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有句云:“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尘不洗尘,返作自己,蠲除器界,荡涤坛场”诸语,不知作何解
又向水作语,不知何意
(张绪尧)
答: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净,非用水洗而净,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净,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尘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尘幻境,非尘染成,故曰“尘不染尘。”凡夫不识自心,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返作自己。”此为净坛一种洒水仪式,愿洒水后,一切清净,妄相大者,器世界为最,以水涤后,妄境皆空,故曰“蠲除器界。”主旨为使道场清净,故仗此法水,方得成就,故曰“荡涤坛场”云云。附注一:以上虽已粗解,想非初机所能明了,问必须答而已,实则初学之人,于此非所急要。虽出课诵本中,亦非日常课诵,尤其在家白衣,用处甚少。附注二:其余问题,语意欠明,恕不能答。
问:何谓中阴身
(蔡慈心)
答:神识离开现在之五蕴身尚未投入受得之后有身,于此中间之阴形,名曰中阴身。
问:人死之后是由中阴身直接投生受胎
抑或须经十殿阎王之审判才投生
(蔡慈心)
答:此中阴身,有无不定,极善极恶二种众生,皆不有中阴,舍此入彼,余则有之。中阴身之时间,不在六道,若言阎王审判,是鬼狱二道状况。
问:如曾亵渎佛,如何再回复敬意
(蔡崇祈)
答:在佛前至心忏悔,后不再作,即是快心敬意,肯为善莫大焉。
问:“爱欲不断根,苦生亦复尔。”然而有诺言在先的爱,如断之岂不失信
(蔡崇祈)
答:有诺言之爱,断之失信,不知所云之爱,是何等事
若在家男女,经过父母媒妁,法律手续,正式结婚,乃人伦大事,理之当然。倘行邪僻,违理犯法,知过即改,要当速断。信乃德行之一,必使信合乎德,若与此原则有背,则非信之本旨。故圣人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可三复斯言。今提男女,只是爱之一端,货财酒肉,皆如是观。
问:忉利天主为(释提)但四王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天、每天教主是何人,以及天道之人结婚用何方式呢
(黄永霖)
答:四天王即“多罗吒”等诸名,此亦不过专指娑婆一单位世界,及一个时期而言,盖娑婆三千,天实繁多,天帝生死,亦如花开花落,俱无法记名,有知之者,惟有佛陀,佛不详言,有谁能知,佛如言之,恐四十九年只诵“签名簿”,与人何益哉
至问天上结婚方式,是戏论矣,请问此亚细亚洲结婚方式是何
居士是此之人,请以告我。若言千里不同风,百年不同俗,各各不一,无法相告,余曰上天结婚方式想当然亦如是耳。
问:地藏经云“有二国王为友,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萨,我终未愿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道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此两王因地所修,未知谁为大乘,谁为小乘
(赖栋梁)
答: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成佛度众,非大而何
“若不先度罪苦,得至菩提,终未愿成佛,”舍己从他,非大乘而何
此应知悲悯众生,并无二致,善巧方便,则各有不同,既度众矣,安有小乘。
问:心想我与众生无二,众生之苦则我之苦,众生之乐亦则我之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代众生求无量乐,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专以度生为乐,无条件为众服务,凡人是否为真发菩提心
(赖栋梁)
答:是谓真发菩提心。
问:万法因缘生,觉生命本来无始无终,此生仅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缘而已,此身有时,不算以为生,此身灭时亦不算为死,又觉万事皆不离因果,实无乐可求,亦无苦可避,惟一心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之法
(赖栋梁)
答:此仍是解般若,而修净土,禅净双修之法,前已略言之矣。
问:当菩萨虽志在度生,但功夫未到,智慧未开,不但不能度人,且有被累退坠之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若暂作自修,以期当生成就,乘愿再来,较为稳当,有的度生心切,奋不顾己,虽与众生俱溺而不惜,二者相比以为何如
请老师开示。(赖栋梁)
答:此二皆是菩提心愿,惟其志趣不同,不能强分优劣。前者所云,是菩提心,后者所云,是菩提行。正如第一条之问题,二王之愿,各有极致,其心同为众生,其行少有异耳。
问: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是否包括在佛教各宗内
可否一一称论其名,学佛者是否只需择一而为,抑或均需参学
