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格而已。
問:佛經各部經書首句之“如是我聞”中之我字是指阿難尊者,但以華嚴經言乃佛成道後六十日內對法身大士所講,是時之阿難且未曾出家,更何況位登法身
此經中之“我”是否仍指阿難尊者,抑別有所指
乞爲開示
(胡正臨)
答:阿難爲佛侍者之初,有數請求,其中有一,即佛以前說,爲之重述。故華嚴雖在阿難出家以前,有是因緣,仍得曰“如是我聞。”此事經中有載,但一時忘其出處耳。
問:此人平時念佛念到正念,前曾發願往生過,可是有一次他到了十字路口時,人又多,車輛也多,忽一時緊張的一刹那,可惜得很,他把念佛的正念刹那中失去了,萬一不幸身死,請問此人可往生嗎
(蔡麟定)
答:遇危險,極緊張時功夫好者,更提正念,雖遇不幸,亦能往生。實則功進罪滅之人,不輕易遭遇橫禍,如來問之事,正念已失,尚不舍壽,或有辦法,倘時舍壽,則往生無望矣。
問:老師說:“研究佛學須先加強信而後能解,假如想先解而後信則永遠沒有“信”的時候了,蓋因“解”的功夫須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句話固不錯,但學生以爲:在未解一種學問之前,即已先強信之,則無法以客觀態度來研究它,易陷于“服從權威”之地。所以,對于佛學應先以客觀態度求了解,而後再“信”,否則信終歸無意義。以上望老師指正。(黃俊傑)
答:信有精粗,解有深淺,先信者,粗信也,次解者,開始研究也。凡一切事物,如一毫不信,何去研究
肯去研究,必有幾分信心。以學問喻之,見筆信其能寫字,始持而習之,見字母信能拚音,始念而習之,初見筆見字母,信能寫能拚,信其事非信其理,故曰初信初學佛者,信佛理精深,事不欺人而已,而非服從權威,服從者奉持也,乃深解後精信時也。
問:人以思想造萬物,然人之思想是自有嗎
換句話說人的佛性是否爲自有的
還是被造的
抑是由別的方法有的
(遊祥洲)
答:思想與佛性,純是兩件事。思想即是妄念,非因緣生,亦非自然有,定不真實,似有而實無。佛性乃法爾如是,亦非因緣生,非自然有,真空不空,似無而實有。
問:有人曰:“世人多散心念佛,”然亦幸而散心念佛,否則行也彌陀,坐也彌陀,睡也彌陀,其不神經錯亂者幾稀矣
試觀世之憶子成狂者正由其一心念子之故,念佛而至著魔,其理亦當如此。豈得謂爲八識田中種子翻動不能抑壓也哉!未悉此說爲波旬說否
(李蓮階)
答:不學之人,或非佛徒,存是思想,本無足怪。倘系佛教中人,而出是語,自是邪見,真波旬說矣。以修德而論,惟戒定慧,慧爲極則,由定而達。必止散亂妄念,方能得定,止必依觀,止寂觀照,寂照雙融,正定得矣。行住坐臥念向一者,止也,系在彌陀聖號者,觀也。如水澄清而能照,如燭無風而能明。彼謂“神經錯亂”者,與此風馬牛。錯者歧中多歧,亂者糾紛無次,冰炭不同,定亂迥異也。又舉“憶子成狂”來比止觀,憶子者,中郁,久自成病,止觀者,中心恬靜,久得輕安,此皆不達事理,隨便雲雲。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經訓“製心一處,無處不辦。”我亦舉喻,鏡光集中,方能取火,眼光集中,方能穿針,光集中是定,不是狂亂也。至雲“著魔”者,乃功夫不純,散亂所致,更非恬靜之一定也。
問:友
問:“地球上之生物數目與時俱增,以人而論,如我國人口前稱四億七千五百萬,今則號曰六億之譜,豈四億余之神識能增爲六億乎
若言他方來;他方迢迢遠隔或竟連南瞻部洲之名亦未嘗聞之,何能受牽而來哉,縱他方叁寶昌隆衆生得知娑婆之苦,其心當不向往,即輪回六道,亦應在其附近複爲熟悉之環境,何不憚煩,若是遠來娑婆世界哉
綜言之,所謂神識既可由四億增至六億,便非無始以來染汙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性,故知識性之說實爲虛妄。”余
答:神識輪回幽隱難知,如大海之波,時多時少,多時水何曾增,少時水何曾減,真際如水不減不增,俗事如波,萬千變化,細思,此理當可明了友言,汝以抽象之理奪具體之事,誠難使人悅服,理果真理必不礙事,請就人數增加之事說明其增加之理可乎,余默然無以應爲之奈何
(李蓮階)
答:此問歸納分爲叁點,一增減之疑,二遠近之疑,叁譬喻之疑。先說譬喻,喻爲易解,爲理論辭費,喻以悟之,喻即抽象,而非事實,如詩“如切如磋,如磋如磨。”豈能見切磋之工時,便呼之此道學也。因此問題,是研究性,在儒學中,叁千子尚不聞孔子性學,在佛學中,更是言語道斷,除喻之外,開口便錯。在下答此,亦惟有喻:一、增減之疑,言性應先明性何在,性如虛空,大而無外,無外自然不增不減。請問地球之上,建一棟屋,有一屋之空氣,建百建千,有百千屋之空氣,若建全至全球皆滿,亦是屋屋有空氣,試想空氣有增減否。二、遠近之疑,須先明吸引之力,太陽系中,各度星球,雖有遠近,但吸力彼此有關。月球與地近,月滿海生潮,日與地遠,日生黑子,地球電波,亦生變化。地與日遠,何必管遠處事
