有众生对于禅定所生的乐受也意生厌患,不行执著,缘舍受而作业,则其所集为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与以上相逆,如能对于一切三有,不论是欲界还是色界、无色界,普生厌离,一无执取,如是为解脱而发心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所以我等众生应当善思生死过患,励力发起出离意乐以及无我空慧,由此摄持,再行善净法,方才成为引出世道的随顺集。

  

  

  

  三 死亡与重生

  受过去世引业的牵引,我们来到了人间,这引业能住持多久,便决定了一期人生的寿量,即从出生起到生命结束的一刻,其间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个定数,普通人无法超越。在不遭遇寿命违缘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当寿命自然耗尽时便会现前死亡。这是寿命自然耗尽的死亡。又今世的受用是过去世善业感召的结果,一旦福报享尽,就可能会没有维生的资具,在无衣无食的饥寒中死去。这是福报耗尽的死亡。除此之外,虽然寿量没有穷尽,但由于今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注意养生之道,这会导致过早的死亡,归纳起来有九种因缘,即:①食无度量,过量而食,如暴饮暴食。②食所不宜,即吃不适宜的食品。③不消化而食。④生而不吐。⑤熟而持之,即大小便屏闭不泄。⑥不近医药,即色身有病而不及时医治服药。⑦不知于己为损为益,即对于寿命的维持,不知何事有害、何事有益。⑧非时非量。⑨行非梵行,即作不净行,耗损生命精华之精血。

  当死亡降临时,每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有的在善心中死去,有的则会恶念现起,还有在不缘善不缘恶的无记心中死去的。所谓的善心死,是指由自己忆起或者他人帮助使自己忆起,乃至粗想还在现行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中。不论生前是行善还是造恶,临命终时,或自己忆念或他人激发自己忆念,如果生时对于哪方面串习的次数多、串习力强,那么由彼现起的心力就强大,这样死前一刻心缘于此流注,其余的一切认知随即被淹没。如果对于二事平等串习,则先忆起何法,便缘此不退舍,不会现起余心。平日作善之人,如从暗处趣向光明之域,在临命终时,如入美梦,见到种种可意美好的境象,在安祥的心境中逝去,他们的身体在死时没有粗重的苦受,连解肢节苦也极轻微。

  相反,所谓的不善心死者,即是自己忆起或者他人引发自己忆起,乃至粗想还在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之法。在不善心中死去的人,临死身体要感受粗重的苦受,而且不善业所感恶趣果报的前相也于此时开始现前,这时如在恶梦中见到种种狰狞恐怖之相,这种显现如从光明趣入黑暗一般。那些生时造上品不善重业的人,见到这些恐怖的情景,当即身毛直竖、手足纷乱、大小便失禁、扪摸虚空、翻眼咀沫,有如是种种的恶相。而造中品不善的人,上述恶相中有些显现有些不现。造恶业的人在死时要感受极其粗重的解肢节苦。所有的人临命终时,在未到昏昧想位之前,无始以来坚固串习的我爱执著开始现行,因为害怕自我将不存在,因而对自我生起强烈的执著,这种执著是形成中阴身的原因。

  无记心死者,是指对于行善、不善,或者未行善不善,自己没有心力忆起,而且当时也无他人使自己忆起,在这种情况下,临终者苦与乐的感受都没有。又以上所说的善心死、恶心死都是在粗想状态时才有,一旦粗想消失,进入细想状态,善心(或恶心)即舍,住于无记心中。此时,对于生时所习的善法自不能忆,他人也不能使己忆念,不善心也是如此。所以当细想行时,一切死心都归于无记。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关键的时刻,而死时的心境对于未来世的去向有着极为绝对性的作用。好比一个赴往他乡的旅人,即将踏上飞驶而去的列车,车站里停着南下北上的各趟列车,此时汽笛已鸣,列车待发,如果乘上北上的列车便随即一往无返地向北而去,很难再有回转的机会。同理,临死一刻的心念决定我们的后世将趋于何方。而临终时的心绪极其纷乱,各种储藏在相续中的习气都有可能迸发出来,一个一生坚持善法的人有可能临终颠倒,现起各种恶心,而一个一向作恶的人也可能善心首先被激发。所以对于凡夫人来说,在临终的关键时刻,他人的助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临终者安住于善心之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因为亲人的悲伤而使其生起贪恋的负面情绪,同时我们要帮助临终者,一再地提醒他放下此生的一切,心无恋著,提起正念,在恭敬、慈悲、爱的安详心境中死去。

  有一则公案:佛世有位清信士,生前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悲伤哭泣,他心生哀恋,结果命终后魂神不去,在妇人鼻中化作一虫。时有道人听见妇人哀号,前来安慰。妇人涕泪交流,虫随之而出掉在地上。妇人见后羞惭,想用脚踩,道人赶紧告之:“不要杀虫,它是你夫君!”妇人惊问:“夫君奉持斋戒,精进无比,何以至此?”道人点醒她:“因为你临终哭泣,牵动了他的爱心,以此堕为虫身。”

  以下说明死时如何舍识变现中阴。

  造不善业的人死时神识从身体的上分开始舍起,上分先冷,逐渐冷至心间。相反,造善业的人从下分舍起,下分先冷,两种情况神识都是从心处脱离身体。最初,识投母胎托于精血之中,其处即为肉心。而最后识舍处即是最初托生处。

  识从何处舍离,即于该处无间即成死与中有,如称两端低昂时等。中有(中阴身)的形成之因是:对于身体生起爱执,无始以来对此身心产生的实有戏论已经深深熏习,善与不善两种业习气已经熏习。其中前二是现起中阴身的原因,而此中阴身的形态是恶趣中阴、欲界善趣中阴、色界中阴还是无色界中阴则由后一决定。在中有时期,诸根具足,以引业当生何道,中有就会变现此道的身形,在还未受生时,中阴身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但中阴身所具有的这种异常活跃的能力,只是业通,完全受业力的支配,没有自在。中阴身只有同类及修得天眼者能见。

  造不善业所感的中阴身如黑羺光或阴暗夜,造善业所感的中阴身则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入胎经》说:“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从无色界堕生下界,则有中有。从下界生无色界,则无中有,从何处死亡即于该处成无色蕴体。中阴身可以看见与自己同类的中有以及自己当生之处。

  六道中有的行态是:天道中有头向上行;人道中有横行而去;作恶业所感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其寿量为:如果未得生缘,则于七日中住,如得生缘,则无决定;又如七日仍未得…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