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P14

  ..續本文上一頁壽命多久

  中陰身之時是否知道前生之事

  (蔡慈心)

  答:中陰飄流無所,壽命最長,不過七七,對于生前,有時記憶,有時不憶。

  問:吾人何以會忘記前生之事

  從何階段開始才忘記前生

  (蔡慈心)

  答:何必遠言前生,試思初生胎時,哺乳之時或記憶否

  甚或十年八年之事,或全忘去,或半忘去,是何原因

  從何階段始忘記

  請作答案。如答得出,即不必再下問矣。應知大醉醒後,有不記醉前所爲,夢中之事,醒後有全不清楚。至昏昏而死,杳杳中陰,再經入胎出胎,幾番昏悶,其甚于大醉做夢之迷,不知增加幾倍,不憶以前,又何怪焉!

  問:梁武帝一生布施設齋造寺、度僧,問達摩言:“有何功德

  ”達摩答:“無功德”,不知何故

  (周慧德)

  答:功德分有漏無漏二種,有漏者多是福業,無漏者皆是慧業。福得正依二報之果,慧乃解脫二死之因。武帝所聞,皆是福業正依之事,而非慧業解脫之事,正依乃生滅法,故祖師雲,實無功德,意欲其進修心性也。

  問: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已聞佛法,四難之中已得叁,可是自己業深障重,雖聞淨土法門,以及親近淨業知識,莫大之幸也。然我尚未能一心,順境、逆境,不忘生往西方。昔日阿難尊者悔多聞之無功,謂一味偏和多聞,不勤定力,未曾聞思修故,未全道力,不敵邪咒。今自愧道業未成,光陰迅速,不特加功念佛,恐自失正念不能往生,故不研究經典,專心來念佛,未知如何

  (周慧德)

  答:修學貴行解相應,即是定慧勻稱,定是求寂,慧能起照,不欲其偏,不解恐涉謬錯,無行只是說食,此雙進之意也。倘專心念佛,自是正途,淨宗門路,必求悟入,悟入矣,專心矣,定能成就,若連本宗之義,亦不求解,恐遇障礙,便生退轉,非要汝精研叁藏耳。

  問: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皆常以凡夫自居,絕無說我是菩薩者。聽說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智者大師是彌陀化身,未知有何證明

  (周慧德)

  答:智祖稱小釋迦,永祖稱彌陀身,皆是他人推崇贊歎之辭,或有其奇特表現,他人呼稱,並非二祖自命如是,希勿誤會!

  問:有人說早供是供養天人,中午才是供養佛,真有此說乎

  (詹金枝)

  答:說雖有之,理勿誤解,因十法界食各有時,佛惟日中,天在黎明。實則佛亦不食。不受乘時申敬而已,決非先時受供者尊,後時受供者卑耳。

  問:證道歌雲:“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吾人既未識曹溪路,最相關者,莫過于生死,而存心時應念生死事大,或念生死不相關

  (王志賢)

  答:歌語明白,上言“識得”,下言“了知”。識只識耳,知只知耳,此語大有分寸,到此境界,乃是大徹大悟,識知“自性涅,”而已。既識知“自性涅”,而死自不相關,然尚須依之進修,方有證得。我輩正顛倒不悟,再念“生死無關”真成醉生夢死矣。

  問:佛說法時都有天龍八部護法,佛滅度後至今二千余年,在此二千余年之中,不知聞了多少佛法,爲何未得解脫

  (詹金枝)

  答:本省大河,曰濁溪,數百年滾滾東流,何以至今尚不去耶

  應知後浪推前浪,眼前水非眼前水。天龍八部,無量無邊,各依壽命,升升沈沈。現在者,未必尚是昔時人;得解脫者,恐亦恒沙難算矣。

  問:每日擬用二小時研讀“金剛經講義”,應如何讀法及筆記

  (陳鼎元)

  答:先誦經文,次看注解,一字一句,不許空過。不必貪快,不必求多,有契悟處,將其記出,如是讀誦,得一是一,貪多貪快,囫囵吞棗。

  問:卷首“科判”二字何義

  “科分二”表是否即系目錄,抑有其他意義

  (陳鼎元)

  答:科者等類之意,判者分析之謂。即將全經文理脈絡分析,讀者聽者,有其次第。亦可曰每段之小題,此即從整分細,合多歸一也。

  問:如先將經文念熟,是否更有幫助

  (陳鼎元)

  答:熟能生巧,幫助甚大,但滑口讀過,有助亦微。

  問:如有事到外教寺廟爲表示恭敬,有無須要行合掌問訊之禮

  (王清漢)

  答:衆生平等,皆有佛性,前輩後生,例有禮貌。了知信奉,必擇其善,禮貌是自己美德,應一律施行。佛家常不輕以身作則,儒家“毋不敬”以經爲訓。

  問:在家居士爲人師表,可受世間之禮報酬嗎

  對修行人有障礙嗎

  雖爲人師表,盡師之職,成就弟子,除主官獎賞外,可接受弟子家人禮物報酬嗎

  (蔡麟定)