此是吸力關系,不受遠近所限。叁、譬喻之疑,譬喻原是抽象,君之所喻,事理並無所礙。性必具體,便非真實,試攪孟荀告揚,所說莫非譬喻。暫不言其難,恥之一事,究竟何物,陽明僅以面赤形容,然赤自赤,恥自恥,究不一事也。如必具體,除非自證。
問:老師反對經文翻成白話,生甚感佩!然生心中有一疑問,我們既不可把經文翻成白話,當然不能翻成英文,如此,目前如何弘揚佛教于西方諸國
(簡宗修)
答:此誤解矣。翻經事業,以在華翻經之古德論,一者梵華文理皆精,二者已彙通叁藏諸旨,不以偏而害圓,叁者自是真實修者,已得已證,必契于道,辭不害義。若如是矣,文言譯、白話譯、英譯、日譯,無之不可也。惜歐美衆生機緣未熟,而無羅什、實叉、玄奘等賢,應世而往作此事業耳。
問:諸佛典均系弟子集結記述而成,然則第二、第叁次集結時間去佛滅後遠甚,則集者並未親聞世尊說法,何能有所記述
(王幻明)
答:古人之學,皆有師承,弟子有再傳叁傳,日有考據私淑,古書所傳,大抵如是。試以我國經書喻之,不難推想,周公思兼叁王,孔子祖述堯舜,周公與叁王,孔子與堯舜,相去皆遠,何以兼述,此其一。黃帝蚩尤之戰尚書叁代典谟,距離漢代,皆超千載,一爲史遷所記,一爲伏生口述,以此例彼,又何疑焉。
問:經雲“無始以來……”若因恒河沙數劫久遠,而無法形容以“無始”代替,若教外友人責問,在“所有”劫數之前又是一個什麼面孔
故無始實難圓辭,晚亦百思不解
(王幻如)
答:無始就是無始,乃真實語、科學語。凡言有始,乃某一期之截斷語、方便語。居士“百思不解”,能千思時或解。在教外人責問,亦易答亦難答,智者見同,哲學科學,俱可釋解,聽者見執,引經據典,益增其惑也。至于,不妨談個方便,既知無始,還應再知無終,此二能解其一,是通了然。算術有“不盡之數,”請問不盡是終乎
再說個方便,開始是相之空,再追問空前,答曰是相變壞,再追壞前,答曰是相停住,再追住前,答曰是相生成,再追成前,答曰是相之空。此無始無終之淺解,知元可悟無生。
問:在“所有”劫數之前的第一尊佛是誰
(王幻如)
答:“劫數之前”一語,在下要說個今日以後,若知今日是何日,方能定劫數是何時。如算法必有定位,始好言其前後,此其大端,無不能答覆。若不如是問,只好曰;劫數以前,仍有劫數,如是劫數劫數,推而無始,時尚不知,遑能言第一佛。
問:觀世音菩薩于極樂國土候補佛位,若一旦補登佛位,則阿彌陀佛又到哪兒去了
無量壽,無量光不是不能成立了嗎
答:如來由來,不住涅,恒沙世界,隨類化身,廣度衆生,忽現忽隱,甲處而至乙處,此洲而往彼洲,並非是生死,且勿誤解。
問:爲參加法會及聽經,而向雙親妄語可否
(因家境不許可學佛)。(鄭志西)
答:若未正式受戒,自可通權達變。若已正受,爲聽經故而作妄語欺親,是身作善,而非作惡。可在佛前,至誠祈禱忏悔,舍此一戒,余戒仍當嚴守。即此所舍之妄語戒,舍則舍矣,亦不可遇事隨便欺诳,求法而舍之,意善也,爲他事行妄語仍惡也。
問:百界千如者,謂每一界具有十界,然如佛法界,豈有地獄,餓鬼,畜生等界乎
乞釋疑。(鄭志西)
答:法界者,別言之則恒沙難量,總言之,惟有一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此觀之,別之十法界,總之只是一也。然雖雲是一,佛自佛,凡自凡,其理如是,極爲微妙,僅述大概,詳則萬言不盡。再言其事,此娑婆大千,世界非釋迦世尊之法界乎
此娑婆大千,有無六道乎
更要知有念即有界,無念則無界也。
問:古德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其境界與斷見所雲之“人死如燈滅”有何不同
(鮮純賢)
答:凡情者,憎愛分別之念爲首,斷見者,仍分別之妄念也。妄念即是凡情。古德所雲者,是“盡凡情”,居士所舉之“斷見”,是發凡情,豈不同如冰炭。
問:讀佛經有感應的緣故,有人謂:是佛的靈驗,如各種感應錄所言,有人謂是人在念經時,過分地抑製,或想降伏妄念或過分企求,自然會引起抵製作用的相反力量,一種生理現象。若照後說,佛教何必介紹觀世音感應錄,編印念佛見聞記,引起念佛的人妄念
若照前說,南懷瑾先生所著楞嚴經大義今釋的解釋豈非錯誤
二者孰是
孰非
(郝傳森)答:前後二說,皆有其理,合觀爲是,偏執便非。譬如一物,須觀七面,外有六方,內有核心。知一不知二,知外不知內,是謂一偏之見,自非真相。學佛之人,依法不依人,經載五眼六通,既有通,何無靈
此前說之無可疑者也。經謂一切唯心造,知此何事而非心用,若不降伏妄念,安有感應。此後說之不可否認者也。古德有喻,心如水,佛如月,月本印水,水若…
《佛學問答(叁)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