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業深障重者,人臥病而神已罰于幽冥,命雖未盡,已去投胎爾,此理未知雲何。(周慧德)

  答:心神如大海,身形如一漚。水有動靜,靜則全海,動或數漚。神有遊守,守則一身,遊可兩處。

  問:佛教徒有在家出家,無論是否有分別,若修道未知有在家出家的分別否

  假使有分別的話,未知佛性有在家出家的分別否

  (葉特華)

  答:一切衆生,佛性一如,在家出家,性豈有二。修道者,修去染性之無明,明顯本來之真性,修道亦無二致。但佛法八萬四千,有難有易,不論在家出家,宜擇自己能辦者修之,方好成就耳。

  問:如來佛也是佛,阿彌陀也是佛,未知何位大何位小

  (吳敬人)

  答:佛佛道位皆同,並無高低大小,如不了然,試思唐宋元明等朝,何朝之皇帝位大,何朝之皇帝位小,便明白矣。

  問:金剛經雲,佛陀受七燃燈佛受記者未知七燃燈佛是前世衆生開悟,成佛果否

  (吳敬人)

  答:凡佛皆是衆生修成者,並無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燈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問:佛經論中之偈文,通常爲何事而作

  是否像五言律詩一樣,有一定之規格和押韻之限製

  若讀誦佛經論,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嗎

  (劉自任)

  答:經中之偈,原有數種,有爲重述前文,有爲補前文之不足,此爲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單作偈語。句限字數,不必一定押韻,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體詩,余者類古體矣。余者乃文字之一種,並非稱經,凡有感想,可以揮毫寄意。

  問: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中說:“我觀未來及現在衆生,于所住處,于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請解釋“龛室”是什麼

  (劉自任)

  答:各寺殿中,正中供佛,有以佛像外周,安置木格小屋,或鑲玻璃,或只欄杆檐柱,此種裝置之器,而名曰“龛室”。再臺省家供祖宗牌位,外有類屋木具一所,甚爲普遍,亦曰神龛。

  問:儒家大人之學與佛教大人之覺,在根本上之異同。(張瑞良)

  答:儒家大人之學,在明明德,在新民;佛家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德與自覺一也,新民與覺他一也。二家之理則無不同,二家之事則無不異,異者佛出世間,儒在世間。

  問:真俗二谛與天臺圓融叁谛是思想上之發展所形成的理論嗎

  或同理異說

  (張瑞良)

  答:真俗是分言,叁谛是合觀,參第一答,可類推之。

  問:戒定慧與止觀叁昧之關系何在

  (張瑞良)

  答:戒定慧是所求之成績,止觀是所修之方法。

  問:各宗判教何以不同呢

  是原則同而所見各異嗎

  (張瑞良)

  答:若按時期論,則無不同。若按半滿字酥醍醐諸喻論,則各宗自重自宗,不免少有方便。

  問:關公,他也未曾證何果位,何封他爲護法神

  (楊長山)

  答:公曾受智者大師之戒,故後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緣,事已千年,其神識如何修,如何證,我輩凡夫不知矣。

  問:佛法與儒道修行之等次在根本上之異同。人皆可爲堯舜,或人皆有善性,與人皆有佛性之關聯安在

  (張瑞良)

  答:叁家修行之法,皆以身心爲本,此其所同,而其前程目標不無各異,然亦僅就所表形式而言,至各家所說真蘊,有非數言可了。儒道貫通人天,佛家旨在超世。

  問:六朝時佛學之傳入,與明末以還西學之輸進中土,昔日國人已獲成就,典型在夙昔

  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有若儒釋道會合無間一樣,試問今日之情形是否與魏晉相似

  一面需發掘古中國偉大文化,另面需加緊翻譯西洋文化,以此爲橋梁,待後日之融會貫通,想當年六朝人醉心于印度佛教文化,由翻譯而創格,最後融入中國文化系統之中。今日是否亦以翻譯開其端緒,或有更好途徑可循

  (張瑞良)

  答:“佛法無量誓願學”世間萬事萬理,無古無今,無一而非佛法,若有一事不知,名爲所知障,所以欲求大覺,必斷塵沙之惑。大千世界之學,尚須溝通,何況中西。翻譯開端,固屬有理,此亦不過僅爲介紹而已,至其研究進行,著手實行,卻大有事在。

  問:諸法因緣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緣生,衆生是否有限,若無限那菩薩何能度空

  (楊長山)

  答:“諸法因緣生”是方便法,真如是無爲法,何能以有爲而生無爲

  經雲:“非因非緣亦非自然。”“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古德偈雲“非因緣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羅萬象光中現,尋之不見有根源。”衆生有無問題,經雲:“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是明衆生永不能盡。菩薩累劫隨順衆生,度化衆生,從不休息,經雲:“衆生界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衆生與菩薩,兩皆無限也。

  問:一個剛去世的人靈魂往何處

  (郭邦光)

  答:衆生身剛死後,未入六道以前,名中陰身,飄飄蕩蕩,並無定所,短則數刻,長則四十九日,即入六道矣。但在中陰時,有天眼者,觀其頭足正倒橫等,亦能預知投往何道。我輩凡眼,只有在其終時舍暖,試其部位,而斷定之。所謂“頂聖眼升天”四句偈,雲雲而已。

