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賢士大夫,平時高談忠孝,仰慕聖賢,認爲那些茅棚陋屋之中的貞節忠義之人不值一提。一旦遭遇利害切身,平日的行爲節操就喪失殆盡!然後痛哭流涕,說:“我並不是不想那樣作,而是力不從心呀!”看看這位烈婦,生時百折而不回,死後猶作厲鬼而殺賊。賢良和不肖的差距,有多大啊!”
叁五、費封翁
招房善格中丞意 萬代公侯辦法增
不是好名兼弋寵 小孫也要做中丞
【正文】乾隆間蘇省荒。江陰令撫循無術,民變,揭竿爲亂〖(賈誼過泰論)揭竿爲旗。(注)揭,高舉也。(按)民揭無旗,高舉以竿代也。〗。令遂以謀叛聞。
【譯文】乾隆年間,江蘇省遭災荒。江陰縣令,安撫措施失當,民衆造反,有人領頭鬧事。縣令就宣上報民衆謀叛。
【正文】巡撫某公,聞變親至。過常州,費鶴汀中丞之祖,方爲郡招房吏。隨守出迎,谒撫軍于舟次,使費候于外。久之,撫軍送守出,見費,奇其貌,詢守曰:“若何人?”守以招吏對。時亂民之首謀及黨羽數十人,俱受縛。而外議以謀叛須屠城,民情洶懼〖洶,許拱切,音兄,上聲。洶懼,大懼貌。〗。撫軍因喚費入曰:“若爲招吏,列案當熟。江邑饑民作亂,例應無少長骈戮,若何方得情罪允協〖允,信也;協,合也。〗?”費對曰:“公將執法辦耶?抑公侯萬代辦耶?”撫軍曰:“汝試言二者之分,吾將擇焉。”對曰:“若果阖城背叛,固應屠戮。然江邑事起倉卒,皆貧民因饑覓食,冀得升鬥以糊口〖糊,音胡,注詳陽羨生篇。〗。非敢叛也。倘竟擬以屠戮,非聖天之愛養小民之意。今幸首犯已就拘執,某愚見,不如照強盜聚衆行劫例,將爲首擬以斬枭,余衆分別軍流,似于情罪允當,此萬代公侯辦也。”撫軍深然其言,遂令費擬稿上,斬一人,流十余人。
【譯文】當時巡撫大人聽說,親自前來視察,路經常州。當時費鶴汀中丞大人的祖父,正是常州郡的招房吏。隨郡守出來迎接。郡守到船上進見巡撫,讓費先生在外面等候。隔了很長時間,巡撫大人送郡守出來,見到了費先生,覺得他相貌奇特,問郡守:“他是什麼人?”郡守答說是招房吏。當時亂民的頭頭和他的黨羽骨幹共幾十人,已經被抓。外面傳聞說,因爲謀判之罪大,全城人都要被殺,群情十分恐慌。撫軍大人就把費先生叫進去,說:“你是招房吏,曆來的案情應當很熟悉。江陰縣饑民作亂,按例應當不分年少,年長,一律處死。怎麼處置才能做到人情與罪懲公允適當?”費先生回禀說:“臺公是打算依法處置呢,還是以公侯萬代之慮來處置?”巡撫說:“你說說看,二者有何區別?我來決擇。”回說:“如果是全城背叛,固然應該全部斬首。但是江陰之事,事起倉卒,都是因爲窮苦百姓饑餓求食,希望得到升鬥之糧以糊口,並不是膽大妄爲想反叛。倘若因此就屠戮全城,就不是聖上天子愛養小民之本意。現在幸虧首犯已經拘捕。在下的愚見,不如按照強盜聚衆行劫論處,把爲首的斬首,其它人分別處以充軍流放。這樣辦似乎于情于罪較允妥恰當!這就是公侯萬代處置的辦法!”巡撫極其同意他的看法,當即命令費先生照此擬定呈文,斬一人,流放十幾人。
【正文】識者謂費以一言救萬人之命,其後必有興者。生子某,由副貢仕至陝西潼商道。孫開绶,即鶴汀中丞。封翁累封至光祿大夫〖累,上聲。〗、振威將軍,至今簪纓不絕。
【譯文】懂得道理的人,都說費先生一言救了萬人之命,他的後輩中一定要出發達的人。費先生生了一個兒子,由例貢資格,任命爲陝西潼商道臺,孫子名開绶,就是費鶴汀中丞。費老先生累累受封至光祿大夫,振威將軍。至今後人中作官受封的連續不斷。
