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緣,就會變易其身,乃至于七七日之內而住;在這四十九天之中必定會得生緣,至于此後,更無安住。
爾後,中有如何投生呢?
若是胎生,則中陰身于當生之處,看見自己同類的有情,便想去看以及戲耍等,于是願意趨往當生之處。之後對于父母的精血,生起顛倒見,即父母尚未作不淨行,卻如幻變見父母作不淨行,如此生起貪愛。如當投爲女身,則對母生排斥心,貪與父交。反之如當投爲男身,則欲令父離,貪與母會。欲心起後,即便趣往,漸漸地男女肢體余分都不見,只見男女根相,對彼生嗔,中有即滅,而成生有。又因父母貪愛至極,最後各出濃厚精血一滴,叁滴與識相合,住于母胎,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由阿賴耶識之力,有其他微細諸根的大種和合而生,及其余有根之同分精血和合摶生。爾時識住,即名爲結生。如果是薄福衆生當生于下賤種,他們在死亡及入胎時就會聽到紛亂之聲,妄見入于蘆荻稠林等中;而造善業的衆生當生于高貴種姓中,會聽到寂靜美妙的音聲,妄見自己升于高閣宮殿之中。又住胎需經叁十八個七日,在胎中圓滿一切肢節,再經四日,當即降生。所以住胎時間通常爲九個月。《入胎經》說:住胎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雖亦圓滿,非極圓滿。如果只經六月或七月,則非圓滿,有可能肢體有缺。
胎生之外其余諸類如何結生呢?
古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在此世界不論胎卵濕化哪一類生,如果沒有愛染牽纏,凡于生處不欲,絕對不會結生。如地獄等惡趣雖非衆生所欲,但由于生時一直處于業際顛倒之中,持非律儀。比如屠夫,在他死時于生處自然妄見有雞豬等,在屠宰欲樂的推動下,追捕雞豬,至則不見,只見地獄,由此中有發憤即死,墮于地獄。又如生鬼道時,開始見有財帛等,至則財帛不現,只見餓鬼境界,于是中有發憤而死,墮于鬼道。如是凡當生于畜生、餓鬼、人及欲界、色界天時,則在其生處,見自同類喜樂的有情,于彼歡喜,遂思欲奔赴,而後于生處起嗔,中有隨滅,而成生有。
至于濕生是貪香氣而生,化生是貪住處而生。又衆生墮熱地獄時,先是因寒冷觸身,見地獄火猛烈熾燃,欲得暖觸,故而墮入熱地獄。相反,生寒地獄時,先是炎熱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因此墮入。
四 十二因緣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悟的真理,其中就有十二緣起的規律。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命如何流轉生死的公式。十二緣起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即以無明爲緣産生行,以行爲緣産生識,乃至以有爲緣産生生,以生爲緣産生老死。這十二支如同環環相扣的鎖鏈,一環套一環地將衆生束縛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反之,如能溯本尋源,斷其根本,生死之流則由此截斷,而歸于還滅。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曾經有位仙道大王,在給他寄佛像時順便在佛像的下方繪寫十二緣起流轉不滅,大王得到後,在天曉時結跏趺坐,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以下逐步展開對十二緣起的分析。
(一)支分差別
⑴無明:包括業果愚和真實義愚。業果愚即不認識因果的規律;真實義愚即不認識無我的空性,五蘊身心的聚合上本來無我,卻妄執有一常恒自在的我存在,由此生起我執。
⑵行:即業,包括能引惡趣的非福業、能引欲界善趣的福業以及能引色界、無色界善趣的不動業。
⑶識:分因位識、果位識兩種。比如凡夫造作不善業時,由業習氣所熏的現法之識即是因位識。而依此識在未來世中于惡趣結生的識便是果位識。又如因爲不識無我真實義,所以不知善趣的本性爲苦,卻妄執爲安樂,于是造集福業、不動業,初由此業所熏的識爲因位識,依此後來在欲、色、無色、善趣受生的識,爲果位識。
⑷名色:名即心法方面的受想行識四蘊,以胎生而言,名色即業識入于受精卵而成的生命胚基、身心前位,由它的發展就決定了衆生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狀況。
⑸六入:又名六處、六根,以胎生而言,最初識入受精卵爲羯磨藍,隨著名(即受想行識)的發展,眼、耳、鼻、舌四根開始出生,加上名色位中即已具有的身根和意根,于是身的差別——六根已得成就。因爲六根的出生,識即能由六根而入于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所以稱爲六入。
⑹觸:由于六根、六塵、識叁者和合,開始感觸可意、非可意、中庸的叁種境界。
⑺受:在與境接觸時會産生苦、樂、舍(即非苦非樂)叁種感受。比如夏天皮膚接觸炎熱的陽光就有苦受,而入清涼池,身觸涼水,就有樂受。