  答:道理不明,不能妄爲人師,而在家人道雖通達,仍以不受報酬爲佳,以免啓其貪心,道亦失之。

  問:枉死之冤魂,往往數十年不散,尚能作祟,其死時,何以不被業力牽引而去者

  (賴棟梁)

  答:此屬鬼道,非中陰身,既是鬼道,即是牽引去者。

  問:心地觀經雲:“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難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識,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師有什麼秘密未傳

  (周慧德)

  答:菩提妙果,乃真如故鄉,真善知識,乃識路之人。識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徑,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離路。佛經者,真如之路也,經欲流通,安有秘密,定問秘密,亦非無之。吾聞諸十叁祖印公曰,所謂秘密者,“恭敬”而已。

  問:六祖壇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爲心之名,心爲佛之實。或謂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壇經又雲:“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之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今欲請

  問:空心靜坐,百無所思,此境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爲何不可與語,而又是邪見呢

  (周慧德)

  答:此固非常人作到,然與證真無幹。充其量不過無想定,所證只是無想天耳,饒爾八萬劫,終究落空亡,何雲不是邪見。

  問:在某刊物上看見,行者早晚課時,先向佛菩薩問訊,不知應用何種詞句問訊

  請爲舉例,俾照行。(趙蓮)

  答:早晚課時,當然有所供佛像,向其問訊,心中自有對相,不必再念詞句。如欲口念,是爲身、口、意叁業恭敬。即禮何佛菩薩,心想何佛菩薩,口念何佛菩薩名號。

  問:敝人認爲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比如一件殺人未遂案,殺人者,如已被法律處以應得之刑罰,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複,如再尋仇報複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適當之處罰,同理,我聽聞“佛”及“菩薩”皆有神通,難道他們不能阻擋及處罰尋仇報複者(他們的法力可比爲世間之法律),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爲什麼不在獄中受盡應得之刑就完畢了

  (蔡祖天)

  答:此問分四段答之。一、“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是意于上次已詳答矣。如“余慶”“余殃”“褫奪公權””“春寒秋熱”種種古訓,及種種比喻,先生未見之耶

  可查看之。如不以古訓比喻爲然,應就古訓比喻不是處問,不宜置之不理,仍說前語。二、“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複”。彼之“余殃”,實非被害者尋仇所致,乃其自己“余殃”牽引,如炭火雖燼,灰仍有熱,熱灰遇機,還能燒物,灰之燒物,仍炭余熱,非初次燒炭人,又來燒灰也。叁、“佛”、“菩薩”,“難道他們不能阻擋處罰尋仇報複者”無人尋仇,余殃所致,有誰阻擋,等于無的放矢,錯怪他人。四、“爲甚不在地獄中受盡應得之刑

  ”請反問一句,法院判處徒刑十年,受刑若是叁年死了,可問他爲甚不受滿十年再死,可再問受了叁年,就算完耶

  

  問:嘗見同事欲害生物(如蟻、蟑螂等),勸之弗聽,以財或物贖之則悅,後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請問,如此是否該再以利贖之而放生

  若不以利贖之,則當面害死,吾見之又不忍。請教恩師明示方法。則衆生幸甚。(塗貞光)

  答:佛法“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此二語誰不聞乎

  惜囫囵吞棗過去,即生惡果,居士以財贖命“慈悲”也,而無杜塞其惡因之法,無“方便”也。過去者不談,將來者安有定法,或贖或不贖,贖能使其知恥而止。不贖能使知罪攸歸,人情事物幻變無常,臨時酌定。縱初學無此智慧,求自心安便佳。古人放生,無定時,無定處,即防狡猾之徒,網利要挾也。

  問:地藏經第七利益存亡品“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于地”之利害

  (劉仁福)

  答:愛惜人力物力之意,亦惜福之義也。

  問: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偈,此觀是指對平常事物應作此想抑另有別種觀法

  (潔園)

  答:經言“一切”,又言“有爲法”,即概括有爲而言,除無爲者,並無例外。

  問:金剛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今聞唱贊與念佛聲而生愛好,是否亦算住塵生心

  (潔園)

  答:世間萬法,皆是佛法,智者照破,愚者迷執,金剛所破除者,除其我法二執,非除法與事也。呗贊聲塵,是屬淨者,北裏聲塵,是屬垢者,以淨易垢,自是方便,功夫到時,不垢不淨,自無所住。

  問:上古人類食物多系生食不像現代人那麼講究營養,壽命有幾萬歲幾千歲,現代人類熟食舉箸動筷都講究營養,壽命少有上百,此不知有何原因

  (鍾雲昌)

  答:時劫有增減之別,增劫壽命增長,氣候物質,一切適合生長,如春之趨夏。減劫壽命遞減,氣候物質,一切漸合退減,如秋之趨冬。再延年卻病,物質營養,不過條件之一,起居動止,精神修養,實居其要,而人反忽之。內經雲:“以酒爲漿,以妄爲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宋儒雲:“百憂感其心,萬事營其形。”以上所舉,皆自戕者也。周秦而後之帝王,東西各國之富家豈少物質之奉,乃不知心神之養耳。

  問:人在這世上都爲著財色名食睡,佛說這五欲是生地獄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墮入地獄去

  (鍾雲昌)

  答:彼五者明言禍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將此五根斬斷,則是人…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