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花志果·果報錄 上(清·汪道鼎著)▪P9

  ..續本文上一頁兒也。〗,是峒苗種遂絕。旋師未幾,公即薨,公子亦相繼殁,諸孫多殘疾者,錢氏之祀竟絕。

  【譯文】常州有許多顯赫的家族,如呂宮(相國)之家族,楊廷益(狀元)之家族,趙恭毅、潘思榘(巡撫)之家族等等,他們的子孫都在曆次科第考試中,人才輩出,書香不絕。只有錢文敏公,後人衰微,到今天,已無後人。傳說,在征伐苗人的戰事中,錢公任大司寇(刑部尚書),參贊軍務。苗人造反的頭目被捕遭殺之後,主帥想把所有苗族青壯年人全部處死,只留小孩子,向錢公請示。錢公幹脆說:“孽種難留!”于是男女老幼,全部斬盡殺絕,那峒苗人便絕了後。官軍凱旋不久,錢公就死了,其公子接著也死了。留下的孫子,很多都是殘疾者。錢家的香火,竟然從此而絕。

  七、穩婆苦節

  穩婆原是苦養身 少寡操持奉侍勤

  姑勸再醮堅不願 憾心割耳實冰清

  【正文】上海城隍,威靈最著。道光丙戌,邑有采訪節孝之舉。凡無力請旌者,彙其名上之有司〖有司,道府州縣是也。〗,建總坊焉。

  【譯文】上海的城隍,威德靈感,十分出名。道光丙戌年間,縣裏發起采訪、征集節婦孝子事迹的善舉。凡是無力上表請求挂旌表揚的節婦孝子,衆人就把姓名彙集起來造冊,上報有關上級府縣衙司,建一總坊,刻上其名以示表彰。

  【正文】方事之始,設總局于蕊珠書院。以紳士數人董其事。衆議是舉爲風化所關,不可少參私見,乃請城隍行像于局中,司事者皆于神前設誓,以期一秉至公。一日,有舉報節婦者,詢其家世則穩婆也。董事王生笑曰:“姑舍是!安有穩婆而能守節者?”衆以爲然。是夕,王生夢爲青衣喚入邑廟花廳,見城隍便服端坐,厲聲責之曰:“後生小子!不辨真僞,信口雌黃〖信口,隨口也。雌黃,詳注前余生篇。〗!謗誣貞節,宜即示罰!姑念事出無心,诘明至文廟傍,有耄而擁彗迎門者〖耄,音帽,老人也。彗,竹帚也。(史記高祖紀)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太公擁彗迎門卻行。(按)擁彗迎門,今引作持竹帚,掃門前地解。〗,詢之可得其詳。後宜慎之,再若此,不爾恕也。”王叩首伏罪。神命前吏引之出,及門而醒,即披衣起,坐以待旦。

  【譯文】這項工作開始時,在蕊珠書院設立了負責此事的總局,由幾位當地知名紳士作董事。大家在討論中都表示,這是件有關當地風化之大事,不能挾雜少許私人成見,就把城隍塑像,恭請到局裏供奉。參予此事的全部人員,在神像前立誓,表示秉公作事。一天,有人前來舉薦一位節婦。詢問這位節婦的家庭情況,說是個接生婆。當時董事王生在旁,笑著說:“算了吧!哪有接生婆能守貞節的!”大家都認爲說得對,此事也就作罷了。當晚王生夢見一個穿黑衣的人,召他進了縣城隍的花廳,見城隍穿著便服,端坐在裏面,嚴厲地責備他說:“你這後生小子,不辨真僞,信口雌黃,謗誣貞節。本應給以懲罰,姑且念你事出無心。明天一早,你去文廟旁,有一手拿掃帚站在當門掃地的老人,你向他打聽,就會得到詳情。今後應當謹慎,再要如此,就不能饒恕了!”王生叩頭謝罪。神命先前那個黑衣役吏把王生領出去。到了門口,王生醒了,立即穿好衣服,坐著等天亮。