⑻愛:因爲有了領受,就對樂受生起不離愛(貪愛),對苦受生起乖離愛。這裏由受緣生愛,是指無明與受結合,便會生起愛。如果沒有無明,僅有諸受,則不會生起愛著,所以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異熟受用,觸與受圓滿,即爲受用圓滿。
⑼取:由于愛的增上,就會産生欲占爲己有的強烈追求心理。它包括對于四種對境生起的四種取,即:在受用方面,追求色聲等欲塵;在見解方面,執取薩迦耶見之外的各種惡見;在行爲方面,邪謬執取各種惡戒、惡禁;最後是執取薩迦耶見。所以取就包括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
⑽有:由往昔造業(行)在識中熏下業的習氣,再于今生經過愛、取的潤發,便産生了強大的勢力,必定要引生後有,所以于因上安立果名,稱爲“有”。比如吸毒,開始吸時感受到了快感,由此生起貪愛,由愛就會想再次享受吸毒的滋味,這樣反複求取幾次,就會産生強烈的毒瘾,最終到非吸不可、欲罷不能的地步,這即是有的狀態。所以由習氣,經過愛取的滋潤引發,最後就會發展爲“有”。
⑾生:因爲強有力的善業、惡業的牽引,識即于胎卵濕化四生之中最初結生。
⑿老死:由生,具五取蘊,五蘊成熟轉成衰相,爲老;最終舍棄同分諸蘊,爲死。
這十二支,無明、行、因位識是過去世的因,稱爲能引支。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世的果報,稱爲所引支。所引四支半都是被動地受業力的支配,自入胎時起即開始要承受宿業所賦予的果報,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比如就六入這一支來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生來耳聰,有的生來目盲,有的生來敏銳,有的生來愚笨,有的長于處理事情,有的長于研究學問,有的嗓音好,有的臂力大……這些千差萬別的現象,即是宿業所引的身心果報。它生來即有,不由自主,但這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産生的,這些差別其實是由于各個人過去世造業不同、由識攜帶導致在身心上成熟的。
接下來,愛、取、有是這一世所造的因,稱爲能生支,由此來世需要成熟生與老死的果稱爲所生支。愛、取、有是今生我們主動積極新造的業,未來世的果如何,取決于今生愛、取、有這叁支的情況。
我們觀察一個人的生命過程,胎中所成的識、名色、六入叁支不論,出生之後,幼年叁四歲時,對于六塵無知,所以僅名爲觸。五、六歲後,直至十二、叁歲,便能領納色聲等塵境(受)。從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開始貪著聲色(愛),此即是現代人所稱的“青春期”,這一階段,隨著身心的發育,開始情窦初開,對異性的愛欲開始萌發,同時對于其它的塵境也現起了貪求的執著。而年至二十,已是成人,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從此之後貪欲轉盛,開始主動地追求聲色貨利,日夜馳求不息(取),所以青年時起,我們的人生便在積極地、不停地造業之中度過。在無明之中沈迷不醒的人們,當到了衰老之年,回顧此生,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別的,只是積下了無量感生叁界、輪回生死的業,因爲已經集有善業、惡業,故仍需再次受生而重演生老病死的老戲。
附:十二緣起圖釋
圖的中心畫有雞、蛇、豬,表示産生輪回痛苦的根源即是貪嗔癡叁毒煩惱。雞貪心熾盛,爲欲望東奔西跑,終日追逐;蛇表我執深重,如有人、事違逆自己的意願,則立生嗔恨,施以報複。豬緊咬雞、蛇,表示貪嗔都由無明愚癡而發生,由于堅執我見、執有爲實,所以順我之意隨生貪欲,違我之意隨生嗔恚,叁毒的根本即是無明。
次圈左半部分由下至上依次畫有人、阿修羅、天,作超升狀,白色表示此叁善道都依修持白業而感生。右半部分由上而下依次爲旁生、餓鬼、地獄衆生,作墮落狀,黑色表示叁惡道全由黑業所感。左右合爲一圈,表示輪回之中不論善道、惡道,都未超脫生死,都在煩惱與業的束縛之下,上下升沈,流轉不已,圓周象征輪回的本性輪轉不息、無始無終。
外圈十二圖分別畫有十二緣起各支的情況,整個十二緣起圖被凶猛巨大的閻羅王握持在手,並以口咬圖的上緣,表示六道衆生都離不開十二緣起。圖的上端左右分別畫有清涼月和人天導師佛陀,佛陀以手指月表示引導六道衆生趨向解脫。
以下依次解釋外圈十二緣起圖各支的意義。
圖1:盲眼人在崎岖山路中柱杖行走,墮塹墜崖都不覺知。表衆生無明不見因果、不知無我空性長時都在愚癡的狀態之中。
圖2:行如陶工工作,作成大小方圓種種不同形狀的碗,表衆生依無明造作種種不同的善、惡、不動之業,以成六道種種的果。
圖3:識如猿猴騰挪跳躍,沒有安定。
圖4:名色如同行船,船、船夫、船槳叁者缺一都不能渡,如此若名色二者缺一,則生命活動無法向前推演,不能引出六入及觸。
圖5:六入如同空屋之六虛窗,因眼耳等如虛空。
圖6:觸即根境相接,如人飲乳。
圖7:以刺入目頓生苦受,表示根境相接之時受即生起。
圖8:由受生愛,圖中酒鬼嗜酒貪杯,表不離愛。
圖9:由愛增長成取,取的狀態如猿取果,不知滿足。
圖10:有謂業強必生後果,圖中孕婦已有胎在身,表因中已具感果勢力。 …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