叁六、費善人
真贓現獲複何詞 說盜偏精善士思
英餅十番錢四貫 笑他鄰老太便宜
【正文】費耕亭觀察之祖,開南北雜貨店,慷慨仗義,鄉裏稱爲善人。裏鄰之貧困者,多就食其家。
【譯文】費耕亭觀察(官名)的祖父,開了一家南北土特産雜貨店,慷慨仗義,鄉鄰稱他爲善人。鄰裏中貧困之人,多半在他家吃飯。
【正文】會歲暮,有鄰老來就食後,坐店中帳櫃旁,久不去。店夥開櫃,失洋十元,遍覓不得,鹹疑鄰老,執而搜之,果然。當是時,衆口交詈,鄰老幾無所容。適善人出,詢得之,曰:“若等大誤,是我因渠貧困,取以與之,偶忘向若等言,何得遽而辱詈?”複向鄰老謝曰:“伊等勿知,萬勿見怪。然君亦太遲鈍,何不實告系我所送,而甘辱耶?”又曰:“君適言十洋,尚不敷,可再持錢四千去,以爲卒歲資。”鄰老遂持錢洋拜謝而歸。其行事大率類此。後生孫耕亭先生,由己卯會元,官至福建糧道。善人屢膺诰封,天之報施善人,固不爽也。
【譯文】有一年歲末,一鄰居老人,來吃了飯以後,坐在店裏的帳櫃旁,很長時間不走。店夥打開錢櫃,少了十塊錢,到處找不到,都懷疑這位老人,就搜他的身,果然搜到了。當時在場的人七嘴八舌地辱罵他,這位老人被罵得羞愧難當,幾無容身之地。恰好此時,費先生出來,詢問情況後說:“你們真搞錯了!是我因爲他貧困,拿了給他的,忘了告訴你們。你們怎麼能這樣辱罵他!”又對這位老人謝罪說:“他們不知道,你千萬不要見怪!你老先生也太遲鈍,爲什麼不告訴他們這是我送給你的哩,而甘願受罵!”又說:“剛才你說這十塊錢還不夠,再拿四千銅錢去。作過年錢。”鄰老就拿了錢,拜謝而去。費先生的爲人行事,大都類似這樣。後來得了個孫子,就是耕亭先生,他由己卯會試中頭榜,而官至福建糧道(糧食廳長)。費老先生屢次得封诰。上天回報行善之人,的確一絲不差!
【正文】坐花主人曰:“二費封翁,皆隸籍常州。其行事,至今人皆啧啧稱道之〖啧音責。啧啧,稱道不絕口貌。〗。說者謂鶴汀封翁以一言而救萬人之命,其所全者大,非耕亭封翁所可比,故其食報亦有大小,予獨不謂然。何則?鶴汀封翁之所言,凡識輕重之大體者,皆能見及。特其對中丞數語,不激不隨,婉而善入〖猶言婉款動聽也。〗爲難能耳!至耕亭封翁之所爲,則彼以盜來,贓皆現獲,責之固非過刻,釋之便足明恩,而乃委曲周全,務爲諱飾。且惟恐人猶或致疑,更于十洋之外,代之請益。此等居心,真是廣大慈悲,無微不至。昔蘇次公謂範忠宣曰〖次公,即蘇子由,名轍,東坡之弟。範堯夫,名純仁,谥忠宣。〗:“公是佛地位中人!”吾于善人亦雲。”
【譯文】坐花主人說:“兩位費老太翁,祖籍都是常州,他們的事迹,至今還受到當地人的啧啧稱贊。評論之中,有說費鶴汀的太翁,一句話救了萬人之命,他所保全的功德大,不是費耕亭的太翁所可比的,所以享報也有大小之分。我卻不這樣看!爲什麼?因爲鶴汀的太翁所說的話,凡是能夠認識其中輕重大體的人,都能有相同的見解。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對巡撫所說的話,不偏激不隨流,委婉而有說服力。至于耕亭的太翁所爲大不相同。那位老人確是偷盜而且贓物現獲,加以責備本不算苛刻;饒恕他也就是以表明自己的寬厚了。他反而設法委曲周全老人的名聲,爲他掩飾,而且生怕別人還會懷疑,又在十塊銀之外,再加四千。這樣的居心,真是廣大慈悲,無微不至了!以前蘇次公(即蘇轍,東坡之弟)曾對範忠宣(即範堯夫,谥忠宣)說:“公是佛位中人!”這句話我也要用來贊歎耕亭的老太翁!”