  問:無論在家或出家,佛子已皈依比丘爲師父,但是否可以再皈依比丘尼爲師父呢

  (冬琴)

  答:皈依僧寶,應知僧義,僧者衆也,即出家之團體也。皈依一比丘,此比丘即僧團之代表人,皈依人是皈依一切比丘也,明乎此,則知皈依以後,非僅爲一人之弟子,乃是一切僧之弟子。倘爲隨順結緣,再事皈依,已在可與不可之間,若謂依新斷舊,暮楚朝秦,則大非矣。

  問:行願品雲:言忏悔業障者……由貪癡發身口意,何以用“口”不用“語”。又雲: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何以不用“口”

  複雲: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癡,從身“語”意之所在,爲何須用“語”

  是體相用之分別乎

  請叁者一一詳示。(蔡榮華)

  答:身口意叁,乃人身造善惡之工具,身不止時,即向外而起行動,意不止時,便起思量,此二工具,只各一種作用。口工具有飲食及言語二種作用,是與身意不同。所謂口四業者,皆發于言語,而不在于飲食,故文理有處言其工具,有處言其作業。今所問“口”,文有叁處。(一)乃文之發端,必先言工具,以明業依工具而起,指其所由。(二)(叁)兩處之文,皆言造業,故用“語”字不用“口”字。

  問:修行修到無色界,四空天已經無色身的質礙相現,然是否還有男女相之分別

  (冬琴)

  答:曰男曰女者,以色身所現論耳,四空色質不有,身相都無,何有男女。

  問:漢明帝, 夢金人,佛教即入中國,漢明帝以前的人無佛法可聽是不是

  漢明帝到現在大約幾年

  (顧鳳英)

  答:漢明帝以前,有無佛法宣揚,史無記載,不便空談,但在周代、秦穆公、燕昭王,都有佛像衆塔出現。漢武帝與匈奴戰爭,亦得有佛像,歸來供養,但未有經卷耳。漢明帝至今時約有二千零叁十年。

  問:佛講經說法的時候,天龍八部都來聽法護法,可是現在講經道場天龍八部等有來護法乎

  (陳月娥)

  答:只要道場清淨,俱存嚴肅,依經解經,不離正義,一爲利生,一爲求道,斯爲如法,始不唐捐功德。不但天龍八部前來護法,佛菩薩亦臨加被。

  問:曆代高僧圓寂時,每有自吐叁昧真火,以焚其身者,未知如何是叁昧真火,及如何吐法

  (賴棟梁)

  答:此亦偶有,並非每每。叁昧者正定也,定有水火種種之不同,出火乃其定功。如何而吐,修有次第,次第完成,用之即現,定不成者自不能爲。

  問:普門品一句--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等。有人問說,假若求的婦人,在生理上有不孕條件,自己不知道,天天希望觀世音送子,這樣能求得否

  (賴寬珠)

  答:萬法因緣生,條件不備,自不能生,如石女及不男等,因不備也。然萬法如幻,都非真實,四大五蘊之軀,亦是幻假,有大力者,亦能變之,必須與業力配合,始克做到。古書所記,女轉男,人變畜,盲者複明,跛者能起,皆其例也。女子幻軀,必先變因,而後始言其他。

  問:則見某大德一文,內有“世尊夜睹明星成道”雲雲。請開示其經典之根據及來曆

  (趙哲)

  答:此事見于“普曜經”。謹以數語貢獻左右。佛學之道,有精持戒律,有依法修持,有求解教義,有專講考據,此雖皆重要,初學者必有擇而入。持律者“戒”也,修法者“定”也,解義者“慧”也,考據在其末,今不先求本,縱得末亦無益也。

  問:無常迅速,輪回路險,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嘗書:“思報母恩,唯修梵行”以勵志,若以人子所做功德回向現在親母,能有多少利益

  (茆茂盛)

  答:此不必引經據典,要知萬法唯心。母子氣息相通,自較他人祈禱爲勝,倘感佛力加被,更有不可思議之功。現在尚不殊途,爲則直下爲之!

  問:無量壽經一句說,釋迦世尊講到末段時候阿難尊者與一切大衆都看見西方極樂世界。當時能看見的不知是慧眼或是肉眼

  (阿愛)

  答:已證果及得通者,以天眼慧眼見,凡夫以肉眼得佛加被見。

  問:竊見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地藏菩薩騎獨角獸,手持明珠。我系初學不知此獅象等及明珠由何處而來,究竟緣因如何

  (胡紹德)

  答:中國所塑地藏之像,乃唐代高麗聖僧來遊中國,牽一白狗,卓錫安徽九華山,曾顯神通,知爲地藏化身,滅後即依其形造像。其獨角獸即白狗之變相也。至于問手中明珠,及文殊普賢二聖之乘,均來何處,近似戲論矣。問:有位老太太念佛數十年,最近念佛時看到很多畜類,她害怕落畜生道,我初學念佛時也曾看到。這是哪一識現的,怎麼有些同修沒有這種現象

  (慧之)

  答:第八識藏有種子,偶起現行,第六識恒常轉易,妄念不止,故有此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果能放下萬緣,都攝六根,此相自然不見,應知妄相當于妄念,若得一心安有妄相。

  問:茲閱課誦主白水…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