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深障重者,人卧病而神已罚于幽冥,命虽未尽,已去投胎尔,此理未知云何。(周慧德)
答:心神如大海,身形如一沤。水有动静,静则全海,动或数沤。神有游守,守则一身,游可两处。
问:佛教徒有在家出家,无论是否有分别,若修道未知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
假使有分别的话,未知佛性有在家出家的分别否
(叶特华)
答:一切众生,佛性一如,在家出家,性岂有二。修道者,修去染性之无明,明显本来之真性,修道亦无二致。但佛法八万四千,有难有易,不论在家出家,宜择自己能办者修之,方好成就耳。
问:如来佛也是佛,阿弥陀也是佛,未知何位大何位小
(吴敬人)
答:佛佛道位皆同,并无高低大小,如不了然,试思唐宋元明等朝,何朝之皇帝位大,何朝之皇帝位小,便明白矣。
问:金刚经云,佛陀受七燃灯佛受记者未知七燃灯佛是前世众生开悟,成佛果否
(吴敬人)
答:凡佛皆是众生修成者,并无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灯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问:佛经论中之偈文,通常为何事而作
是否像五言律诗一样,有一定之规格和押韵之限制
若读诵佛经论,有心得以作偈文表心意可以吗
(刘自任)
答:经中之偈,原有数种,有为重述前文,有为补前文之不足,此为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单作偈语。句限字数,不必一定押韵,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体诗,余者类古体矣。余者乃文字之一种,并非称经,凡有感想,可以挥毫寄意。
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中说:“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请解释“龛室”是什么
(刘自任)
答:各寺殿中,正中供佛,有以佛像外周,安置木格小屋,或镶玻璃,或只栏杆檐柱,此种装置之器,而名曰“龛室”。再台省家供祖宗牌位,外有类屋木具一所,甚为普遍,亦曰神龛。
问:儒家大人之学与佛教大人之觉,在根本上之异同。(张瑞良)
答:儒家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新民;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德与自觉一也,新民与觉他一也。二家之理则无不同,二家之事则无不异,异者佛出世间,儒在世间。
问:真俗二谛与天台圆融三谛是思想上之发展所形成的理论吗
或同理异说
(张瑞良)
答:真俗是分言,三谛是合观,参第一答,可类推之。
问:戒定慧与止观三昧之关系何在
(张瑞良)
答:戒定慧是所求之成绩,止观是所修之方法。
问:各宗判教何以不同呢
是原则同而所见各异吗
(张瑞良)
答:若按时期论,则无不同。若按半满字酥醍醐诸喻论,则各宗自重自宗,不免少有方便。
问:关公,他也未曾证何果位,何封他为护法神
(杨长山)
答:公曾受智者大师之戒,故后人尊之,非封也。然各有各之因缘,事已千年,其神识如何修,如何证,我辈凡夫不知矣。
问:佛法与儒道修行之等次在根本上之异同。人皆可为尧舜,或人皆有善性,与人皆有佛性之关联安在
(张瑞良)
答:三家修行之法,皆以身心为本,此其所同,而其前程目标不无各异,然亦仅就所表形式而言,至各家所说真蕴,有非数言可了。儒道贯通人天,佛家旨在超世。
问:六朝时佛学之传入,与明末以还西学之输进中土,昔日国人已获成就,典型在夙昔
使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有若儒释道会合无间一样,试问今日之情形是否与魏晋相似
一面需发掘古中国伟大文化,另面需加紧翻译西洋文化,以此为桥梁,待后日之融会贯通,想当年六朝人醉心于印度佛教文化,由翻译而创格,最后融入中国文化系统之中。今日是否亦以翻译开其端绪,或有更好途径可循
(张瑞良)
答:“佛法无量誓愿学”世间万事万理,无古无今,无一而非佛法,若有一事不知,名为所知障,所以欲求大觉,必断尘沙之惑。大千世界之学,尚须沟通,何况中西。翻译开端,固属有理,此亦不过仅为介绍而已,至其研究进行,著手实行,却大有事在。
问: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杨长山)
答:“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
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问:一个刚去世的人灵魂往何处
(郭邦光)