叁七、張明德
禮貌微嫌肆征輕 笑他明德愧芳名
獻茶索費心非很 天道從來善劑平
【正文】華亭戶書張明德,奸巧善舞文〖舞文,注詳胡封翁篇。〗。夤緣爲糟胥。既得志,益肆行無忌。鄉民之良懦者,都橫遭吞噬〖噬,音誓,咬也。(按)此句猶言受其害也。〗。與人有睚眦怨〖睚,崖;眦,音尺,明邁切,音柴,去聲,(史記範雎傳)睚眦之怨必報。(按)睚眦,仇恨貌。〗,辄中以危法〖辄,音尺,即也。〗。以故其同侪,皆側足視之〖(南史郭祖深傳)遠近側足,莫敢縱恣。(按)側足,畏憚之貌。〗,弗敢與抗。
【譯文】華亭縣戶書張明德,奸巧權詐,善于巧構文章,走後門通關節當上了糟胥(征糧官)。得志之後,更加肆無忌憚,百姓中之善良膽小者,都受過他的坑害。與人只要有一點小怨,常以重罪中傷。因此同事人都怕他幾分,不敢和他對抗。
【正文】有皂役陳大忠者,性伉直,獨弗爲之屈。明德積不平,思有以中傷之,久之未得閑〖隙也。〗。壬寅春,漕事將竣,明德以糧串數百石,囑大忠赴鄉,催收折色。時每石折收洋銀五元六角。大忠既行,明德遂白官增其價〖白,告也。〗至六元叁角。及大忠回,如前數收繳,明德遽曰:“是尚缺叁百余元,得無汝中飽耶?”大忠艴然曰〖艴,音拂。(孟子注)艴然,怒色也。〗:“我行時只五元六角,城中驟增價,我安得知?”與之忿爭而散。明德竟以大忠侵蝕告官〖蝕,音食,猶虧也。〗。官拘大忠,責令賠補。大忠抗不承,遂下獄,坐侵用官銀,遣戍河南。
【譯文】有一名皂役陳大忠,性情亢直,就是不買他的帳。張明德積忿難平,心中無時不在盤算中傷他,一直找不到機會。壬寅年春天,催繳公糧之事即將完成,張明德就以還有數百石零星尾數未繳齊,吩咐陳大忠下鄉去,折算成現款追繳入庫,告訴他每石折收洋銀五元六角,陳大忠就動身去了。張明德立即把折算價格增加至六元叁角上報縣令。等到大忠回來,按前數上繳糧款時,張明德突然說:“還缺叁百多元,該不是你從中私吞了吧!”陳大忠生氣說:“我動身時,只是五元六角,城裏突然漲價,我怎麼能知道!”和張爭執了一陣,不歡而散。張明德就以陳大忠侵吞糧款向縣令告了。縣令拘捕了大忠,責令他賠補。大忠不承認,就被下了監獄,以侵吞公款罪判決充軍河南。
【正文】大忠有屋數楹,田十余畝,盡賣之爲安家及行資,已署券矣〖署券,寫契也。〗。明德聞之往告買主曰:“大忠侵虧國帑,其産應變價償…
《坐花志果·果報錄 上(清·汪道鼎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