  【正文】天甫明,急詣文廟前。果見一老者持帚掃地,視之則文廟齋夫也。生因以穩婆守節事訪之,老者瞿然曰〖瞿,音句。瞿然曰。(注)瞿然,驚變貌。〗:“相公幸問我,他人勿知也。此真烈婦真苦節,我四十年來與之比屋居,其家世業收生。婦有姿色,少寡無子,翁姑勸之改適〖改適,猶言改嫁也。〗,誓勿從。以姑年邁〖邁,音賣。年邁,猶言年老也。〗,不能爲人接生,婦承其業,以養翁姑,頗盡孝。嘗爲巨家接生,巨家子豔其色〖豔,羨也。〗,欲逼奸之,誓死勿從,以計脫歸。巨家子複以多金啖其翁姑〖啖,音淡,以利誘人之謂。〗,翁姑皆勸之,婦割一耳以獻,始得自全。吾與比鄰多年〖(王勃詩)天涯若比鄰,(按)比鄰,近鄰也。〗,自少至老,未見其與男子戲谑。似此節烈,未知應得旌表否?”王既聞其詳,急至局,以夜夢及老者所言,遍告同人,而登其名于冊。節婦之爲神所敬若是,可不重哉!

  【譯文】天剛微明,急忙來到文廟前,果然見一位老人拿著掃把掃地,仔細一看,就是住在文廟裏的那個齋夫。王生就向他打聽接生婆守節的事。老人有點吃驚,說:“相公幸好問到我,其它人都不知道。她可確實是真烈婦,真苦節。我和她相鄰而居四十年,她繼承家傳之業一直爲人接生。很有姿色,少年就守寡,沒有兒子。她公婆都勸她改嫁,她發誓不再嫁。由于婆母年老,不能再給人接生,她就繼承婆婆的手藝,爲人接生,養活公公和婆母,很能盡孝。有次,她去爲一大戶接生,這家的公子看上她的美色,逼迫要奸汙她,她誓死不從,設計脫身回到家裏。那個豪門公子,又以很多錢來引誘她的公婆。公婆也勸她改嫁,她竟割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拿給她們,這才保全了自己。我和她鄰居多年,從少年到老年,從未見到她和男人說笑過。像這樣的節烈,不知能不能得到旌表?”王生既然得了詳情,急忙回到局裏,把夜裏所夢和老人的話,向全體同仁報告了,並且把她的名字登上了節婦的名冊。節婦受到神如此的敬重,難道我們可以輕視嗎!

  【正文】坐花主人曰:“忠孝廉節,根于至性。天固盡人而畀之,非若富貴利達之或有所吝也。而天之重忠孝廉節,實有百倍于富貴利達者,何也?蓋人往往以求富貴利達之故,致舉其忠孝廉節而忘之。而筚門圭窦之中〖筚,音必;窦,音豆。(禮記注)筚門,以荊竹織門也。圭窦,穿牆爲之,門旁小戶也。(按)筚門圭窦,貧家屋也。〗,轉有爲士大夫所不能爲者,天遂不得不因其難能而以爲可貴矣!彼窮檐匹婦,苦節自貞,鬼神方亟欲表揚之,以勵夫馬牛而襟裾者〖勵,音利,猶勸也。裾,音居,袖也。(韓文公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猶俗言衣冠禽獸也。〗。而信口雌黃,抑而弗舉,其爲神所責也宜哉!”

  【譯文】坐花主人說:“盡忠履孝清廉貞節,是以善良的天性爲基礎的,上天原本是平等地施予每一個人,並不因爲人的富貴顯達而有所吝惜。然而上天對人忠孝廉節重視的程度,實在比富貴名利的顯達超過百倍。爲什麼呢?因爲人往往由于追求富貴榮華的原故,以致於把忠孝廉節都忘掉了。而居住在窮鄉僻壤的人,反而有人能做出達貴士紳們所不能做到的義舉,連上天也不得不因她做到了這樣難以做到的事而覺得非常可貴呵!那位貧家的普通婦人,因其苦守貞節,鬼神才極力希望表揚她,以便策勸那些外顯華貴而內喪道德之人。倘若象王生那樣信口雌黃,抑棄節婦之事迹而不舉揚,那麼被神所懲罰也在情理之中呀!”

