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文有句雲:“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洗塵,返作自己,蠲除器界,蕩滌壇場”諸語,不知作何解

  又向水作語,不知何意

  (張緒堯)

  答:諸物汙垢,水能洗之,然水本淨,非用水洗而淨,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淨,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塵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塵幻境,非塵染成,故曰“塵不染塵。”凡夫不識自心,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曰“返作自己。”此爲淨壇一種灑水儀式,願灑水後,一切清淨,妄相大者,器世界爲最,以水滌後,妄境皆空,故曰“蠲除器界。”主旨爲使道場清淨,故仗此法水,方得成就,故曰“蕩滌壇場”雲雲。附注一:以上雖已粗解,想非初機所能明了,問必須答而已,實則初學之人,于此非所急要。雖出課誦本中,亦非日常課誦,尤其在家白衣,用處甚少。附注二:其余問題,語意欠明,恕不能答。

  問:何謂中陰身

  (蔡慈心)

  答:神識離開現在之五蘊身尚未投入受得之後有身,于此中間之陰形,名曰中陰身。

  問:人死之後是由中陰身直接投生受胎

  抑或須經十殿閻王之審判才投生

  (蔡慈心)

  答:此中陰身,有無不定,極善極惡二種衆生,皆不有中陰,舍此入彼,余則有之。中陰身之時間,不在六道,若言閻王審判,是鬼獄二道狀況。

  問:如曾亵渎佛,如何再回複敬意

  (蔡崇祈)

  答:在佛前至心忏悔,後不再作,即是快心敬意,肯爲善莫大焉。

  問:“愛欲不斷根,苦生亦複爾。”然而有諾言在先的愛,如斷之豈不失信

  (蔡崇祈)

  答:有諾言之愛,斷之失信,不知所雲之愛,是何等事

  若在家男女,經過父母媒妁,法律手續,正式結婚,乃人倫大事,理之當然。倘行邪僻,違理犯法,知過即改,要當速斷。信乃德行之一,必使信合乎德,若與此原則有背,則非信之本旨。故聖人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是從,可叁複斯言。今提男女,只是愛之一端,貨財酒肉,皆如是觀。

  問:忉利天主爲(釋提)但四王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天、每天教主是何人,以及天道之人結婚用何方式呢

  (黃永霖)

  答:四天王即“多羅吒”等諸名,此亦不過專指娑婆一單位世界,及一個時期而言,蓋娑婆叁千,天實繁多,天帝生死,亦如花開花落,俱無法記名,有知之者,惟有佛陀,佛不詳言,有誰能知,佛如言之,恐四十九年只誦“簽名簿”,與人何益哉

  至問天上結婚方式,是戲論矣,請問此亞細亞洲結婚方式是何

  居士是此之人,請以告我。若言千裏不同風,百年不同俗,各各不一,無法相告,余曰上天結婚方式想當然亦如是耳。

  問:地藏經雲“有二國王爲友,所有人民多造衆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薩,我終未願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道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衆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此兩王因地所修,未知誰爲大乘,誰爲小乘

  (賴棟梁)

  答: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成佛度衆,非大而何

  “若不先度罪苦,得至菩提,終未願成佛,”舍己從他,非大乘而何

  此應知悲憫衆生,並無二致,善巧方便,則各有不同,既度衆矣,安有小乘。

  問:心想我與衆生無二,衆生之苦則我之苦,衆生之樂亦則我之樂,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代衆生求無量樂,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專以度生爲樂,無條件爲衆服務,凡人是否爲真發菩提心

  (賴棟梁)

  答:是謂真發菩提心。

  問:萬法因緣生,覺生命本來無始無終,此生僅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緣而已,此身有時,不算以爲生,此身滅時亦不算爲死,又覺萬事皆不離因果,實無樂可求,亦無苦可避,惟一心念佛,是否爲禅淨雙修之法

  (賴棟梁)

  答:此仍是解般若,而修淨土,禅淨雙修之法,前已略言之矣。

  問:當菩薩雖志在度生,但功夫未到,智慧未開,不但不能度人,且有被累退墜之虞,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若暫作自修,以期當生成就,乘願再來,較爲穩當,有的度生心切,奮不顧己,雖與衆生俱溺而不惜,二者相比以爲何如

  請老師開示。(賴棟梁)

  答:此二皆是菩提心願,惟其志趣不同,不能強分優劣。前者所雲,是菩提心,後者所雲,是菩提行。正如第一條之問題,二王之願,各有極致,其心同爲衆生,其行少有異耳。

  問: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否包括在佛教各宗內

  可否一一稱論其名,學佛者是否只需擇一而爲,抑或均需參學

  又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是否一一俱足,抑或有高低深淺,又八萬四千法名乃針對衆生煩惱而設,如某甲具有之煩惱與修習之法門不符(如需要的是衣,但求得的是米)是否得非所用,是故哪一法門治哪一煩惱是否需要分開

  (李玉南)

  答:八萬四千之名,若錄列之,此刊之欄,何能盡容。八四法門,對治八四煩惱,法門是藥,煩惱是病,若無其病,亦無其藥。煩惱八四之多,亦只是身口意之十惡,相加相乘,所得細數,法爲其藥,理亦如之。博地凡夫,八四俱足,高低深淺,確各不同。取法治之,貴得其要,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經雲,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古德雲,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知此者,可謂得其要矣。