答:众生身刚死后,未入六道以前,名中阴身,飘飘荡荡,并无定所,短则数刻,长则四十九日,即入六道矣。但在中阴时,有天眼者,观其头足正倒横等,亦能预知投往何道。我辈凡眼,只有在其终时舍暖,试其部位,而断定之。所谓“顶圣眼升天”四句偈,云云而已。
问:无论在家或出家,佛子已皈依比丘为师父,但是否可以再皈依比丘尼为师父呢
(冬琴)
答:皈依僧宝,应知僧义,僧者众也,即出家之团体也。皈依一比丘,此比丘即僧团之代表人,皈依人是皈依一切比丘也,明乎此,则知皈依以后,非仅为一人之弟子,乃是一切僧之弟子。倘为随顺结缘,再事皈依,已在可与不可之间,若谓依新断旧,暮楚朝秦,则大非矣。
问:行愿品云:言忏悔业障者……由贪痴发身口意,何以用“口”不用“语”。又云: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何以不用“口”
复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在,为何须用“语”
是体相用之分别乎
请三者一一详示。(蔡荣华)
答:身口意三,乃人身造善恶之工具,身不止时,即向外而起行动,意不止时,便起思量,此二工具,只各一种作用。口工具有饮食及言语二种作用,是与身意不同。所谓口四业者,皆发于言语,而不在于饮食,故文理有处言其工具,有处言其作业。今所问“口”,文有三处。(一)乃文之发端,必先言工具,以明业依工具而起,指其所由。(二)(三)两处之文,皆言造业,故用“语”字不用“口”字。
问:修行修到无色界,四空天已经无色身的质碍相现,然是否还有男女相之分别
(冬琴)
答:曰男曰女者,以色身所现论耳,四空色质不有,身相都无,何有男女。
问:汉明帝, 梦金人,佛教即入中国,汉明帝以前的人无佛法可听是不是
汉明帝到现在大约几年
(顾凤英)
答:汉明帝以前,有无佛法宣扬,史无记载,不便空谈,但在周代、秦穆公、燕昭王,都有佛像众塔出现。汉武帝与匈奴战争,亦得有佛像,归来供养,但未有经卷耳。汉明帝至今时约有二千零三十年。
问: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都来听法护法,可是现在讲经道场天龙八部等有来护法乎
(陈月娥)
答:只要道场清净,俱存严肃,依经解经,不离正义,一为利生,一为求道,斯为如法,始不唐捐功德。不但天龙八部前来护法,佛菩萨亦临加被。
问:历代高僧圆寂时,每有自吐三昧真火,以焚其身者,未知如何是三昧真火,及如何吐法
(赖栋梁)
答:此亦偶有,并非每每。三昧者正定也,定有水火种种之不同,出火乃其定功。如何而吐,修有次第,次第完成,用之即现,定不成者自不能为。
问:普门品一句--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等。有人问说,假若求的妇人,在生理上有不孕条件,自己不知道,天天希望观世音送子,这样能求得否
(赖宽珠)
答:万法因缘生,条件不备,自不能生,如石女及不男等,因不备也。然万法如幻,都非真实,四大五蕴之躯,亦是幻假,有大力者,亦能变之,必须与业力配合,始克做到。古书所记,女转男,人变畜,盲者复明,跛者能起,皆其例也。女子幻躯,必先变因,而后始言其他。
问:则见某大德一文,内有“世尊夜睹明星成道”云云。请开示其经典之根据及来历
(赵哲)
答:此事见于“普曜经”。谨以数语贡献左右。佛学之道,有精持戒律,有依法修持,有求解教义,有专讲考据,此虽皆重要,初学者必有择而入。持律者“戒”也,修法者“定”也,解义者“慧”也,考据在其末,今不先求本,纵得末亦无益也。
问:无常迅速,轮回路险,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尝书:“思报母恩,唯修梵行”以励志,若以人子所做功德回向现在亲母,能有多少利益
(茆茂盛)
答:此不必引经据典,要知万法唯心。母子气息相通,自较他人祈祷为胜,倘感佛力加被,更有不可思议之功。现在尚不殊途,为则直下为之!
问:无量寿经一句说,释迦世尊讲到末段时候阿难尊者与一切大众都看见西方极乐世界。当时能看见的不知是慧眼或是肉眼
(阿爱)
答:已证果及得通者,以天眼慧眼见,凡夫以肉眼得佛加被见。
问:窃见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地藏菩萨骑独角兽,手持明珠。我系初学不知此狮象等及明珠由何处而来,究竟缘因如何
(胡绍德)
答:中国所塑地藏之像,乃唐代高丽圣僧来游中国,牵一白狗,卓锡安徽九华山,曾显神通,知为地藏化身,灭后即依其形造像。其独角兽即白狗之变相也。至于问手中明珠,及文殊普贤二圣之乘,均来何处,近似戏论矣。问:有位老太太念佛数十年,最近念佛时看到很多畜类,她害怕落畜生道,我初学念佛时也曾看到。这是哪一识现的,怎么有些同修没有这种现象
(慧之)
答:第八识藏有种子,偶起现行,第六识恒常转易,妄念不止,故有此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果能放下万缘,都摄六根,此相自然不见,应知妄相当于妄念,若得一心安有妄相。
问:兹阅课诵主白水…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