  八、乞丐福報

  還金此丐本良材 博勝無貪更善哉

  美玉居然忻得賈 妻財子祿一齊來

  【正文】賈阿玉,陽羨人。少丐食裏中,常棲城外土地祠。某年除日晡後〖晡,音逋,申時也。〗,見地有藍布一卷,拾視則女衫中裹銀包,約叁十金。喜甚,繼念:“我丐也,安用此?彼遺金者,難保不以情急傷生。”固坐以待覓者。久之,見一中年婦,自城中號泣而出,遍地尋覓。知其爲失物主,呼問之。婦見其爲丐者,不顧而泣益甚。阿玉曰:“若覓何物?我坐此久當見之。”婦乃以失衣及銀告,且曰:“吾夫欠官糧被押,吾賣女以償,今失去,有死而已。”阿玉詢其衣色及銀包紙,皆符。即出以還婦。婦檢視感甚,分銀以謝,堅不受。

  【譯文】賈阿玉,陽羨(宜興縣)人。少年時在街上爲乞丐,夜裏常棲身于城外土地廟裏。有一年除夕日,下午,見地上有藍布包一個,拾起來打開一看,是件女衫,裏面裹著一包銀子,約叁十兩。他先是高興,繼而想:“我是個要飯的,哪用得上這個。丟失銀子的人,難保不因此焦急而尋短見。”就坐在路邊等待失主來找。過了很久,見一中年婦女從城裏號哭著走出來,邊走邊到處尋找東西。阿玉知道她是物主,就呼叫她。婦人見他是個乞丐,沒有理睬,自顧尋找,哭得更厲害了。阿玉說:“你找什麼?我坐在這裏很久了,該能見到的。”婦人才告訴說,把衣服和銀子丟失了,並說:“我丈夫欠官糧被關押,我把女兒賣了,要去交上銀子贖人出來。現在丟失了,只有去死了!”阿玉問她衣服顔色和包銀紙,回答都相符合,就拿出來交還給她。婦人檢查以後,非常感激,就分了點銀子出來,給阿玉以示謝意,阿玉堅決不受。

  【正文】是夕臥祠內,見殿上燈燭炳耀,疑天未明,何遽有燒香者?忽聞殿上言:“今日有丐者,不昧遺金〖不昧,猶言不隱沒也。〗,全人夫婦兩命,功甚大,宜予以福報。”複有人言:“此人應以丐終,壽至叁十。”殿上者曰:“宜申東嶽,添注祿籍,並予之妻子以勸善。”又命先賜銀一箱,旋有人攜巨箱置阿玉前,曰:“上神賜汝。”喜極而醒,則黑暗如故。欠伸欲起〖欠伸,注詳首篇〗,足下有聲锵然〖锵,音槍。锵然,銅鐵聲也。〗。拾視之,繩系大錢六枚〖枚,音梅。六枚,猶言六個也。〗。竊笑曰:“此豈即神之所賜耶?”因藏之懷中。

  【譯文】當天夜裏,他睡在土地祠裏。忽見殿上燈燭輝煌,心中懷疑:“天還未亮,怎麼會有人前來進香呢?”突然聽到殿上有人說:“今天有一乞丐,他拾金不昧,保全了別人夫婦兩命,功德相當大,應該賜予福報。”另有人說:“此人應終身做乞丐,壽至叁十歲。”殿上的人說:“應該向東嶽申報,給他添注祿籍,再賜給他妻子和兒子,以勸世人爲善。”接著又命賜給他銀子一箱。立即有人拿來一只大箱,放在阿玉面前,說:“這是神賜給你的!”阿玉歡喜之極,就醒了,周圍仍是一片漆黑。伸了個懶腰,想站起來,剛一伸腳,嘩啦地一聲響,踢到一樣東西。伸手一摸,拿到一串用繩子串好的大錢,共六枚。他暗笑:“這就是神所賜的東西麼!”就揣在了懷裏。

  【正文】陽羨風俗,歲朝大家多…

《坐花志果·果報錄 上(清·汪道鼎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