  問:西方叁聖是否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

  又阿彌陀佛之候補爲觀音、勢至兩菩薩,何時接掌

  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移交後又將何往

  本師釋加佛涅後現住何佛土

  彌勒佛在未來娑婆世界前現在何佛土

  他們現是在說法度衆或系休息

  (法身、應身、報身)佛經有無記述

  (李玉南)

  答:此問大意有二:一、阿彌陀佛退位何往

  虛空世界無盡,往有緣處化度。二、釋迦及彌勒現在何土

  經雲,釋迦應現娑婆,已經八千余次,想世尊仍本大願,遍應娑婆。彌勒現居兜率,俱不休息。

  問:深更正憩之時,夢見我與友人被一不相識之人要加害,我言即連念西方叁聖及世尊佛號,醒覺精神原清,是否魔來嘗試

  (黃永霖)

  答:恐系自心之魔,或系多生怨債。夢知念佛,而即消滅,可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後宜精進念佛,莫以佛法作外道。

  問:請問老師,娑婆衆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呢

  (黃永霖)

  答:生從六道來,死向六道去,若以“人身難得”而論,更寒心了。當可謂:生從叁途來,死向叁途去耳。

  問:大德手輯之“佛學常識課本”第43頁第3行,修關“十六行觀”請逐一扼要開示爲銘。(劉新芝)

  答:居士叁問,前二皆屬自發議論,各數百言,無關問答,亦非本欄能載,恕不置喙。下問十六行觀,細對原本,乃指注解之十六字,此十六字詳見大乘義章,及俱舍論,求詳自檢參考,茲爲略釋。苦四相者:“苦”謂逼惱,“空”謂實無我所,“無常”謂遷流變化,“無我”謂無我實體集四相者;“因”謂迷因造業生苦之端,“集”謂集積苦而使現前,“生”謂苦果相續不絕,生生不已,“緣”謂苦果助成之緣。滅四相者;“滅”謂罪過已滅,“靜”謂惱患已止,“妙”謂粗礙已遠,“離”謂纏縛已解。道四相者;“道”謂通行正道,“如”謂契合正理,“行”謂趣涅行,“出”謂永超生死。

  問:成佛是否要打破我法二執,什麼宗即不我見,自身即佛呢

  (童瑞珠)

  答:成佛須叁惑俱斷,八識轉智,豈只打破我法二執,甚乎小視佛矣。不著我見,爲通途之修,不分任何宗派,一律須破。至自身即佛一句,以理論之,衆生皆有佛性,盡是未來諸佛,以事言之,必如世尊八相成道,方謂自身即佛。

  問:本省各地寺廟于節日誦經時常以擴音機大聲轉播,是否合乎清靜啓聖之理想

  (楊嘉獻)

  答:清淨實在嚴肅,古聖祭祀,有禮有樂,但樂取和平,雖有聲而仍穆穆也。寺廟鍾磬,亦取梵音遠播,發人深省,聞能心淨爲合也。若擴音機播出噪音,令人生厭,豈只不能啓聖,尚恐以此招謗耳。

  問:演培法師講:“金光明經空品講記”第九二頁第六行有段:“轉*輪有二種:一是于自身中轉,如佛在菩提樹下,以叁十四心成無上道,即爲自轉*輪。”此叁十四心是指何心

  (李榮棠)

  答:苦集滅道四谛之行觀,此四各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相,合之則爲十六數,又叁界分作九地,各地各有見惑及修惑,行者必修而斷之,當修而斷時曰無礙,九地有九,名九無礙。既斷惑已曰解脫,九地有九,名九解脫,合九無礙及九解脫,數得十八。統前四谛行觀之十六,及此九地之十八,共爲叁十四數,因觀與斷,皆以心修,故曰叁十四心。

  問:曾經聽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何意

  又聖人立教無非是欲給凡愚立一做人處世的准則等,這想法對否

  又是否全是聖者的作爲,見解,主意

  (慈芳)

  答:筆之于簡,名之曰書,出之于口,名之曰語。語分偏正,更有傳聞親聽,書分經集,亦有真實僞造。聽語應當觀察後信,讀書亦當辨別而取,否則盲從,信取皆能受害,故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教人以義爲准,不教人讀死書也。細玩上來解答之義,以下之問,可自悟矣。

  問:苒人常謊騙不講理者,自知錯不改,如何使他自覺回頭呢

  (蔡麟定)

  答:欲正人者,必先自正,自身正矣,正人方是真實。如自不正,而去正人,亦是謊騙不講理,自且謊騙不講理,而去正他謊騙不講理,人豈能從

  規勸人過,固是好事,在初學身心尚不規律時,勸人效力甚微,莫若先嚴責自己,再微諷他人,庶不啓诤。

  問:下列叁種爲善方式比較如何

  (1)爲善後回向個人離苦得樂。(2)爲善後回向衆生離苦得樂。(3)爲善出于自性,無善惡得失之心,念亡境泯,一相不立。(張文歧)

  答:叁者比較,自以後者爲實。一屬自了,不除我執,二屬菩薩,尚有法執,後則叁輪體空,乃屬性德。

  問:佛菩薩無量化身于叁千大千世界隨機救衆,此化身應是神通所現,亦必適應叁界環境…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