又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是否一一俱足,抑或有高低深浅,又八万四千法名乃针对众生烦恼而设,如某甲具有之烦恼与修习之法门不符(如需要的是衣,但求得的是米)是否得非所用,是故哪一法门治哪一烦恼是否需要分开
(李玉南)
答:八万四千之名,若录列之,此刊之栏,何能尽容。八四法门,对治八四烦恼,法门是药,烦恼是病,若无其病,亦无其药。烦恼八四之多,亦只是身口意之十恶,相加相乘,所得细数,法为其药,理亦如之。博地凡夫,八四俱足,高低深浅,确各不同。取法治之,贵得其要,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经云,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古德云,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知此者,可谓得其要矣。
问:西方三圣是否指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
又阿弥陀佛之候补为观音、势至两菩萨,何时接掌
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移交后又将何往
本师释加佛涅后现住何佛土
弥勒佛在未来娑婆世界前现在何佛土
他们现是在说法度众或系休息
(法身、应身、报身)佛经有无记述
(李玉南)
答:此问大意有二:一、阿弥陀佛退位何往
虚空世界无尽,往有缘处化度。二、释迦及弥勒现在何土
经云,释迦应现娑婆,已经八千余次,想世尊仍本大愿,遍应娑婆。弥勒现居兜率,俱不休息。
问:深更正憩之时,梦见我与友人被一不相识之人要加害,我言即连念西方三圣及世尊佛号,醒觉精神原清,是否魔来尝试
(黄永霖)
答:恐系自心之魔,或系多生怨债。梦知念佛,而即消灭,可见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后宜精进念佛,莫以佛法作外道。
问:请问老师,娑婆众生,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呢
(黄永霖)
答:生从六道来,死向六道去,若以“人身难得”而论,更寒心了。当可谓:生从三途来,死向三途去耳。
问:大德手辑之“佛学常识课本”第43页第3行,修关“十六行观”请逐一扼要开示为铭。(刘新芝)
答:居士三问,前二皆属自发议论,各数百言,无关问答,亦非本栏能载,恕不置喙。下问十六行观,细对原本,乃指注解之十六字,此十六字详见大乘义章,及俱舍论,求详自检参考,兹为略释。苦四相者:“苦”谓逼恼,“空”谓实无我所,“无常”谓迁流变化,“无我”谓无我实体集四相者;“因”谓迷因造业生苦之端,“集”谓集积苦而使现前,“生”谓苦果相续不绝,生生不已,“缘”谓苦果助成之缘。灭四相者;“灭”谓罪过已灭,“静”谓恼患已止,“妙”谓粗碍已远,“离”谓缠缚已解。道四相者;“道”谓通行正道,“如”谓契合正理,“行”谓趣涅行,“出”谓永超生死。
问:成佛是否要打破我法二执,什么宗即不我见,自身即佛呢
(童瑞珠)
答:成佛须三惑俱断,八识转智,岂只打破我法二执,甚乎小视佛矣。不著我见,为通途之修,不分任何宗派,一律须破。至自身即佛一句,以理论之,众生皆有佛性,尽是未来诸佛,以事言之,必如世尊八相成道,方谓自身即佛。
问:本省各地寺庙于节日诵经时常以扩音机大声转播,是否合乎清静启圣之理想
(杨嘉献)
答:清净实在严肃,古圣祭祀,有礼有乐,但乐取和平,虽有声而仍穆穆也。寺庙钟磬,亦取梵音远播,发人深省,闻能心净为合也。若扩音机播出噪音,令人生厌,岂只不能启圣,尚恐以此招谤耳。
问:演培法师讲:“金光明经空品讲记”第九二页第六行有段:“转*轮有二种:一是于自身中转,如佛在菩提树下,以三十四心成无上道,即为自转*轮。”此三十四心是指何心
(李荣棠)
答:苦集灭道四谛之行观,此四各有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四相,合之则为十六数,又三界分作九地,各地各有见惑及修惑,行者必修而断之,当修而断时曰无碍,九地有九,名九无碍。既断惑已曰解脱,九地有九,名九解脱,合九无碍及九解脱,数得十八。统前四谛行观之十六,及此九地之十八,共为三十四数,因观与断,皆以心修,故曰三十四心。
问:曾经听人讲,“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何意
又圣人立教无非是欲给凡愚立一做人处世的准则等,这想法对否
又是否全是圣者的作为,见解,主意
(慈芳)
答:笔之于简,名之曰书,出之于口,名之曰语。语分偏正,更有传闻亲听,书分经集,亦有真实伪造。听语应当观察后信,读书亦当辨别而取,否则盲从,信取皆能受害,故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教人以义为准,不教人读死书也。细玩上来解答之义,以下之问,可自悟矣。
问:苒人常谎骗不讲理者,自知错不改,如何使他自觉回头呢
(蔡麟定)
答:欲正人者,必先自正,自身正矣,正人方是真实。如自不正,而去正人,亦是谎骗不讲理,自且谎骗不讲理,而去正他谎骗不讲理,人岂能从
规劝人过,固是好事,在初学身心尚不规律时,劝人效力甚微,莫若先严责自己,再微讽他人,庶不启诤。
问:下列三种为善方式比较如何
(1)为善后回向个人离苦得乐。(2)为善后回向众生离苦得乐。(3)为善出于自性,无善恶得失之心,念亡境泯,一相不立。(张文歧)
答:三者比较,自以后者为实。一属自了,不除我执,二属菩萨,尚有法执,后则三轮体空,乃属性德。
问:佛菩萨无量化身于三千大千世界随机救众,此化身应是神通所现,亦必适应三界环境…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